《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路径2025》报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在“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发布,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背景,系统剖析可信数据空间的定位、核心能力、全球进展及中国实践路径,为破解数据流通难题、构建数据要素生态提供解决方案。
我国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进程中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当前,围绕企业、行业、城市数据空间,正呈现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多领域应用场景深度拓展的发展态势。
数据要素价值凸显,流通瓶颈亟待突破。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泽字节(ZB),增长率22.44%,数据流动对GDP增长和行业利润提升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且数商企业数量超100万家,较2013年增长近9倍。然而,数据流通长期面临“三不”难题:信任机制缺失导致数据“不敢”共享(如纺织企业因图纸泄露顾虑不愿协同设计)、价值牵引不足导致数据“不愿”共享(研发设计等核心环节数据开发利用率仅5.6%)、流通机制不畅导致数据“不能”共享(行业数据语义不统一阻碍互通),亟需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基础设施破解困境。
可信数据空间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五大要素支撑发展。其本质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的数据流通利用生态体系,核心能力包括:一是可信管控能力,通过全生命周期实时管控与行为存证,保障数据使用可控;二是资源交互能力,构建统一数据目录,实现格式转换与语义互通,高效对接供需;三是价值共创能力,提供开发环境与共治规则,助力多主体协同创新。场景应用(牵引)、规则机制(核心)、数据资源(关键)、生态主体(关键)、技术系统(支撑)构成五大关键要素,其中技术系统由中间服务平台、客户端及自动化履约组件组成,集成身份管理、隐私计算等技术,为空间运行提供保障。
全球布局提速,中国探索多路径推进。从全球来看,可信数据空间从探索期步入运营期,2024年欧盟IDSA数据空间数量达184个(近一年增长44个),制造业(29%)、能源(13%)为主要应用领域;国外形成龙头企业(如奔驰、博世共建汽车数据空间)、中立机构(如Innovalia协会推进工业数据创新)、政府机构(如欧盟共建健康数据空间)三类建设模式,且应用向多领域融合演进,标准协议与国际合作加速。中国则系统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五类空间布局,形成三条核心路径:一是龙头企业引领路径,如装备行业通过隐私计算消除数据泄露顾虑,实现设计与生产数据协同,提升产业链效率;二是多主体共创路径,如电池行业联合构建数据空间,推出电池ID,满足欧洲“电池护照”法规要求,推动出海;三是政府统筹路径,如某市卫健委整合医疗机构CT影像数据,统一接口与格式,避免患者重复检查,提升诊疗效率。
未来,可信数据空间将重塑数据开发利用形态。不同类型空间(企业、行业、城市等)将交织融合、互联互通,海量主体与数据资源涌入生态,多元价值场景持续激活运转潜力,最终构建应用牵引、价值共创、生态活跃的数据要素生态体系,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信通院
可信数据空间报告可通过公众号“智慧城市行业分析”,回复关键字“可信数据空间报告”获取更多报告
数据技术标准指南全套19个标准下载,请在公众号“智慧城市行业分析”回复“19数据标准”,下载文件压缩包。
高质量数据集可通过公众号“智慧城市行业分析”,回复关键字“高质量数据集”获取
数据基础设施标准可通过公众号“智慧城市行业分析”,回复关键字“数据基础设施”获取
www.smartcity.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