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一个底座、三大体系、四大应用,打造数字政府“泰”政通、数字经济“泰”兴业、数字民生“泰”幸福、数字治理“泰”平安的“泰”系列品牌

2021年底,泰州市人民政府下发经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通知。该规划由国家信息中心历时4个多月编制,采用书面调研、现场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在全面摸清泰州各地各部门数字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编制而成。此次项目编制采用“1+4”模式,即1个总体规划《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4个专项规划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规划,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面,整个规划更系统、更完整、更科学。

该规划于2021年10月进行验收,由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任专家组组长,民政部信息中心主任范一大、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原委员陈玉龙、原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朱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池天河、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黄磊、江苏省大数据管理中心主任赵明任专家组成员。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规划紧密衔接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政策要求,定位准确、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全面擘画了“十四五”期间泰州市各领域数字化改革发展蓝图,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意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项目通过验收。

以下为总体规划及专项全文: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数字政府建设全省前列。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成立智慧泰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市(区)两级设立大数据管理部门,推动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有力的全市一体化工作格局。先后出台《泰州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8—2020年)》(泰政办发〔2018〕6号)、《智慧泰州顶层设计纲要(2018—2020年)和智慧泰州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泰政办发〔2018〕97号),明确各阶段大数据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理念和战略路径。出台《泰州市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泰政办发〔2021〕36号),建成项目管理平台,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监管。按照“通用类项目统建、跨部门类项目共建、业务类项目自建”原则,严格执行项目评审机制,有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智慧城市,泰州被确定为江苏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示范试点地区,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获评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法人库建设获评全国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综合基础库”工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列第三。

2.数字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大数据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2020年,全市电子制造业企业业务收入、利润、总产值分别为592.6亿元、29.44亿元、624.14亿元,分别增长12.29%、54.73%、17.81%。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工作推进有力,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创建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获评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31家、示范智能车间项目45个。企业上云工作扎实开展,创成星级上云企业143家。专业领域电子商务企业平台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应用不断深化。

3.数字民生框架初步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百姓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推出城市综合移动门户“泰州通”APP,汇聚36家部门347个对外服务事项,实名注册用户近100万人。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设城市服务总客服,整合非紧急类热线41条,打造政情民意分析平台和智能客服系统,大幅提升惠民服务体验,荣获“全国服务之星奖”。聚焦便民利企,持续创新数据赋能应用场景,全力构建泰企通、阳光招生、不动产一体化平台等多个创新应用,入选全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和全国十大创新案例,形成一批信息惠民“泰州样板”。

4.数字治理监管初显成效。围绕“一屏观全城、一网统全城”的总体目标,建成数字泰州运营指挥中心。率先在全省探索“一网五统一”的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治理(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法治泰州”建设不断深化,建立“一体四中心”司法援助体系,成为全国农民工法律援助品牌建设示范点。安全生产整治行动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对危险化学品一、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5.基础支撑能力逐渐完善。按照“共享开放、共建共用”理念,统筹建设城市数字底座,为各地各部门提供基础支撑能力。全省首创“政府制定标准规范、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按需采购服务”模式,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视频云、影像云,推动118个部门372个系统“上云”。编织“一张网”,形成省、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推动部门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打造统一数据中台、政务中台、支付平台、网站群、身份认证、电子印章、政务短信等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6.数字资源整合持续推进。建成“1+6”大数据平台,形成全市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体系,归集各类数据近170亿条,构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子证照五大基础数据库,推动市域全量数据的统一汇聚、治理、共享。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出台《泰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泰政发〔2014〕69号),注册发布数据目录7000多类,率先实现与国家、省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供近50亿次数据交换服务。整合公安、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5万余路视频资源和各类传感器数据,构建统一的算法仓。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围绕经济、环保、医疗等高频需求领域,向社会开放近1400万条政务数据。

(二)面临形势

1.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要求。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地方看,浙江省提出数字化改革,上海市打造“一网统管”新范式,江苏省推行“不见面审批”,都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的创新性举措。从省内看,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正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发力数字城市建设,“虹吸效应”不容忽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数字泰州建设,实现政府、经济、民生和治理全方位数字化改革,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2.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新动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持续向各领域渗透,新基建、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未来五年,是泰州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窗口期、市域治理迭代升级的关键期,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加快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泰州建设为切入点,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多个区域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给予新机遇。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泰州已进入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做强民生的攻坚阶段。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深入实施。推进数字泰州建设,有助于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市场、数据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重组,更好融入区域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为未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新需求。当前,我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相对突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足、均等化还不够,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数字泰州建设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持续发力,不断增加民生福祉,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让安居乐业成为幸福泰州的最鲜明标识。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围绕“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与自信,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新要求,紧扣“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支撑引领作用,聚焦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加快数字化改革进程,争创数字政府转型样板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区、数字民生服务示范区、数字治理先行引领区,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决破除制约数字化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统领性作用,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持续增强数字泰州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求为先。坚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以好用、爱用为目标,致力推动政府、经济、民生和治理全方位数字化改革,增强人民群众在数字泰州建设中的参与感,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技术创新应用,场景驱动。创新理念、制度、技术、举措,推动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以制度创新保障管理创新,深化数字化改革,持续创新政务服务“一件事”、政务运行“一体事”、社会治理“一类事”等应用场景。

坚持数字转型引领,全面赋能。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原则,打造“网联、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泰州底座,推进数字新基建建设,全面赋能各领域数字化改革,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各领域流程再造、功能塑造、生态构建,创造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

坚持统筹协调管理,塑造模式。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和“建、管、用分离”原则,推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变革,构建统一领导、高效运行、有序推进的数字泰州建设管理体系,充分运用市场化思维,创新长效运营机制,塑造数字泰州发展新模式。

(三)总体框架

数字泰州建设遵循“一个底座、三大体系和四大应用”的整体框架。

  • “一个底座”指一体化的数字泰州底座,包含数字基建、数据资源和数字智能中枢建设,为各类数字化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撑,助力各地各部门数字化改革;
  • “三大体系”指标准、运维、安全三大体系,为数字泰州建设保驾护航;
  • “四大应用”指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四方面创新集成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

(四)发展目标

基于智慧赋能的数字泰州底座,打造实战实用的城市大脑,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全面驱动数字化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和政府监管能力、经济发展质效、民生服务品质、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一脑赋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屏决策,以“幸福水天堂”为统领,打造数字政府“泰”政通、数字经济“泰”兴业、数字民生“泰”幸福、数字治理“泰”平安的“泰”系列品牌,全面引领泰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争创数字化改革的全国标杆。

表1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和预期目标

序号 分类 主要指标 规划值 属性
1 数字政府 移动政务平台覆盖率 100% 约束性
2 政务运行“一体事”联办完成率 80% 预期性
3 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率 100% 约束性
4 政务服务“一件事”通办完成率 80% 预期性
5 应办事项推办率 80% 预期性
6 一网通办率 100% 预期性
7 行业应用覆盖率 100% 预期性
8 多业务协同场景应用 10个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 公共数据开放率 100% 预期性
10 公共数据开发和使用率 60% 预期性
11 有较大影响力的开发利用场景 10个 预期性
12 数字民生 “智慧校园”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3 远程医疗覆盖率 90% 预期性
14 公共交通电子支付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5 数字治理 “一类事”统办完成率 80% 约束性
16 市(区)以下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率 90% 预期性
17 城乡网格化管理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8 单轨制协同办案比例 95% 约束性
19 掌上执法率 95% 预期性
20 数字底座 非涉密专网整合率 100% 约束性
21 非涉密系统整合上云率 100% 约束性
22 政务应用入驻总入口率 95% 约束性
23 电子证照利用率 90% 约束性
24 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 99%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探索现代化履职模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构建“数据+服务+协同+决策”的政府运行新范式。打造面向企业、群众、政务人员的整体型数字政府,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做到三个“全面提升”,持续增强企业、群众、政务人员的获得感。

——政务运行效能全面提升。基于整体型政府视角,全面构建“掌上政府”,加强数字党建、深化数字民主,推动政府内部事项高效运行,移动政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政务运行“一体事”联办完成率达到80%。

——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率达到100%,政务服务“一件事”通办完成率达到80%,“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应办事项推办率达到80%,力争一网通办率达到100%,满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营商环境排名达到全省前列。

——政府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加强业务协同,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行业应用100%全覆盖,建成不少于1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多业务协同场景应用。

1.推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主线,全面梳理党政机关核心业务,围绕党政机关协同“办文、办事、办会”需求,全面建设“掌上政府”,打造党政通APP,提高行政办公效能。赋能数字党建,促进党建与业务协同联动,推动党群关系更紧密、服务管理更精准。深化数字民主,加强“数字人大”建设,实现代表与群众、代表与代表间“线上联系、咨询、交办、承办”;开展“数字政协”建设,畅通委员与社会公众交流互动渠道,拓展协商议政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数字群团”建设,创立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形式。提升一体化履职能力,深化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实现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一体融合”,办文、办事、办会效率大幅提高。建立“一体事”工作机制,梳理政务运行“一体事”清单,加强机关内部运行标准化,开展跨部门事项集成联动办理。促进基层减负,健全落实村(居)准入事项清单制度,实现一批材料只报一次,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2.加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立足服务群众和企业需求,按照国家和省政务服务标准,全面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集成各领域创新服务,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丰富政务服务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办理和向基层延伸,优化政务服务热线,打造“一号答”品牌。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梳理“一件事”事项清单,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推动“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实现政务服务智办推办,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主动研判群众和企业服务需求,落地主动式、管家式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能办向智办转变、来办向推办转变。加快跨省通办,聚焦群众生活和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推进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针对长三角人员流动和企业协同的办事需求,加强和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系统对接,打造长三角“跨省通办”新模式。强化“互联网+监管”,推进监管事项标准化,加强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联动,开展大数据非现场监管。

3.打造营商环境全省高地。深化“证照分离”等涉企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简化审批,加快破解各环节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如鱼得水”般的生长环境、建立“如约而至”般的确定预期、提供“如沐春风”般的舒心服务,做到“部门办事不看人、企业办事不求人”。推进智能惠企服务,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办事需求,深化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和对比评估,探索“免审即享”新模式。加强营商环境评估,开展全过程在线管理评价,建立意见收集、任务转化、督查督办、结果反馈的良性沟通机制。增强信贷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征信数据质量,拓宽融资需求发布渠道,提供“一站式”金融信贷服务。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服务,深化公共资源大数据应用,打造“规范公开、阳光透明”的交易环境。提升智慧税务能效,推动涉税涉费数据贯通,减少纳税人缴费人重复报送,依法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转变。

4.统筹推进智慧发改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掌握产业、行业、区域等多维度经济运行状态,创新调控方式,助力“智慧发改”建设再上新台阶。提升经济运行调节能力,探索应用科学的经济预测模型,剖析经济运行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势性问题,开展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智能化分析。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项目审核审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全流程管理,开展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智慧信用”“掌上信用”建设,创新“信易+”系列守信激励应用场景,强化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

5.深化智慧自然资源应用。推进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平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全面增强调查监测评价、智能监管、防灾减灾及科学决策能力。推动统一登记,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互联网+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实现自然资源确权与不动产登记信息的统一管理。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体系,构建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打造国土资源“底板”,提供自然资源态势感知、形势分析和宏观决策服务。

6.增强智慧生态环保能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治理数字化,构建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智慧生态环保新局面。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集成危险废物监控、排污权管理、生态环境执法、污染防治监管等应用,建设具有泰州特色的“环境质量云、环境监管云、环境管理云、环境决策云”的“1+4+N”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污染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应急处置和评价考核,形成“信息收集、情势研判、应急启动、全程指挥、跟踪督办、情况通报”的闭环工作机制,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非现场”监管。

7.完善智慧住建城管体系。以“全域数据融合、全景智能监管”为目标,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形成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构建“智慧住建”体系,创新数字工地、数字住房、数字城建、数字人防等数字化应用,推动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和建设,引领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城市智能管理新模式,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为一体,实现行业监管、综合指挥、整体考核的交互和联动,优化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8.推动智慧水利兴利避害。构建“全面感知、数字孪生、智慧模拟、精细决策”的智慧水利体系,强化水安全、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水监管、水服务等应用,以水利信息化引领水利现代化。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智能融合的涉水要素全域感知网络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统筹管理、精细管理和建设管理,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提高洪涝灾害风险预测智慧化能力,以数据驱动开展精细化短临降雨预报,实现提前1~3小时对可能发生洪涝的区域进行预警,为洪涝灾害处置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9.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效能。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以信息化驱动市场监管现代化,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监管新机制。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建设集“互联网+智慧监管”“互联网+综合应用”“互联网+公众服务”三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构建政府监管精准长效、企业守法自觉自律、公众监督群策群力的市场监管新生态。赋能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升级“泰检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激活散布于企业、院校、社会机构中的检验检测力量,建立沟通渠道和桥梁纽带,实现供需信息精确互联和精准匹配。创新信用大数据监管模式,加强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应用,运用信用分级分类数据开展差异化精准化监管,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

10.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水平。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全面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加强国资布局、形态、运营等方向分析。深化国资监管大数据应用,创新监管思维与模式,运用大数据理念加强监管,感知国资企业经营情况。构建国资综合监管一体化体系,制定国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财务管理、产权管理、投资管理、“三重一大”等信息,创新问题发现、趋势分析、预测对比等监管应用,打造国资监管动态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的新模式。

11.加强智慧审计监督建设。围绕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全领域全过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数据审计方法和手段,建成智能互联、安全高效的审计管理体系。打造智慧审计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全领域、全过程审计,探索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信息互通与共享实现路径。推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在审计项目中积极开展多源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优化和规范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和“双主审、双方案、双报告”模式,探索实践无项目审计工作机制。

(二)创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智化转型升级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数据要素应用新场景,创新数据要素流通与应用,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打造医药、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推动船舶行业数字化管理和安全生产试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数字产业化形成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若干具有泰州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取得显著成效。生产制造、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医药、化工等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标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应用覆盖范围稳步扩大。

——数字生态持续优化。建立本地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机构,数据要素流通制度和监管体系逐步成型。集聚一批高端数字人才,打造若干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数字经济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力争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公共数据开发和使用率60%以上,探索不少于10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开发利用场景。

1.加快数字产业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机遇,提升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产业水平,加快促进数字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和信息终端设备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招引软件龙头企业,支持小而精的工业软件企业,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引导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做强做优。创新大数据产业化应用,集聚一批从事大数据生产、采集、清洗、加工分析等业务的龙头企业,深入推进“数动未来”专项行动,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在工业、金融、健康医疗、生态经济和特色产业等领域实现应用突破。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北斗产业,推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数字产业新格局。

2.推动工业智能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水平,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鼓励重点优势制造企业加快智能装备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行动。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创建数字企业新生态,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探索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强化公共服务,降低转型门槛,推动各行业各领域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数字化,推进医药生产经营数字化,促进生物制药和传统医疗器械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向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健康监测产品和服务。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数字化,支持重点船企加快数字化改造,加强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鼓励船舶生产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服务型制造,创新商业模式。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数字化,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力争装备及工艺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数字化,建设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石化产业基地,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新能源产业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专业园区的智慧化升级。

3.促进农业智慧化。打造数字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深化农业大数据应用,推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以数字化追溯打造兴化大闸蟹、河横大米等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智慧农业升级赋能,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在种植、养殖、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加强全市涉农数据资源与数据中台联通,完善益农信息社长效运行机制,对接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电商生态链。促进农产品产供销数字化衔接,形成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

4.引领服务业数字化。加快数字商务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应用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开拓市场,促进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口岸,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各领域应用,创新发展服务业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数字商务,推进数字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应用直播电商开拓市场。推动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出口业务。围绕大闸蟹、大米、荞麦等优势产品,培育一批特色专业的农业电商平台。完善智慧物流业,发展“互联网+”物流,打造智慧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加快向综合型物流运营商转型。提升数字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利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与信用体系,增强客户风险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打造综合智慧口岸,统筹海关、海事、边检、港口等业务管理需求,加强口岸相关单位及监管单位的数据整合、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覆盖全市的一体化智慧口岸。做优数字生活服务业,做大数字文娱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泰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数字体育产业,探索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壮大服务业新业态,培育一批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企业主体,创新业务跨界融合模式,抢占智慧文旅、互联网医疗、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商超等细分领域市场先机。

5.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研发数据应用场景,促进数据要素流通。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数据交易机构,打造“数据资源超市”,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以数据要素创新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广泛引入数据采集、清洗加工、技术研发、价值评估、交易流通、融合应用等全链条企业,形成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创建充满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城市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数据应用场景,举办公共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大赛,鼓励第三方深化公共数据挖掘利用,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力争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公共数据开发和使用率60%以上。推进建立数据交易机构,探索建立具有泰州特色、市场化主导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打造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数据交易平台,创新数据交易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

6.强化数字经济产业支撑。构建数字人才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和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泰爱才”人才服务体系,打造数字人才培养和引智高地。促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强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园,优化数字科技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环境,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格局。积极培育招引数字人才,充分利用长三角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集聚一批数字领域专业人才,多措并举推进招才引智,形成泰州特色的数字人才聚集高地。促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强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鼓励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交叉创新,推动企业孵化市场化。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集聚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打造集商务、孵化、研发、推广等多维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和聚集区。

(三)聚焦数字民生保障,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

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加快推进数字民生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宜居程度,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努力实现三个“更加”,创造更多“尘世间的幸福”。

——更加智能普惠的公共服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退役军人、社保、体育等重点领域,深化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推进“智慧校园”100%全覆盖,远程医疗覆盖率达到90%,构建“10分钟健身圈”,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更加融合发展的数字乡村。聚焦农民和农村工作,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村现代化,提升防止返贫监测能力,加强新农民新技术教育培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更加便捷宜居的数字生活。聚焦文旅、交通、社区等重点领域,推动各类场景数字化,发展全方位、多渠道、精细化的一站式文旅服务,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公共交通电子支付覆盖率达到100%,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全面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1.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品质,构建均等优质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弥合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升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之乡”新优势。推进智慧教育应用,依托泰州智慧教育云平台,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应用全面上云,构建泰州教育数据中枢、泛在资源学习中心、智慧学校服务中心、教育治理服务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设高品质“智慧校园”,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建设智慧课堂,促进校园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后勤管理、校园安防、特色功能室、实验室智能化升级,打造管理精细化、资源均等化、课程多样化的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校园”100%全覆盖。

2.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疾病防治等需求,拓展“泰州通”APP健康医疗便民服务,夯实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化、智能化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统筹推进“泰康云”应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创新行业治理、精准医疗、公共卫生、医保等大数据应用。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智能化水平,完善数字医院和智慧健康基础设施,拓展“电子健康码”在诊疗、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健康服务,实现全市健康医疗服务“一码通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整合式互联网医疗服务,全面实施“一体化、一码通、一站式、一网办、一盘棋”“五个一”行动。提高医疗应急指挥能力,推进与公安、交通运输、应急、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急救病人“上车即入院”。加快建设远程医疗体系,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基于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会诊中心,实现市级远程诊疗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力争远程医疗覆盖率达到90%。构建智慧医保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全程网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

3.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围绕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事项办理等需求,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实时、精准、丰富、普惠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努力让每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加强精准养老和服务监管,应用“精准画像”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拓宽养老服务投诉受理渠道,实现养老服务智能化监管。打造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构建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养老示范试点,引入适老化智能设备,建立老年人安全监测预警模型,有效解决老年人“被动式”问题发现、突发情况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4.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以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为主线,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信息化建设,为全市退役军人提供精细精准、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提高退役军人事务大数据应用水平,构建退役军人综合信息数据库,开展大数据综合应用分析,提升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服务、科学决策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优化拓展“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开通“军民e家亲”,推进军人退役“一件事”办理,为全市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有力提升办事便捷度和获得感。提升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数字化水平,建设业务领域全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互联互通、办公协同,有效提升预警预判、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5.增强数字社保服务能力。以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打造以精准服务、智能服务、主动服务为特征的社会保障服务新格局。提升主动救助帮扶能力,对困难群众进行大数据精准画像,智能匹配政策信息,实现社会救助“快速预警、模糊申请、智能计算、精准核对、一网通办”。增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率先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长三角“同城待遇”;完善数字经办、推广数字服务、实施数字决策、强化数字监管,实现人社工作全链条数字化变革。强化人才服务大数据应用,构建人才画像,实现就业匹配、人才服务、人才管理等全方位大数据分析服务,做强做优“泰爱才”服务品牌。

6.推进智慧体育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保障“省运会”为契机,统筹建设智能健身设施,构建智慧体育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体育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体育大数据服务应用,为公众提供赛事活动、体育场馆、体育资讯、健身地图、健身指导、气象服务、宣传服务等“一站式”体育信息服务,促进全市体育公共资源共享。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无人管理、沉浸式观赛体验、应急安保等智能化服务,提升体育场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全民健身”,加快可穿戴设备线下布局,加强全民健身智慧场地配套设施供给,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体育活动,构建“10分钟健身圈”。

7.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农民和农村工作,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努力在农民富裕富足上见成效、在乡村宜居宜业上求突破,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提升防止返贫监测能力,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支撑。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农民新技术教育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对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进行监测分析,更好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提升乡村宜居度和吸引力。

8.培育智慧文化旅游生态。加快文旅系统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绿色文旅生态,提升智慧文旅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需求,建设一批更具时尚性、活力感、文艺范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有趣的灵魂”在泰州相遇。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强景区全面感知,实现景区流量分析、客流监控、精细管理、景区灾害预警,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文旅智慧化监管能力,对旅游景点、旅游行为、从业人员、旅游企业、自然灾害等全域旅游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提高文旅行业治理水平。开展智慧文旅大数据应用,满足游客智能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旅需求精心做靓“凤城河”文化核,不断扩大梅兰芳、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郑板桥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助力“幸福水天堂”旅游品牌推广。

9.改善智慧交通出行体验。以“打造人民满意的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智慧化建设,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立体式智慧交通体验,形成“高品质出行圈”和“高效快物流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构建“云、管、边、端”互联的感知及控制网络,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泛在感知、即时预警、协同管控和伴随服务,形成新型与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智慧公交建设,推进公交系统基础设施智能化、适老化升级,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公交动态监测与预警,公共交通电子支付覆盖率达到100%。推进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构建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实现交通运输监测一体化、交通管理精细化、行业治理精准化、信息服务个性化。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整合全市各类停车资源,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停车信息服务,实现“全市一个停车场”。打造智慧安全水上交通,构建全域水上智慧感知体系,建立水上交通“一张图”,推进“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推动运输服务全链智能化,加强交通供需动态均衡、精准匹配和实时调度,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和即时组织,实现客运服务“一张脸”和货运服务“一张单”。鼓励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强化物流资源共享、运力资源共用和信息资源融合,提升邮政快递行业监管服务水平。

10.推动未来智慧社区发展。以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基层自治为出发点,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打造设施智能、服务便捷、和谐有序的未来智慧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称心如意的服务。统筹智能化设施建设,将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和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鼓励布设智能设施,提升社区数字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门口办,统筹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推动政务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实现“不出社区”自助办。提供便捷社区生活服务,围绕社区居民24小时生活需求,打造“优质生活零距离”服务场景,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构建高效社区治理模式,以社区自治为核心,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动数字治理变革,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纵向指挥到底、横向协调联动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构建高质高效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持续提升综合行政执法、矛盾纠纷化解、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治理模式。实现“一类事”高效联动处置,“一类事”统办完成率超过80%;完善多元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市(区)以下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率超过90%;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撑能力建设,城乡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推动执法办案现代化。建成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单轨制协同办案比例超过95%;建成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掌上执法率力争超过95%。

——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1.建成市区一体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决策部署,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形成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的联动共治体系、以“铁脚板”落地为导向的力量组织体系,把服务、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指挥体系,按照三级联动、四级协同的架构,打造职能科学明晰、情报全面精准、指挥权威高效、队伍规范精干、制度务实管用的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指挥体系。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支撑能力,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推动人、事、物、地、组织等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实现网格事件只报一次、网格走访只巡一次。提升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前哨”工程建设,发挥泰州微邻里和微信塔群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织密扎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网,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科学决策的疫情防控闭环管理执行链,全面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

2.打造高效协同的政法一体办案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广单轨制协同办案,实现政法办案全业务覆盖、全流程监管、全数据对接、全过程管理,纵深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应用建设,提升法治工作运行质效。打造单轨制协同办案体系,完善公检法司业务协同标准规范,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全面推进政法业务协同,实现政法系统内部“卷宗不跑、数据跑”。提升智慧法院应用水平,全面深化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强化智能辅助办案,完善智慧审判功能,深化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构建“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四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体系。加强检务大数据应用,构建智慧检务“数据大脑”,实现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检察工作线索智能发现和精准监督,强化知识服务,为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和全面依法治市提供有力支撑。提高智慧警务应用质效,推进智慧警务大数据平台、感知平台、移动警务建设,围绕侦查打击、基础防范、反恐维稳、安全监管、服务群众等领域强化数据赋能,提升公安机关感知重大风险、加强社会治理、支撑警务实战、服务人民群众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推动智慧司法应用建设,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领域,建设规范性文件管理、智慧普法、智慧社矫等应用,促进司法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法治泰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3.建立规范透明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打造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务实创新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数字化水平,推进执法全过程网上办案,实现执法程序、执法协同、执法记录、执法结果的数字化管理,打造阳光透明、智能高效、严格公正的行政执法体系。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效能,深化行政执法信息大数据分析,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监控。建设案卷评查系统,加大对重点领域执法案卷的评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4.构建多元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打造矛盾纠纷全量掌握、调解资源全面整合、调解机制更加完善、协同应用更加高效、矛盾风险闭环处置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提升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能力,依托诉讼与非诉多元矛盾调解平台,整合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仲裁、人民调解等业务,建设线上线下贯通、多元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提高信访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信访事项的分析预警,推动解决信访难点和堵点。打造“市民信访超市”,完善接访窗口信息化建设,提升来访接待工作质量和水平。

5.健全灵敏高效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夯实感知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强数据汇聚、分析应用,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推动“智慧应急”建设,以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为抓手,提升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实现从被动反应向主动保障、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从静态孤立监管向动态连续防控转变。加强消防信息化体系建设,深化“智慧消防”应用,形成火灾防控多元共治、应急救援科学智能、队伍管理正规精细、公众服务普惠便捷和应急通信融通可靠的消防信息化新格局。

(五)筑牢数字泰州底座,打造实战化城市大脑

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网联、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泰州底座,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智能中枢和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各地各部门数字化转型应用,以“党政通”“泰州通”为对内对外总入口,强化数据要素赋能,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网决策”,提升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能力。

——全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物联感知全覆盖,加快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非涉密专网整合率达到100%,打造具有泰州特色、服务区域、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非涉密系统整合上云率达到100%,完成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中枢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全市一体的数字智能中枢,从业务、数据、技术三方面全方位强化服务能力,释放数据资源和数字化技术价值,政务应用入驻总入口率不低于95%,电子证照利用率争取达到90%,为各类数字化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撑,探索更多数字化创新应用。

——全面增强数据资源供给。健全数据管理机制,建成数据资源超市和城市物联感知库,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持续提升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水平,提高数据资源供给能力,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不低于99%,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持续引领数字化改革。

1.强化基础支撑能力。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需求,以“强化感知、融通数据、塑造能力、保障安全”为目标,全面推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推动云、网、端、数安全应用,建成融合、泛在、绿色、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更好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数字泰州发展基石。构建全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依托现有网络基础,加强5G、IPv6+、Wi-Fi6、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技术融合运用,加快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推动部门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拓展各类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增强IPv6网络互联互通能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视频专网、城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IPv6改造。布局全面覆盖的物联感知体系,推进物联感知终端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及遥感监测等感知技术,积极部署城市建筑、城市部件、智慧安防、公共卫生、智能交通、生态环境、应急救援、未来社区等领域场景的智能感知终端,扩展“神经末梢”感知范围,构建覆盖全市的实时感知监测网络,搭建统一的物联感知平台,有效提升感知终端智能应用,形成“空天地”三位一体的城市泛在感知体系。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基础设施,坚持集中布局、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原则,加大计算资源整合力度,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统筹推进泰州数据产业园区、能源大数据中心、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具有泰州特色、服务区域、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力争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落地城市。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坚守安全底线,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制机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完善覆盖全市各领域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体系,强化网络防护能力和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能力。

2.打造数字智能中枢。统筹建设全市一体的数字智能中枢,打造向下统接基础设施、向上驱动业务应用的支撑服务能力,为各领域业务应用创新赋能。推进统一业务中台建设,整合形成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电子印章、统一支付、电子表单、咨询投诉、电子归档、统一赋码、统一物流、统一评价等在内的业务中台,为各地各部门提供公共业务能力支撑。推进集约技术中台建设,搭建涵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平台、CIM平台、融合通信、视频联网、一码通赋码、可视化引擎、低代码开发、移动开发框架等在内的技术中台,服务各领域快速开展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推进高效数据中台建设,强化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共享支撑和数据治理分析能力,实现“数据模型标准化、数据关系脉络化、数据加工可视化、数据质量度量化、数据服务自动化”,加强公共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升全市数据分析应用水平,为各地各部门业务应用和决策分析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支撑。

3.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深入推进“数聚赋能”行动,围绕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开放与应用,健全数据管理机制,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数据,形成全市统一管理的数据资源体系,持续推进数据共享开放,支撑数据融合应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健全数据管理机制,完善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共享和开放制度,健全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利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探索建设“数据高铁”,畅通全市统一的数据流通渠道,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创新数据交换、数据使用和业务协同方式,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深度利用,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数据资源供给,持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库,推动全市各领域数据治理与共享交换工作,加快数据多跨场景应用,健全各类专题库、主题库及社会资源库。拓展数据采集渠道,构建省级数据回流、市(区)数据汇聚、横向数据共享、内外数据联通的数据资源整合汇聚体系,打造鲜活及时、琳琅满目的数据资源超市,为全市提供优质可靠的基础数据服务,全面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建设城市物联感知库,基于视频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构建视频类、感知类城市“神经元”网络数据资源目录,实现全量物联数据汇聚和按需共享,形成全面覆盖、分级分类、标准统一、共享共用的城市物联感知数据资源库。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政企合作开展数据运营,健全公共数据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数据依法有序开放,提高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以及全域场景数据要素赋能。探索数据资产化,推动数据资产确权、评估、定价、质押、抵押,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流通配套机制,打造数据融通、交易便捷、服务协同的生态圈,促进数据有序流动。

(六)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巩固数字化改革成果

全面衔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按照“采标为主,制标为辅”的原则,构建数字泰州标准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市区两级协同的信息化运维体系。落实国家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强化安全技术支撑,为数字泰州建设保驾护航。

1.建设科学实用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地实用的数字泰州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包括总体标准、管理标准、数据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和安全标准的标准体系,为系统有效互联、业务协同联动提供标尺和依据,保障全市各级应用的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

2.建设市区统筹的运维体系。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和“建、管、用分离”的原则,在运维模式、运行机制、质量管控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建设包括“一站式”运维、以服务为导向的结算模式和政府项目质量检测机制在内的建管体系,实现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加强一体化运维管理。

3.建设牢固可靠的安全体系。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强化安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重点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增强数字泰州安全防御能力,确保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可控。

四、实施路径

(一)夯实基础、重点突破(2021—2022年)

初步形成数字泰州建设成效。持续夯实数字泰州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运行体制机制。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融合共享的数字智能中枢,完成城市大脑建设。优化完善“党政通”“泰州通”总入口,推动业务流和数据流深度融合,探索试点应用场景建设。统筹完善基础设施和数据类标准,完成配套制度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为数字泰州各类应用提供安全高效易用的服务。

(二)强化能力、拓展应用(2023—2024年)

实现数字泰州建设大飞跃。不断完善数字智能中枢架构和城市大脑建设,提升数据治理水平,释放数据价值,加强数字化运营能力,创新一网统管模式,提高便捷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等业务应用领域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竞相争辉”的发展格局。

(三)形成体系、塑造品牌(2025年)

全面完成数字泰州建设。在各项工程全面启动、主体框架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巩固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等领域已有成果,提升数字智能中枢服务能级,实现营商环境大提升、产业数字化大转型和一网统管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形成数字政府“泰”政通、数字经济“泰”兴业、数字民生“泰”幸福、数字治理“泰”平安等“泰”系列品牌,向全国输出数字化改革泰州样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泰州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数字泰州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实行专班化运作,做到“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探索建立首席数据官(CDO)制度,推动各地各部门系统建设和数据治理,提高业务和技术融合水平。

(二)落实资金保障。按照集约高效原则,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规范项目预算和经费管理,完善项目迭代更新审核机制。探索建立差别化政策,提高政策激励精准度,推动要素资源、优惠政策向高产出单位倾斜。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国有资本代建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数字泰州项目运营式发展。

(三)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长三角地区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大数字化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畅通人才选任渠道,丰富选拔方式,分层次、分系统培养一批既精通业务又能有效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将数字化改革列入学习培训内容,持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数字化素养。

(四)完善监督考评。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将数字泰州建设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开展规划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组建数字泰州建设专家委员会,加强决策咨询和前瞻指导。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惠民效果和群众评价检验成效。

(五)健全标准规范。遵循国家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相关标准规范,从技术革新到业务创新、从前台服务到后台支撑、从管理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强化数字泰州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标准实施和监督管理。

(六)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数字泰州建设成效,不断提升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头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平台和各类应用场景建设方面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数字泰州全面建设。

附件:

1.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政府分册

2.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分册

3.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民生分册

4.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治理分册

 

附件1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政府分册

 

一、工作目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构建“数据+服务+协同+决策”的政府运行新范式。打造面向企业、群众、政务人员的整体型数字政府,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做到三个“全面提升”,持续增强企业、群众、政务人员的获得感。

——政务运行效能全面提升。基于整体型政府视角,全面构建“掌上政府”,加强数字党建、深化数字民主,推动政府内部事项高效运行,移动政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政务运行“一体事”联办完成率达到80%。

——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率达到100%,政务服务“一件事”通办完成率达到80%,“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应办事项推办率达到80%,力争一网通办率达到100%,满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排名达到全省前列。

——政府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加强业务协同,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行业应用100%全覆盖,建成不少于1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多业务协同场景应用。

二、总体框架

45def6a73b97e279c4b227bbb0f74efd

以企业、群众、政务人员等用户为中心,在数字泰州统一数字底座和保障体系的支撑下,构建“整体协同、平台驱动”的业务架构,实现政务运行、政府管理与政务服务全面提升、融合促进,推动政府数字化改革。

政务运行聚焦推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行,围绕党政机关协同“办文、办事、办会”的需求,建设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协同应用,全面推动“掌上政府”建设,深化基层减负增效,提高行政办公效能。

政务服务立足企业群众需求,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丰富政务服务渠道,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智办推办”“跨省通办”等服务创新,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主体事项服务,推进全程全时惠企服务应用建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政策服务、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政府管理聚焦各部门核心业务、加大协同力度,统筹推进智慧发改建设,深化智慧自然资源应用,增强智慧生态环保能力,推动智慧水利兴利避害,助力“幸福水天堂”打造;完善智慧住建城管建设,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效能,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水平,加强智慧审计监督建设,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数字化水平。

三、重点项目

(一)推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行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主线,全面梳理党政机关核心业务,围绕党政机关协同“办文、办事、办会”需求,全面建设“掌上政府”,打造“党政通”APP,提高行政办公效能。

1.赋能党建数字化发展。突出党建引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统筹推进党建数字化发展。建立党建大数据资源库,开发党建管理、党建服务、党建学习、党建宣传、决策支持等智慧应用,加强党建与业务协同联动,使党群关系更紧密、服务管理更精准,不断提升党建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2.深化数字民主建设。加强“数字人大”建设,实现代表与群众、代表与代表间“线上联系、咨询、交办、承办”。开展“数字政协”建设,畅通委员与社会公众交流互动渠道,拓展协商议政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数字群团”建设,推进群团机关数字化建设,强化群团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能力,打造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形式。

3.提升一体化办公履职能力。围绕党政机关“办文、办事、办会”一体化办公需求,全面推动“掌上政府”建设。深化业务流程协同再造,统筹开发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督查督办、事项跟踪及考核评价等业务应用,逐步接入、整合各地各部门现有办公平台,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信息互通、业务联动与协作,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一体融合”,移动政务协同应用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办文、办事、办会效率大幅提高。

4.建立“一体事”工作机制。围绕组织人事、项目规划、业务审批、财务管理、联合办公、评选认定等领域,梳理政务运行“一体事”清单,明确办事事项、办事流程、办事指南等,构成全业务、全过程服务链,推进跨部门事项集成联动办理。

5.促进基层减负增效。落实基层减负“136”专项行动,依托“党政通”APP,整合各级各类公文流转、行政执法和基层管理类APP,梳理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残联、退役军人等条线报表,通过类别划分、数据共享,打造“社区智治在线·一表通”应用场景,实现一批材料只报一次,用大数据赋能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工作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让社工脱离“表山单海”,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重点项目专栏1:推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行
建设智慧党建系统。对接各级党建平台,推进党员干部人才等基础信息、各项组工业务办理信息和统计分析数据的汇集整合,重点建设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高层次人才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党建系统数据云,做到党建管理、党建服务、党建学习、党建宣传、决策支持一体化,切实提升党建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深化数字民主。优化人大数字化平台,提供数字议案、视频参会、知情知政、代表联络等模块功能,提高人大监督数字化能力。构建政协网上履职和掌上议政平台,开发网上提案管理、社情民意信息、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委员履职业务应用,打通政协履职链条,提供一站式移动化服务。推进群团组织数据融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群团履职与机关办公数字化、智能化。强化服务功能,围绕工会、青年、妇女等工作需求高水平打造一批应用场景,不断提高群团信息化履职能力。

完善党政通平台与APP。整合党政机关内部办公系统资源,打造统一集约的协同门户。开发覆盖市、市(区)两级的协同办公应用,实现非涉密电子公文和其他文件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流转传输,强化文书处理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应用集成和开发能力,推进平台与现有业务系统融合互通。丰富平台功能,推动公文办理、事项管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应用一端集成,创新在线协同办公模式,促进“掌上办”“指尖办”。

升级数字档案管理平台。按照“全过程可记录、全过程可追溯”理念,创建实用先进、管理领先的一站式档案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存量档案数字化,建立政策文件和政府现行文件信息数据库,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支持一键推送,实现档案资源交换的无缝连接,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强数字泰州规划实施年度评估。定期开展数字泰州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编制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包括建设内容与规划是否一致、规划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各项建设内容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下阶段工作重点等内容。

(二)加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立足企业群众服务需求,丰富政务服务渠道,按照国家和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要求,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智办推办”“跨省通办”等服务创新,综合集成各领域创新服务,实现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1.丰富政务服务渠道。升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受理、跨部门业务调度分发。整合重构各类政务服务系统,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国省垂直系统联通。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全覆盖,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优化政务服务热线,依托统一政务服务“好差评”平台,完善“好差评”制度,健全“差评”核实整改机制,打造“一号答”品牌,提高咨询投诉办理满意率,提升12345政务热线知晓度。

2.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梳理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事项清单,公布标准化办事指南和流程图,统一服务标准和办理流程,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实现办理过程“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为各市(区)“一网通办”赋能,力争一网通办率达到100%,“一件事”完成率超过80%。推动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转变,打造政务服务新体验。

3.实现政务服务智办推办。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对审批标准明确、材料共享程度高的高频“智能审批”服务事项,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加强数据汇聚共享,归集用户基本信息、办件信息、证照信息等多维数据,创新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强化服务对象分析,主动研判群众和企业服务需求,实现主动式、管家式等新型服务模式落地,推动能办向智办转变、来办向推办转变。

4.加快跨省通办。聚焦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高频事项,同时梳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推动有关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依托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专窗系统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地更多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服务事项,助力打造长三角“跨省通办”新模式,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服务。

5.强化“互联网+监管”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整合、改造、接入部门现有监管业务系统,推进监管事项标准化,不断丰富监管主题库,增强数据支撑能力,提高风险预测预警水平。加强审批监管联动,实时展示各类事项的运行情况,包括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事项、已取消下放调整行政权力事项、推行告知承诺或审批改备案的政务服务事项。创新“互联网+监管”新方式,依托物联网、视频监控、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等非现场监管资源,整合政务大厅视频资源,开展非现场监管,有效提高监管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

重点项目专栏2:加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升级改造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政务服务,推动数据流转,强化业务协同,更好协同线上线下业务受理和跨部门业务调度分发。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促进条块联通和上下联动,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国省垂直系统联通。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电、水、气、网络办理”以及“新生儿出生”等重点场景的用户感受,实现政务服务智办推办,加快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塑造政务服务新体验。

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加强各部门涉企信息归集,联通市级各监管业务系统,汇聚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管平台数据以及政府部门、社会投诉举报、第三方平台等数据;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将政府履职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信息以及司法判决、违法失信、抽查抽检等信息归集后,按照市场主体进行关联整合。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三)打造营商环境全省高地

深化“证照分离”等涉企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简化审批,加快破解各环节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如鱼得水”般的生长环境、建立“如约而至”般的确定预期、提供“如沐春风”般的舒心服务,做到“部门办事不看人、企业办事不求人”。

1.推进惠企服务应用智能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中开办、经营、融资、人才、创新等各环节,优化泰企通服务平台,深化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和对比评估,探索“免审即享”新模式,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实现惠企服务移动化、利企服务普惠化、政策兑现快速化、政企互动在线化,惠企政策覆盖率达到80%,助力企业创新创业,促进企业蓬勃发展。依托江苏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推动对守法者实施货物靠泊直提、卡口直放,实现无干预通关。

2.加强营商环境线上评估。依托泰企通服务平台,升级营商环境线上评估、市场主体评价建议管理等功能,推动营商环境闭环监管。开展全过程营商环境在线管理评价,实现评估指标呈现清晰化、样本管理动态化、材料登记在线化。完善市场主体评价建议管理功能,建立意见收集、任务转化、督查督办、结果反馈的良性沟通机制。

3.增强金融信贷信息服务能力。优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征信数据质量,加强企业征信数据分析利用,拓宽融资需求发布渠道,提供“一站式”金融信贷服务,有效解决银行和企业在信贷审批中信息不对称、尽职调查成本高、业务办理效率低等痛点难点问题,促使企业信贷融资更快、额度更高、成本更低、对接更优。

4.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监管。依托省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体系及交易服务系统,全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加快构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实现统一受理项目、统一预约场地、统一抽取专家、统一发布信息。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应用,推进公共资源“一站式”不见面服务,推动“不见面”类别扩大和质量提升,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便捷服务。创新“数字化”监管新模式,强化公共资源交易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围串标分析等应用,促进传统监督向在线监督和社会监督转型,全力打造“规范公开、阳光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5.提高智慧税务工作效能。推动跨部门涉税涉费数据、内外部涉税数据的汇聚联通和线上线下有机贯通,强化税收大数据在经济运行研判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扎实做好税务数据治理,优化完善“一户式、一人式、一局式、一员式”智能数据归集和应用。依法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优惠政策信息,使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让纳税缴费更加“优质高效智能”。将动态“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全过程,驱动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实现从经验式执法向科学精确执法转变,从无差别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转变,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

重点项目专栏3:打造营商环境全省高地
优化泰企通服务平台。完善惠企政策、诉求直达、互动交流等功能。对接各部门企业扶持政策,对入库政策进行结构化、标签化,进一步深化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和对比评估。建设企业码并拓展应用场景,做好与泰州通及苏企通的对接,探索“免审即享”新模式,实现对企业开办、经营、融资、用人、创新等各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政务服务,推动经济更智慧更高质量发展。

升级智慧税务平台建设。加强税务相关数据汇聚、税费数据智能归集,建设税务数据资源中心,打造数据服务和管控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加强智能化税收大数据分析,推进智慧风险防控、全景可视化展示等应用,提升智能化税务服务水平。

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拓宽融资需求发布渠道,综合运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等数据,提供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信用评分、投融资政策支撑等一站式服务。

(四)统筹推进智慧发改建设

围绕经济运行、项目管理、社会信用等方面,建设信息化应用,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掌握产业、行业、区域等多维度经济运行状态,创新调控方式,助力“智慧发改”建设再上新台阶。

1.提升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水平。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宏观经济治理理念,汇聚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客观、全面、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探索应用科学的经济预测模型,剖析经济运行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势性问题,跟踪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智能化分析,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支撑。

2.规范项目全流程管理。加强项目审核审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全流程管理,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规范项目建设和管理,开展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提升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推进“智慧信用”“掌上信用”。完善自然人和法人信用评分,拓展信用信息分析、评价和服务,创新“信易+”系列守信激励应用场景,强化信用监管,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服务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重点项目专栏4:统筹推进智慧发改建设
建设全流程项目管理系统。围绕项目审批审核、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全流程,加强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全流程联动管理。聚焦重点行业,实现项目从规划准入、签约落地,到项目审批、实施推进、完工投产、达产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建设“掌上信用”平台。拓展信用信息应用,汇聚、分析全市法人、自然人社会信用大数据,应用信用评估模型,提供信用信息分析、评价和服务。提升平台基础服务能力,强化营商和信用监管。

(五)深化智慧自然资源应用

推进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数据融合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平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全面增强调查监测评价、智能监管、防灾减灾及科学决策能力。

1.推动统一登记信息管理。围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要求,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互联网+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系统与不动产登记系统互联互通、统一管理。

2.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体系。提高国土空间数据应用服务能力,获取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行政审批、水利、交通运输、统计、气象等部门自然资源相关信息,融合互联网相关数据,构建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打造自然资源数据“底板”,为自然资源态势感知、形势分析预判和宏观决策服务,也为城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跨部门业务领域提供信息共享支撑。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赋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监管决策等,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重点项目专栏5:深化智慧自然资源应用
升级改造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升级全市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平台,整合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等数据成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住权、林权等进行统一登记;建设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系统,实现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的互通;根据《江苏省“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品牌规范》要求,优化泰州市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一体化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全市统一的“线上苏小登·泰E(易)登”服务平台,实现全城通办、一证通办、跨省通办;建设“一码+三维”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自然资源和不动产三维建库工作。

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地质矿产信息体系等,实现自然资源数据三维管理,推动自然资源数据获取自动化、实时化,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监管决策等应用以及城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跨部门业务领域提供信息支撑,提高空间数据服务能力。

(六)增强智慧生态环保能力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生态治理数字化,构建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生态环保新局面。

1.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视、激光雷达走航、铁塔高空视频监管等高科技手段,发挥乡镇空气监测站、大气网格化微型站数据支撑作用,有效监管辖区内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集成危险废物监控、排污权管理、生态环境执法、污染防治监管等应用,建设具有泰州特色的“环境质量云、环境监管云、环境管理云、环境决策云”的“1+4+N”的大数据中心体系。

2.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污染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应急处置和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调度指挥体系,形成“信息收集、情势研判、应急启动、全程指挥、跟踪督办、情况通报”的闭环工作机制,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非现场”监管,推动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3.提高环境信息服务能力。及时公开环境政策措施、生态环境质量、企业环境信息和环境治理进展等信息,支持网站、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便捷查询,加强生态环境舆论的收集掌握,做好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和预警,实时把握环境舆情动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实现快速报告、精准研判、及时发声,坚决防止重特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重点项目专栏6:增强智慧生态环保能力
打造智慧环境综合管理业务平台。针对全市企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基础感知网络,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现有监测数据,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环境质量云、环境监管云、环境管理云、环境决策云”的“1+4+N”的大数据中心体系,实现业务流程的闭环联动、环境数据深度挖掘、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建设环境监测、环境监控、环境管理、效能考核及数据分析的一体化系统集成应用。

升级“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建设“五个一”体系,包括:“一张”监测网络,新增雷达系统、无人机系统、无人船监测等;“一套”数据资源,增强数据汇集、数据治理能力;“一个”支撑大脑,重点建设应用支撑平台、机器学习与算法管理平台、视频智能分析平台;“一体”智慧管理,包括长江“体检表”、危险废物综合监管平台、风险态势分析和预测预警等;“一屏”运营指挥,包括企业图谱、企业VR全景展示、综合调度指挥等。

(七)完善智慧住建城管建设

以“全域数据融合、全景智能监管”为目标,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形成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

1.构建“智慧住建”体系。以“全域数据融合、全景智能监管”为目标,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智慧住建体系,加快视频监控点等物联感知终端部署,建设完善数字工地、数字住房、数字城建、数字人防等数字化应用,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智慧政务平台,多维度、多视角掌握城市建设实时动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住建相关数据关联分析,强化数据预测应用,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对接与互联互通,推动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和建设,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2.打造城市智能管理新模式。按照“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思路,围绕城市品质提升,整合全市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加强城市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燃气管理、垃圾处理、城管执法等领域智能模型,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平台,优化管理执法服务方式,强化对各业务领域监管,实现行业监管、综合指挥、整体考核、数据呈现、研判分析的交互和联动,助力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

重点项目专栏7:完善智慧住建城管建设
推进城市基础CIM平台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信息,建设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逐步增加数据和模型种类,接入物联网多维度时空数据,形成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推动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CIM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以及政务服务、公共卫生、智慧交通等领域深化应用。

建设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政务平台。建设完善数字工地、数字住房、数字城建、数字人防等行业业务管理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政务平台。对接CIM平台,建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按照“一库、一平台、N应用”总体架构,部署前端传感设备,构建智慧城管全市“一张网”,实现城市部件、事件和要件全天候、全方位、全景式感知,整合城市管理领域数据资源,构建业务领域人工智能模型,融合环卫保洁、渣土监管、共享单车、垃圾处置和智慧停车等应用,开展市容市貌、扬尘、垃圾分类等场景的视频智能巡查,扩展非现场执法、垃圾分类、违法建设和广告监管等智能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八)推动智慧水利兴利避害

构建“全面感知、数字孪生、智慧模拟、精细决策”的智慧水利体系,强化水安全、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水监管、水服务等应用,为重点水利场景提供决策支持,以水利信息化引领水利现代化。

1.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以智慧决策、互联互通、智能应用为重点,建设视频监控点、监测站点等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完善水资源信息综合采集与监测体系,整合升级水资源监控系统、河长制管理系统和“智守长江”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平台等自建系统,构建智能融合的涉水要素全域感知网络体系,开展智慧水利工程建设,覆盖工程视频监控、防汛监测预警、河湖水质监测、工程精细化管理、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水资源监控管理、河湖长效保护与动态管控、水行政许可服务与监管各方面业务,加强水利工程统筹管理、精细管理和建设管理,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提升全市智慧水利发展水平。

2.提高洪涝灾害风险预测智慧化能力。以实时监测降雨数据和气象精细化短临降雨预报数据为驱动,探索运用城市内涝模型、风险灾害评估模型等专业模型,建设洪涝灾害短临风险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预测预警预报能力和防汛抗旱抢险技术支撑水平。加强重点区域风险预警和监测,增强重大洪涝防御能力,实现洪涝灾害提前1~3小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预测智慧化水平。

重点项目专栏8:推动智慧水利兴利避害
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整合升级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河长制管理系统和“智守长江”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平台三大自建系统,构建智能融合的涉水要素全域感知网络体系,扩大防汛、河湖水质、水资源等监测范围。加强水利工程统筹管理、精细管理和建设管理,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强化河湖长效保护与动态管控、水行政许可服务与监管,支撑水域、岸线、砂石等资源的管理和全过程监管。

建设洪涝灾害短临风险预报预警平台。加强气象、水利部门协作,以实时监测降雨数据和气象精细化短临降雨预报数据为驱动,结合气象雷达、遥感、动态预警分析等先进技术,强化气象、水利相关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优化配置、集约利用,探索利用城市内涝模型、风险灾害评估模型等专业模型,分析洪涝覆盖范围、面积动态变化,力争洪涝灾害提前1~3小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预测智慧化水平。

(九)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效能

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以信息化驱动市场监管现代化,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监管新机制。

1.完善市场监管信息资源体系。梳理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建立全市市场监管信息资源目录,制定市场监管数据标准规范,汇聚全市市场监管业务数据,对业务数据分层与水平解耦,建设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数据仓库,形成大数据资产。构建全市市场监管安全体系,提供安全统一的基础数据共享服务。针对注册登记、信用监管、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工业产品质量、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网络监管和消费维权等业务要求,丰富并完善数据分析模型和指标,提升监管行业综合管理能力。

2.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建设集“互联网+智慧监管”“互联网+综合应用”“互联网+公众服务”三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强化药品、食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信息化支撑,构建政府监管精准长效、企业守法自觉自律、公众监督群策群力的市场监管新生态。借助公众监督力量推动药械、食品与特种设备监管的智慧化提升,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加大联动监管力度。

3.赋能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升级完善“泰检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计量、标准化和合格评定等要素的集成应用,拓宽拓展要素共享,实现政府部门、技术机构、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集成和激活散布于企业、院校、社会机构中的检验检测力量,实现供需信息精确互联和精准匹配,打破传统技术服务分散化、单一化的供给模式,满足中小微企业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质量技术服务需求。

4.创新信用大数据监管模式。大力推进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应用,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情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实行差异化对待,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衔接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惩戒。

重点项目专栏9: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效能
建设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制定市场监管数据标准规范,汇聚全市市场监管业务系统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标注编目、质量校验和存储管理,建立市场监管信息资源目录。面向市场监管业务需求,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手段、云视频应用为中心、风险管理为导向,创新科学的市场监管模式,推动药械、食品与特种设备监管的安全性和智慧化提升。

升级完善“泰检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监管要求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共享模式,推动政府部门、技术机构、市场参与者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能级的资源采集、共享、交换网络,完善检验检测、标准服务、计量检定、认证认可等功能,实现供需信息精确互联和精准匹配,提供充足、优质、权威、实惠、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

(十)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水平

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全面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加强国资布局、形态、运营等方向分析,支撑监管部门有效决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深化国资监管大数据应用。创新监管的思维与模式,按照管资本的监管理念,以监管企业数据为基础,推动国资监管大数据应用,加强对市属企业经营和服务情况的全局感知、精准监控、智慧分析和全景可视,实现国资运营态势实时掌握。

2.构建国资综合监管一体化体系。制定国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建立监管数据汇集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构建涵盖财务管理、产权管理、投资管理、“三重一大”、企业基本信息等方面的综合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问题发现、趋势分析、预测对比等监管应用,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实时在线,及时掌握国有企业经营动态,形成国资监管动态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的新模式。

重点项目专栏10: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水平
构建国资数据资源库。汇聚国资监管大数据,开展与发展改革、税务、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对接,深化监管大数据应用,加强对市属企业经营和服务情况智慧分析能力,为国资国企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建设综合国资监管一体化平台。加强数据汇聚,完善数据分析平台与业务处理平台,对国有资本布局、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国有企业经营动态。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对重大国有资产流动等关键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动态监管,全面推动国资监管向“管资本”转变。

(十一)加强智慧审计监督建设

围绕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全领域全过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数据审计方法和手段,建成智能互联、安全高效的审计管理体系,有效发挥智慧审计“免疫”功能。

1.打造智慧审计新模式。加快以“金审三期”为重点的智慧审计系统建设,完善泰州市数字化审计平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用系统、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等现有系统功能,涵盖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全领域全过程。全面归集多源异构审计数据资源,加强审计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加大网络及审计现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实现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2.推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审计行业多源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深度和广度。优化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和“双主审、双方案、双报告”模式,探索实践无项目审计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

重点项目专栏11:加强智慧审计监督建设
建设智慧审计系统。全面归集多源异构审计数据资源,建设涵盖多行业、多领域的审计数据中台,积极开展跨年度、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行业的多源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不断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深度和广度,提高业务流程协同化、决策分析智能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数字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例会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健全绩效考核。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综合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根据规划任务进展、技术发展新动向等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三)完善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化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确实际标准化需求,分工负责、逐步完善,打造整体完备、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的标准规范体系,确保各项标准编制的节奏与实际项目相符合,为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标准化支撑。

(四)强化激励引导。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建立“最佳实践”激励创新机制,宣传推广先进理念、做法与成效。引导各单位谋划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争先创优氛围,持续增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附件2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分册

一、工作目标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数据要素应用新场景,创新数据要素流通与应用,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打造医药、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推动船舶行业数字化管理和安全生产试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数字产业化形成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若干具有泰州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取得显著成效。生产制造、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医药、化工等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标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应用覆盖范围稳步扩大。

——数字生态持续优化。建立本地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机构,数据要素流通制度和监管体系逐步成型。集聚一批高端数字人才,打造若干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数字经济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力争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公共数据开发和使用率60%以上,探索不少于10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开发利用场景。

二、总体框架

dde54ed556d87271fcad5bec45a1bf14

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围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产业,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生态为三大核心,打造竞争力强、具有泰州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制造业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和应用水平。大力促进数字产业化集聚发展,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化、农业智慧化、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优化数字经济生态环境,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多措并举招引培育数字人才,推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重点项目

(一)加快数字产业化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机遇,提升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引导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做强做优。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形成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关技术为引领的数字产业发展新格局。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和信息终端设备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链相关企业,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鼓励半导体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水平,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精密减速机、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聚焦面板制造、模组整合等环节,积极构建LCD、LED、OLED产业链。

2.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招引软件龙头企业,支持小而精的工业软件企业,在测试软件、工业安全软件等领域培育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和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推荐并推广应用首版次软件,培育软件企业技术中心,发展软件外包服务,推动软件业做大做强。引导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强做优。

3.创新大数据产业化应用。集聚一批从事大数据生产、采集、清洗、加工分析等业务的龙头企业,深入推进“数动未来”专项行动,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和CDO(首席数据官)试点工作,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在工业、金融、健康医疗、生态经济和特色产业等领域实现应用突破。

4.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北斗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泰州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汽车企业加快突破整车综合控制、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推动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向断层扫描、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领域拓展。

重点项目专栏12:加快数字产业化
电子设备产业发展工程。聚焦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信息终端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一批产业攻关项目,培育引进若干龙头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带动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促进产业集聚。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发展IC设计、芯片生产、半导体引线框架、高密度柔性线路板、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等离子刻蚀机腔体等。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电子产品部件、RFID电子标签、滤波器、传感器等电子元件。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新型有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面板以及新型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立体显示器件等。信息终端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家电、高精度授时终端、工业穿戴设备等。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工程。结合泰州优势产业,实施高端软件和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发工业软件、云计算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高端软件,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系统仿真及图形技术,大力发展VR(虚拟现实)娱乐、数字互动、数字媒体、移动支付、社区网络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鼓励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系统的开发应用,重点支持振动力学测试、智能电网、工业信息安全等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招引和孵化导航服务、电子地图制作、智能停车场管理、车载娱乐内容制作等应用软件开发企业。

大数据产业发展工程。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应用,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制造业大数据、医药健康大数据、政务大数据服务,推进制造业云计算平台建设,发展云储存、云安全、云物联业务。鼓励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基于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研究数据、北斗货运车辆卫星监控平台等数据创新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5G等新兴领域,立足全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探索行业应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推动工业智能化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智能+”技改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鼓励三大集群头部企业牵头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骨干企业加大智能改造和创新应用,中小企业加速云存储、云管理、云桌面等推广应用。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健全智能制造服务资源池,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引育一批智能化改造整体方案解决服务商。

1.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强智能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开展咨询诊断、政策宣讲、高端论坛等活动,鼓励重点优势制造企业加快智能装备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能力,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引导各市(区)因地制宜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船舶行业“智能焊接+安全生产”、医药行业“质量管理和数据追溯”、汽配行业“供应链管理和协同生产”、化工行业“机器减人和能源管理”、新能源行业“智能化设计和远程管理”等转型创新。

2.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优化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行动。重点面向医药、船舶、化工、汽配、装备、冶金、电力等行业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

3.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以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为抓手,打造数字企业新生态,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探索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计划,搭建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库、需求库、项目库、资源库,鼓励和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强平台赋能,强化公共服务,降低转型门槛,推动各行业各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4.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数字化。依托医药生产制造基础,推进企业向生产数字化、质量溯源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新药研发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方向转型,鼓励传统医疗器械产品融合应用数字技术向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健康监测产品和服务,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公众健康、临床实践、医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协同创新。推动标识解析应用推广,发挥扬子江、艾兰得等企业标杆示范作用,开展数字化转型经验交流和行业推广。

5.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数字化。支持重点船企加快管系制造智能化、装配焊接自动化、涂装工程机械化数字化改造,提升精益造船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鼓励船舶生产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服务型制造,通过提供远程在线监测、产品维修指导、按需使用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

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数字化。促进本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数字化提档升级,对照中高端汽车品牌供应链标准,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力争装备及工艺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7.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数字化。促进化工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推动建设世界级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智慧园区,建设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石化产业基地。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专业园区的智慧化升级,助力建设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项目专栏13:推动工业智能化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工程。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配件、化工及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生产过程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行动计划,促进优势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智能工厂(车间)。

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推动工业互联网“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重点深化行业骨干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鼓励三大集群龙头企业建设面向自身及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船舶行业为试点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在扫码解析、设备管理、产品质量追溯、产业链协同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搭建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转型服务需求方)对接机制,组织开展工业APP分类分级评定、宣传推广、供需对接、统计监测等活动。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

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工程。在化工行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深化五位一体平台拓展应用,推动企业工业知识积累、故障诊断预测、安全全流程追溯、危险源监控等项目实施。鼓励园区、企业和服务商组建联合体,依托泰兴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滨江工业园区大健康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在产业、安全、环保和应急管理一体化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三)促进农业智慧化

打造数字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深化农业大数据应用,推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以数字化追溯打造兴化大闸蟹、河横大米等特色品牌。完善升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1.促进智慧农业升级赋能。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在种植、养殖、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环境调控、物联感知、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技术产品在设施农业和大田种植中广泛应用。推进畜禽和渔业养殖环境实时监控、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强化基于北斗系统的传感器、导航技术、精准作业等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建设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助推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

2.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加强全市涉农数据资源与数字泰州平台联通对接,打通数据“上传下达”通道,加快市、市(区)涉农数据资源与“苏农云”对接,建立高效数据管理体系和应用机制,逐步实现省、市、市(区)三级联动,形成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共享于一体的市级综合平台。建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完善益农信息社长效运行机制,对接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应用。

3.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建设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线上平台,完善农村电商生态链。促进农产品产供销数字化对接,形成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

4.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业服务数字化水平,整合升级市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优化升级智慧泰州农业服务平台,强化阳光扶贫平台防返贫监控预警功能。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技耘”等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

重点项目专栏14:促进农业智慧化
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开展智慧农业示范,以物联网控制系统软件、传感器、摄像机、温度和湿度监测、自动施肥灌溉系统等数字化设备为依托,建设10个以上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优化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加强平台数据资源汇集,整合各类农业生产、市场、加工、科教、监管执法、政务服务等领域数据,加强农业农村部门管理数据资源与涉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大数据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强化农业生产监测,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四)引领服务业数字化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商务与本地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应用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开拓市场,促进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口岸,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各领域应用,创新发展服务业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

1.创新发展数字商务。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推进数字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促进数字商务与医药及医疗器械、船舶、汽车及零配件、化工等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应用直播电商开拓市场,推动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出口业务。发展农业电商,围绕大闸蟹、大米、荞麦等优势产品,培育一批特色专业的电商平台。

2.完善智慧物流业。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引导物流企业完善仓储基地、物流通道、枢纽节点的网络布局,打造一批智慧物流园区、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口岸智能通关、数字仓库等。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发展“互联网+”物流,鼓励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向综合型物流运营商转型。

3.提升数字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利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与信用体系,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深入挖掘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信用、工商、税务、社保等数据,增强客户风险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

4.打造综合智慧口岸。强化泰州口岸信息化建设,统筹海关、海事、边检、港口等业务管理需求,加强口岸相关单位及监管单位的数据整合、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全市沿江所有对外开放码头的一体化智慧口岸。

5.做优数字生活服务业。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活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文化创意、智慧体育等新业态,提升生活服务水平,丰富百姓生活新体验。做大数字文娱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国内优质文创、科创类企业,推动虚拟/增强现实、5G超高清视频等数字技术在动画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化内容制作等数字服务创意领域的多样化创新应用,结合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特色鲜明的泰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数字体育产业,探索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时尚化健身课程和产品,推广网络健身、智慧健身房等新形式。

6.壮大服务业新业态。培育一批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企业主体,引导平台企业与实体企业深化合作、创新业务跨界融合模式,抢占智慧文旅、互联网医疗、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商超等细分领域市场先机。发展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平台模式,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培育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办公等新兴业态。

重点项目专栏15:引领服务业数字化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建项目。争取将泰州创建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搭建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连接海关、税务、市场监管、公安、商务等部门,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平台,突出泰州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资源集聚。结合产业、产品和区位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具有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

普惠金融信息服务工程。实施普惠金融信息服务工程,打通企业与银行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建立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数据流通的渠道和机制,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融资对接、客户发现、信用评估、风险防控等服务。

(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数据要素流通,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数据交易机构,打造“数据资源超市”,创新数据流通交易模式,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以数据要素创新应用促进泰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1.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分工协作的数据流通交易产业体系,广泛引入数据采集、清洗加工、技术研发、价值评估、交易流通、融合应用等全链条企业,形成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创建充满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

2.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城市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数据应用场景,举办公共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大赛,鼓励第三方深化公共数据挖掘利用,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力争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公共数据开发和使用率60%以上。

3.探索建立数据交易机构。探索建立具有泰州特色、市场化主导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打造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数据交易平台,创新数据交易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搭建数据供需双方互联沟通的桥梁。

重点项目专栏16: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数据流通交易中心。与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机构合作,建立数据交易机构泰州分中心,在积累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运营经验基础上,探索成立泰州市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其成为区域性大数据流通交易高地。聚焦工业大数据流通交易和融合应用,集聚一批工业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提供综合性数据流通交易服务。

公共数据资源开发试点。以江苏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为契机,选取若干条件较好的市(区)和部门,选择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在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技术支撑、长效机制、安全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六)强化数字经济产业支撑

构建数字人才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和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泰爱才”人才服务体系,打造数字人才培养和引智高地。促进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强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园,优化数字科技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环境,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格局。

1.积极培育招引数字人才。充分利用长三角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集聚一批数字领域专业人才,多措并举推进招才引智,形成泰州特色的数字人才聚集高地。

2.推动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加强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鼓励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交叉创新,推动企业孵化市场化。

3.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泰州数据产业园,集聚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打造集商务、孵化、研发、推广等多维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和聚集区。

重点项目专栏17:强化数字经济产业支撑
创新生态集聚工程。打造若干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和创新空间,厚植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土壤。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建立适应创新资源跨界流动的产业创新协作机制,建设开放多元、共生包容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提升产业综合创新能力。

智力资源导入工程。加强数字产业高端领军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储备,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企业骨干人才和优秀创业创新团队。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高专业度技能型数字人才。

“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应用融通、企业服务相通、工作机制贯通。平台集成工业企业落图、地块落图、专项分析、数据图形化展示、闲置项目资源匹配等模块,实现数据定向采集、企业监测预警、成效精准评价、过程动态管理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市、市(区)、开发区(园区)和企业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打造“亩均论英雄”改革数据大脑,系统性把握改革全过程,为科学决策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数字经济建设工作专班,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理念,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整体规划、联动协调,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计划。

(二)加大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和专项基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创新投入方式。加强对本地软件和数字化企业扶持力度,在政策、服务采购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带动实体经济企业数字化升级。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基金。

(三)培育市场需求。加强数字经济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发挥政府应用、重大工程建设对扩大升级数字经济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发展智慧应用场景,围绕数字经济相关技术、产品、应用、消费、安全等领域,推动智慧应用场景丰富化、多元化,挖掘创造市场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潜在新需求。

(四)夯实创新支撑。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健全面向数字经济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和布局,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数字经济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推广,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着力营造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附件3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民生分册

一、工作目标

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加快推进数字民生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宜居程度,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努力实现三个“更加”,创造更多“尘世间的幸福”。

——更加智能普惠的公共服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退役军人、社保、体育等重点领域,深化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推进“智慧校园”100%全覆盖,远程医疗覆盖率达到90%,构建“10分钟健身圈”,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更加融合发展的数字乡村。聚焦农民和农村工作,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村现代化,提升防止返贫监测能力,加强新农民新技术教育培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更加便捷宜居的数字生活。聚焦文旅、交通、社区等重点领域,推动各类场景数字化,发展全方位、多渠道、精细化的一站式文旅服务,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公共交通电子支付覆盖率达到100%,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全面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二、总体框架

4475d313ad5fcdaf986258afd1a7d2ab

以统一的数字泰州底座为支撑,以服务企业、群众、政务人员等用户群体为中心,以“智能普惠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数字乡村、便捷宜居数字生活”为发展目标,推进教育、医疗、养老、退役军人、社保、体育、乡村振兴、文旅、交通、社区10大领域智慧应用建设。推动各部门聚焦核心业务,加大协同力度,打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互联网+退役军人、数字社保、智慧体育应用场景,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优化退役军人服务、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带动全民体育健身。创新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拓展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应用场景,培育文化旅游生态、改善交通出行体验、创新未来社区生活模式,全面提高民生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加快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民生服务体系。

三、重点项目

 (一)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创新模式,建设高品质的智慧校园,推进智慧教育云建设应用,打造“泰金课”品牌工程,构建均等优质智慧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弥合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升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之乡”新优势。

1.推进智慧教育云建设应用。依托泰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强教育数据汇聚治理,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应用全面上云,构建泰州教育数据中枢、泛在资源学习中心、智慧学校服务中心、教育治理服务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强化教培机构监管,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2.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品质。系统部署网络、多媒体、智能终端等基础设施,加强基于物联网的泛在感知环境建设,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的智慧课堂,优化教学流程,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推动后勤管理、校园安防、特色功能室、实验室智能化升级,促进校园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打造以管理精细化、环境具身化、课程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水平,实现“智慧校园”100%全覆盖。

3.提高教育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推进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点项目专栏18: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应用。智能化升级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构建教育云计算服务、资源服务、数据服务、应用服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依托泰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泰州教育数据中枢、泛在资源学习中心、未来智慧学校服务中心、教育治理服务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实现教育数据全面汇聚治理,教育资源充分共建共享共用,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教学指导更加精准高效。

打造“泰金课”品牌工程。以“泰微课”为基础,升级打造“泰金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各学段课程资源建设水平,形成多方协同的“互联网+”教育大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提供有力支持,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泰州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建设高品质“智慧校园”。升级建设一批技术标准高、应用水平高、管理效能高,以设施智能化、应用便捷化、管理精细化、环境具身化、课程多样化、学习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对接有效、无边界、跨时空的“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到2025年高品质“智慧校园”占比大幅提高。

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从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探索空间互联、虚实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开展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试点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应用,促进教与学的人机协同和减负增效,提升智慧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疾病防治需求,统筹推进健康医疗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平台、“泰康云”平台等,拓展“泰州通”APP健康医疗便民服务,夯实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化、智能化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

1.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网络环境建设,统筹推进全市卫生健康云建设,打通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疾控、卫生监督等信息壁垒,拓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和应用范围。深入推进“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建设,开展行业治理、精准医疗、公共卫生、医保等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共建共享共用。

2.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智能化水平。完善数字医院和智慧健康基础设施,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结构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推广使用无人系统、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医疗机器人等,提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依托“泰州通”APP拓展“电子健康码”在诊疗、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健康服务,实现全市健康医疗服务“一码通用”。

3.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依托“泰州通”APP,提供预防接种、报告查询、在线预约等便民服务,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开放。依托实体医院,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价格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基于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整合式互联网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全流程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

4.提高医疗应急指挥智慧化水平。依托数字智能中枢,引入北斗导航、5G技术、120呼救定位功能,建设统一的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推进与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应急联动,实现“上车即入院”,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合理的调度、救治、转送、交接方案,有力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5.深入推进远程医疗平台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基于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会诊中心,实现市级远程诊疗(影像、病理、检验、心电)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持续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力争远程医疗覆盖率达90%。

6.构建智慧医保服务体系。加快落实全国医保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任务,保障全省统一医保信息平台顺利上线。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强特药智慧化管理。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和电子社保卡,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促进服务下沉,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全程网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健全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网络。

重点项目专栏19: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打造“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专用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全市“泰康云”建设,升级优化市、市(区)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影像云、基卫云、公卫云等重点子平台。深入推进“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建设,健全数据归集、存储、挖掘、运维服务体系,搭建健康医疗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探索数据、算力、基础工具的统一管理共享和对外服务。

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开展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监测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加强医疗机构、行为、人员监管;开展精准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诊疗技术融合应用,依托“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的数据资源,提供覆盖诊疗全流程的精准医疗服务;开展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社区核验终端、商超智能闸机、对外开放码头一体化信息系统、“绿盾”工程、“泰治理”平台、“码上防疫”系统,采集汇聚公共卫生大数据资源,建立公共卫生情势演变、预测预警模型,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管理和处置防控能力;开展医保大数据应用,建立医保数据风控模型,强化综合运行监测、医保基金运行分析,形成“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全过程智慧监管。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开展服务流程优化改造,提供导医、预约、候诊、支付、查询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充分利用嵌入式软件、无人系统、无线传感、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病房、智慧医技等智慧医疗服务,提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

推进“一码通用”。依托“泰州通”APP,提供预防接种、报告查询、在线预约等便民服务,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开放,拓展“电子健康码”在诊疗、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健康服务,逐步实现全市健康医疗服务“一码通用”,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并逐步推进“电子健康码”与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协同应用。

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依托实体医院,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价格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基于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整合式互联网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建设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依托数字智能中枢建设统一的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基于已有电子病历库、GIS底图,叠加“急救资源地图”(胸痛、卒中、创伤地图),整合120调度数据、急救数据(急救车状态、进程)等,实现“上车即入院”。通过与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部门应急联动,实现全量实时轨迹和信号协同控制,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合理的调度、救治、转送、交接方案。

建设远程医疗平台。加快建设5G远程智慧医疗示范网,基于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会诊中心,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会诊、病理会诊、检验会诊等功能,实现市级远程诊疗(影像、病理、检验、心电)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运营。

加快智慧医保建设。按照已有功能“应用尽用”、差异功能“能配尽配”、特色功能“最小必须”基本要求,落实好全国医保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任务;建设医疗保障特药管理系统,实施特药管理,实现有效的医保控费;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和电子社保卡,实现实时个人身份核验和医保结算;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实现医疗保障服务掌上办、服务自助办、服务就近办,医疗保障信息跨地域、跨业务、跨部门共享,医疗保障业务全程网办、群众少跑腿。

(三)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为核心,围绕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事项办理等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引入适老化智能终端设备,加强精准匹配养老服务供给和监管,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实时、精准、丰富、普惠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1.加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和监管。依托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与公安、医疗卫生、社保、金融、殡葬、救助、社区服务等相关系统互联互通、资源数据共享和服务手段协同,构建形成老年人大数据资源库,打造老年人“关爱地图”,实现老年人“精准画像”,增强精准服务和精准监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智能匹配养老服务,打通服务老年人“最后一公里”。

2.大力推进老年人智能化关怀。推进智慧养老示范,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以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为重点,引入适老化智能设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用水、用电预警模型,有效解决老年人“被动式”问题发现、突发情况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

3.打造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在社区建设“健康小屋”等老年人健康监测服务站,实现智能医养服务融合发展。

重点项目专栏20: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建设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基于“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老年人生活情况、健康状态以及户籍、社保、金融等跨部门数据在平台汇聚,构建全市老年人大数据资源库,实现老年人“精准画像”,打造集老年人动态管理数据库、老年人能力评估等级档案、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关爱地图”,增强精准服务和在线监管能力,建设具有健康保障、生活帮助、医护服务、养老事项办理、养老服务五大模块的个性化智能匹配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机构的远程、实时、动态、高效日常安全监督和管理。

推进智慧养老示范试点。遴选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建设,引入集多重定位、心率血压监测、一键求救、安全围栏、吃药提醒等适老化智能设备,对老年人情况进行监测。当老年人出现长久不出或久出未归等特殊情况时,及时确定独居老年人安全情况及时监测老年人情况,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老年人用水、用电预警模型,当用电、用水量高于或低于正常值一定范围时发出预警,实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网格员,网格员及时上门查看,有效解决老年人“被动式”问题发现、突发情况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提供多元化智能养老服务。在社区推广建设“健康小屋”等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将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商品代购、亲情关爱等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构建形成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能医养服务融合发展。

(四)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以实战实用为根本,以智能化运行管理为手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信息系统,为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业务管理和政务服务提供上下协同的信息化支撑,促进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创新和工作效能提升,推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迈向现代化。

1.提高退役军人事务大数据应用水平。推动全市退役军人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构建退役军人综合信息数据库,将涉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人、财、物、时、事、地、组织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创业、生产生活、诉求表达、行为表现、政策落实、关心关爱等信息进行关联比对、实时共享,做到数字见底、情况靠实、过程清楚、结果明了,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开展大数据综合应用分析,建立风险预警防控系统,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2.优化拓展“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探索利用“互联网+”模式,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搭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平台,为全市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大力推进军人退役“一件事”办理,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提升退役军人办事便捷度和获得感。建立健全前台受理、后台梳理、分级办理、反馈处理的运行流程、闭环程序、职责清单与评价机制,促进服务效能提升。

3.提升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数字化水平。搭建业务领域全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互联互通、办公协同,提升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覆盖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中心(站)指挥调度中心(室)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实现集视频会议、接访、通话及远程沟通联系、检查督导、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实战应用,有效提升预警预判、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重点项目专栏21: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构建全市退役军人综合信息数据库。以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数据为底数,接收地方和部队有关部门年度退役军人增量数据,汇集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与退役军人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补充获取退役军人相关社会化数据,建立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实名档案,构建形成全市退役军人综合信息数据库,全面、准确、实时反映全市退役军人的真实情况。

建设“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平台。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梳理全市退役军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搭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平台,集成全社会服务资源,疏通政策性发放渠道,为全市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专享化、便捷化、定制化服务。优化服务方式,整合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事务,推进军人退役“一件事”办理。依托互联网、手持终端等平台载体,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

搭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对接国家、省退役军人事务综合管理平台,结合实际扩展业务功能,建设业务领域全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为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工作平台;对窗口服务、网上服务、登门服务、社会服务和“一卡通”运行等功能进行关联,对走访慰问服务开展轨迹跟踪,对各市(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指标推进落实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评,为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提供有力支撑。

开通“军民e家亲”。面向驻泰部队官兵、泰州籍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等主体,量身定制,开发开放拥军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推出服务、提供保障、保持互动,依托信息系统开辟双拥新通道,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五)增强数字社保服务能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率先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长三角“同城待遇”。优化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功能,建设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实现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农民工工资支付、公积金、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困境儿童、退役军人和受灾救助等相关业务智能化、移动化办理,提升主动救助精准帮扶能力。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做强做优“泰爱才”服务品牌,创建“线上线下、衔接有序”的服务新格局。

1.提升主动救助精准帮扶能力。推进全市一体化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建设,对接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全面掌握社会救助目标状况,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困境儿童、残疾人士、退役军人和受灾救助等业务智能化、移动化办理,提升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能力,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

2.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以社保卡“一卡通”为工作主线,引领数字化发展,推动社会赋能。完善数字经办,推广数字服务,实施数字决策,强化数字监管,实现人社工作全链条数字化变革。推进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形成以精准服务、智能服务、主动服务为特征的人社政务服务新格局。

3.强化人才服务大数据应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泰州人才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人才“画像”模型,实现就业匹配、人才服务、人才管理等全方位大数据应用服务,广泛服务社会,做强做优“泰爱才”服务品牌,创建“线上线下、衔接有序”的服务新格局。

重点项目专栏22:增强数字社保服务能力
建设社会救助服务平台。以救助对象为中心,建设智慧救助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归集多部门涉及困难群众的预警信息、家庭收入、家庭刚性支出、家庭财产、社会救助等数据,生成困难群众的大数据精准画像。设立“救助政策计算器”,将困难群众信息与政策条件进行智能化匹配计算,自动生成人与政策精准匹配的报告,实现社会救助“快速预警、模糊申请、智能计算、精准核对、一网通办”,全面提升智慧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社保卡服务升级。强化社保卡在民生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要载体作用,以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为抓手,持续提升电子社保卡普及率,推动社会赋能,完善数字经办,率先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长三角“同城待遇”。

建设泰州人才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泰州人才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泰州人才网”,推进人才大数据精准服务各级各类人才,实现智能精准就业匹配,提供人才资源规划、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推进智慧体育全面发展

以保障“省运会”为契机,为公众提供赛事活动、体育场馆、体育资讯、健身地图、健身指导、气象服务、宣传服务等“一站式”体育信息服务,建设集智慧安保、智慧灯控、5G+VR于一体的智慧体育馆,发展“互联网+全民健身”,构建“10分钟健身圈”,形成智慧体育服务体系。

1.提升智慧体育综合服务能力。以服务保障“省运会”信息服务需求为基础,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赛事活动、体育场馆、体育资讯、健身地图、健身指导、气象服务、宣传服务等“一站式”体育信息服务,促进全市体育公共资源共享。推进体育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大数据服务应用,强化全民体质健康指标监测,为广大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健身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2.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室内定位、5G、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场馆,推进场馆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无人管理、沉浸式观赛体验、应急安保等智能化服务,有力提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

3.推进“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全民健身”,加快可穿戴设备线下布局,加强全民健身智慧场地配套设施供给,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体育活动,加强城市“10分钟健身圈”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投入健身的热情,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

重点项目专栏23:推进智慧体育全面发展
强化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建设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赛事活动、体育场馆、体育资讯、健身地图、健身指导、气象服务、宣传服务等“一站式”体育信息服务,促进全市体育公共资源共享。推进体育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体育服务、健康锻炼等领域信息汇聚,创新体育大数据应用,对锻炼人数、设施利用率、运动健身效果、国民体质综合指标和达标率等进行监测分析,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健身信息服务,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智慧体育场馆试点。选择部分体育场馆开展智慧场馆建设试点,推进智慧安保、智慧灯控、智慧气象、5G+VR等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无人管理、场地在线预定、门票售卖、赛事直播、恒温管理、沉浸式观赛体验、应急安保等智能化服务,有力提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

发展“互联网+全民健身”。升级“泰州通”APP健身运动功能模块,推广普及可穿戴设备,加强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智慧场地配套设施供给,带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体育活动,构建城市“10分钟健身圈”。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和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提升农村光纤网络水平和覆盖深度,实现城乡信息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一体化。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全市农业“一张图”。建立完善农业农村定点定位网络监测体系,实现乡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全覆盖。深化平安乡村建设,优化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渠道,加快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加强新农民新技术教育培训。推动全市大中型灌区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领域数字化,开展农村信用评价,积极发展数字乡村新业态。

重点项目专栏24: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重点围绕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方面,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全过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村庄公共生活空间等进行监测分析,开展过程管控和设施运行状态评估,实时掌握农村人居环境情况,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监管依据。

(八)培育智慧文化旅游生态

加快文旅系统数字化转型,升级泰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景区,推进文旅大数据应用,强化行业动态、产业监测、游玩全流程大数据分析,提升智慧文旅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文化旅游监管智慧化水平,构建智慧绿色文旅生态,打造独具魅力的泰州旅游体验,助力“幸福水天堂”旅游品牌推广。

1.全面提升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升级泰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依托数智中枢,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和营商环境建设,开展旅游营销大数据分析,为智慧旅游提供决策支持,精心做靓“凤城河”文化核,不断扩大梅兰芳、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郑板桥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助力“幸福水天堂”旅游品牌推广。

2.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重要景区数字化改造,加强景区全面感知,建设景区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精准预约、智能停车、流量发布、视频监测等功能,实现景区流量分析、客流监控、精细管理、景区灾害预警,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提高文旅智慧化监管水平。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整治,构建文化旅游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旅行社、导游信用档案,开展基于信用的分级分类管理,提高文化旅游监管智慧化水平,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效能。推进文旅大数据应用,强化行业动态、产业监测、游玩全流程的大数据分析,辅助旅游产业监测,提升文旅行业治理水平。

重点项目专栏25:培育智慧文化旅游生态
升级泰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泰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升级版,实时、适时采集景区、舆情、游客等相关行业数据,推进实现平台数据与省、市级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数据基础。持续完善平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政策信息、公共智能服务和特色旅游产品等信息服务。

开展智慧景区建设试点。推进重要景区、景点数字化改造,在关键区域布设5G、红外、云台监控、WIFI探针等网络接入、信息导航、安全监控智能设备,实现景区分时段多渠道精准预约、电子门禁、智能停车场、流量信息发布、视频监测、灾害预警等;建设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和景区资源大数据中心,实现人(车)流统计分析和趋势预警、内部客流动态监控和精细化管理、大数据营销监测分析等,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文化旅游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整合升级现有文化旅游监管系统功能,建设文化旅游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提升综合监管服务能力,构建统一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实时监控、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提升行政执法、应急指挥能力,构建监管数据共享体系,推动实现文化旅游精细化监管。

(九)改善智慧交通出行体验

以“打造人民满意的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围绕公路、公交、航运等领域,建设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全面开展交通大数据应用,统筹推进智慧水上交通、智慧公交、智慧停车场、智慧物流等智慧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智慧交通体验,形成“高品质出行圈”和“高效快物流圈”。

1.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通过构建“云、管、边、端”互联的感知及控制网络,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泛在感知、即时预警、协同管控和伴随服务,形成新型与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格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超越领先,助力基础设施全面实现接轨苏南,重要行业指标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2.提升交通运行监测智能化水平。推进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整合,加强重点运输领域数据共享应用,构建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实时呈现全市交通运行态势,为优化交通线路、交通精准执法、应急处置调度提供支撑,提升交通安全智慧防控水平,实现交通运输监测一体化、交通管理精细化、行业治理精准化、信息服务精准化,提高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

3.加快推进智慧公交建设。推进公交车、车载终端和公交站台等公交系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公共交通电子支付覆盖率100%。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公交动态监测与预警,为传统公交赋能,方便公众进行路线规划,有效支撑公交线网管理、运营调度管理和行业管理。

4.积极布局智慧停车场。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整合全市各类停车资源,分析商场、医院等热点区域周边停车场的车位利用率实时信息,实现停车位查询和精准诱导,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智慧停车信息服务,实现“全市一个停车场”,解决市民停车难问题。

5.打造智慧安全水上交通。依托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能感知设备,构建全域水上智慧感知体系,推进基于“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建设泰州港航一体化信息系统。打造水上交通“一张图”,实现水域动态监视管理全覆盖,提升水上安全治理、依法行政、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服务保障能力,维护水上交通秩序,用智慧化建设为水上交通保驾护航。

6.促进运输服务全链智能化发展。通过交通供需动态均衡、精准匹配和实时调度,推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即时组织,客货运输全过程信息服务现代化,实现客运服务“一张脸”和货运服务“一张单”。鼓励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加快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动农村物流资源共享、运力资源共用、信息资源融合。促进交邮融合发展,推动邮政快递行业信息化平台升级,完成“绿盾”工程视联网接入,提升邮政快递行业监管服务水平。

重点项目专栏26:改善智慧交通出行体验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升级,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加强物流园区、港口、货运场站物联网、自动化技术应用,完善公路、航道监控设备及配套网络,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泛在感知、即时预警、协同管控和伴随服务。

建设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整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依托全市统一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监测评估系统,形成交通运行监测、决策与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中枢,开展公共交通、道路运输和网约车等行业运行监测,为优化交通线路、交通精准执法、应急处置调度等工作提供支撑。

构建智慧公交服务平台。建设调度与指挥系统、人群聚集分析系统等,依托“泰州通”APP,采集汇聚全市公交站点、客流量数据、运营时间、流动人口、道路通行情况等全环节、全方位公共交通数据资源,建设公交站点与路线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步汇集市民交通习惯、交通热区、交通热点、流动人口、道路通行情况等关键指标,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公交动态监测与预警,破解公交运营服务薄弱环节,有效支撑公交线网管理、运营调度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

建设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建设统一的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北斗室内外定位技术,拓展全市商场等停车资源,以“泰州通”APP为入口,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停车位查询、停车预约、车位共享、停车场/位导航、反向寻车、信用停车、先离场后付费、无感支付等服务。加强停车服务数据管理与分析,及时掌握全市实际停车供需情况和停车设施使用情况,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与决策辅助。

建设智慧水上交通监管服务平台。构建全域水上智慧感知体系,建设智慧水上交通监管服务平台,对船舶及其作业进行全面、深度和智能感知,采集汇聚船舶基础数据、通行数据、水文气象、桥梁等数据资源,形成水上交通“一张图”,实现水域动态监视管理全覆盖,助力打造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提升水上安全治理、依法行政、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服务保障能力。

建设智慧运输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传统物流领域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推动邮政快递行业信息化平台升级。依托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建设智慧运输服务平台,通过交通供需动态均衡、精准匹配和实时调度,推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即时组织,实现客运服务“一张脸”和货运服务“一张单”,改变道路运输行业“小、散、乱、差”局面,促进运输服务全链智能化发展。

(十)推动未来智慧社区发展

以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基层自治为出发点,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打造设施智能、服务便捷、和谐有序的未来智慧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称心如意的服务。统筹智能化设施建设,推进政务服务门口办,提供便捷社区生活服务,构建高效社区治理模式,逐步实现以未来社区为载体,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1.统筹智能化设施建设。将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和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鼓励社区布设小区门禁系统、车牌抓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智能充电桩、智能烟感报警器、智能分类垃圾箱等智能化设施,提升社区数字化水平,实现小区和单元门禁全覆盖、重要点位监控无死角。

2.推进政务服务门口办。统筹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推动政务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设立“家门口”服务站,全面推动政务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集成各部门服务资源,形成政务服务清单,实现“不出社区”自助办理跨部门、跨区域个人事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提供便捷社区生活服务。围绕社区居民24小时生活需求,推动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系统建设,打造“优质生活零距离”服务场景,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

4.构建高效社区治理模式。以社区自治为核心,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重点项目专栏27:推动未来智慧社区发展
布设社区智能化设备与终端。将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和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布设小区门禁系统、车牌抓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智能充电桩、智能烟感报警器、智能分类垃圾箱等智能化设施,加装人脸识别、体感测温设备,建设以社区人员、车辆出入口(人脸抓拍、车辆抓拍)感知端为重点的社区智能安防设备,实现门禁系统与健康码联动,做到小区和单元门禁全覆盖,实现主要出入口和道路、周界、主要公共区域等重要点位监控无死角。

推动政务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设立“家门口”服务站,在全市推广“社区自助服务一体机”,选取试点社区优先投放,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社保、就业、纳税、缴费、养老、安防等社区事务在线咨询、自助服务、办事进度查询和一站式办理服务,配备专业人员帮助申请人进行事项办理,全面推行帮代办和错时延时服务,实现“不出社区”自助办理个人事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系统。鼓励社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整合资源、创新经营模式、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赋能传统商超、便利店等社区商业实体网点,提升社区商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批数字商务社区,打造发展典型,开展经验交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选取部分社区作为试点,率先推行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基层党建统领社区治理的工作体制,建成集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

四、保障措施

(一)组建专班推进。成立数字民生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例会制度、重大问题协商机制、月度阶段性进展上报制度等,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和关键问题,把控工作质量和进度。各级各部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强化市区联动,形成工作闭环。

(二)强化协同共享。运用系统理念谋划设计,推进数字民生各领域流程再造。以医疗、交通、社区等领域智慧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数据资源深度整合、系统共建共享、开放互联,形成跨部门业务协同模型,以数据驱动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三)创新合作模式。运用市场化运营思维,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咨询机构,提供方案论证、技术指导、安全测评、绩效评价等方面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撑,形成“业务需求部门提、解决方案同台竞、应用场景选点试、建设成效用户评、民生服务大家建”的合作模式。

(四)加强工作考核。明确各地各部门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数字民生建设任务纳入市级机关部门和各市(区)工作综合考核,加强跟踪监测,及时通报各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确保顺利实现年度计划。

附件4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数字治理分册

一、工作目标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纵向指挥到底、横向协调联动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构建高质高效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持续提升综合行政执法、矛盾纠纷化解、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治理模式。实现“一类事”高效联动处置,“一类事”统办完成率超过80%;完善多元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市(区)以下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率超过90%;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撑能力建设,城乡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推动执法办案现代化。建成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单轨制协同办案比例超过95%;建成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掌上执法率力争超过95%。

——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二、总体框架

C:\Users\ljl\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6f020486aee0ddb2e5541385bdca5e3.png

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政法一体化协同办案体系,全面推广单轨制协同办案,实现政法办案全业务覆盖、全流程监管、全数据对接、全过程管理,推动司法权运行数字化转型,提升法治工作运行质效。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围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智能化建设,推动行政执法工作数字化转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全量掌握、调解资源全面整合、调解机制更加完善、协同应用更加高效、矛盾风险闭环处置。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实战导向,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重点项目

 (一)创新市区一体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决策部署,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形成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的联动共治体系、以“铁脚板”落地为导向的力量组织体系,把服务、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1.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指挥体系。按照三级联动、四级协同的架构,打造职能科学明晰、情报全面精准、指挥权威高效、队伍规范精干、制度务实管用的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指挥体系。市级做好顶层设计,市(区)发挥枢纽功能,乡镇(街道)聚焦现场处置,发挥基层网格员“铁脚板”优势,打通城市治理“神经末梢”。梳理形成全市社会治理“一类事”清单,推动“一类事”高效联动处置。

2.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支撑能力。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全市视频监控布局,实现实时汇聚、联网共享、授权应用。建立网格数据共享池,发挥数据赋能网格的第一责任,加强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资源采集与共享共用,实现网格数据采集只填报缺项。整合“苏格通”“泰州网格”“基层1+4”和“海格助手”等APP功能,实现网格事件只报一次、网格走访只巡一次,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3.提升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前哨”工程建设,实现权责事项逐级上报、案件自动分拨、智能派遣,减少处置流转时间。发挥泰州微邻里和微信塔群作用,构建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群众六层组织架构,缩短服务群众链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拓展网格应用服务范围,强化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应用,创新人工智能答复应用,提升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水平。

4.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要求,织密扎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网,建立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集成“苏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药品销售监测、发热门诊监测等数据,建设多点触发、流调溯源、重点人员管控、冷链物防、疫苗追溯、核酸筛查、应急指挥、医疗救治、资源调度、精密智控等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监测预警,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科学决策的疫情防控闭环管理执行链,切实形成齐抓共管、严丝合缝的工作闭环。

重点项目专栏28:创新市区一体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通过新建、改造和升级智能化前端感知终端,完善全市视频监控布局,推动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监控视频图像资源实时汇聚、联网共享,加强图像识别、图文识别、文本语义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应用。

打造疫情常态化防控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等大数据分析,支撑中高风险人群识别排查,提升精准防控能力。在重点场所部署智能测温、健康码核验等智能设备,实现异常情况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提高疫情防控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有效防止病例输入和疫情反弹。

(二)打造高效协同的政法一体办案体系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广单轨制协同办案,实现政法办案全业务覆盖、全流程监管、全数据对接、全过程管理,打造政法一体化协同办案体系,提升法治工作运行质效。

1.全面推进单轨制协同办案。以电子卷宗、证据材料、案件信息高效流转为核心,以统一公检法司业务协同标准规范为基础,以持续推进公检法司信息资源共享为根本,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健全监察执法、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推进政法业务协同,扩大协同办案范围,实现政法系统内部“卷宗不跑、数据跑”,提升执法办案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2.提升智慧法院应用水平。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四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体系。全面深化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实现案件信息全链条可监管、全节点可查询、全进程可预期、全流程可追溯,打造法官办案新模式。升级执行指挥综合管理平台,强化智能辅助办案,实现智慧执行高效智能。围绕司法政务、司法人事和审判管理,完善政工管理、档案管理、审判监督、评估管理等系统。落地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智能合约创新应用,打造安全可靠的“链上法院”。

3.加强检务大数据应用能力。基于市检察院基础数据资源池,构建智慧检务“数据大脑”,促进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检察工作线索智能发现和精准监督,提升检察办案效能和司法公信力。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实现案件数据和办案信息网上流转。强化知识服务,实现案例库智能构建,为案件办理提供智库支撑。通过强化检务大数据应用,为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和全面依法治市提供有力支撑。

4.提高智慧警务应用质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智慧警务大数据平台、感知平台、移动警务建设,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警种部门数据资源的采集、汇聚、整合与综合应用,为侦查打击、基础防范、反恐维稳、安全监管、服务群众等领域持续赋能,提升公安机关感知重大风险、加强社会治理、支撑警务实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

5.推动智慧司法应用建设。聚焦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领域,强化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纵深推进“智慧司法”系统建设,打造司法行政领域的智慧应用,提高规范性文件清理编纂、备案审查的效率,提升社矫工作质效和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促进司法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法治泰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重点项目专栏29:打造高效协同的政法一体办案体系
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从卷宗材料的源头数字化入手,强化图文识别、智能编目、语音抽取能力建设,构建电子卷宗智能处理平台,为一体化办案提供高质量的电子卷宗。完善协同消息提醒、结果反馈、智能辅助、数据应用等功能,构建全链条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实现数字化办案的智能协同。全面拓展二审再审、检察监督、减刑假释等司法协同功能,实现刑事案件单轨制协同办案全覆盖。开发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与监察执法、行政执法系统协同,推动实现刑事司法与监察执法业务流有机融合、数据流共享交换。

深化智慧法院系统建设。依托全省统一的“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四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体系,融合信用、银行、不动产等数据,丰富拓展司法大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在司法管理、廉洁司法中的应用。建设“互联网+法院”,为法官提供移动办案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流程的电子诉讼服务。打造泰州特色业务应用,提升诉讼服务、审判执行等业务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建设智慧检务大数据应用平台。深化市检察院基础数据资源池建设,建立专题监督模型和线索分析引擎,提升和拓展数据资源池的应用范围。强化检务大数据和知识服务应用,实现案例库智能构建,推动智慧检务“数据大脑”向“知识大脑”跃升。

建设智慧警务平台。围绕人、车、物、证、码等要素全程掌控、全面服务目标,建设覆盖全市的智能泛在感知网和感知大数据平台,推动感知数据和警务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推进智慧警务大数据工程建设,提升警务大数据计算存储、融合汇聚、精准服务能力,推动警务大数据在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治安要素管控、违法犯罪侦查打击、防暴防恐应急处突、警务实战训练以及公共管理、便民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警务工作效能和治安决策水平。开展移动警务工程建设,构建移动办公、移动码证服务、移动实战工具等公安移动应用体系,建设警务+互联网、警务+公安网、警务+综治网、警务+政务网、警务+网格化的系列应用载体平台,打造智能化、开放式、体系型移动应用新格局,满足执法办案、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通信办公等警务实战需求。

建设智慧司法平台。以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大平台共享为理念,推进智慧司法系统建设。建设规范性文件管理平台,实现文件在线填报、在线审查、在线清理的全过程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报备的及时性、审查的高效性、清理的及时性、决策的科学性。建设智慧普法平台,实现普法宣传、以案释法普惠化便捷化,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深化智慧社矫平台建设,建立社矫安全风险分析模型,提高社矫工作决策水平,打造“网上执法、在线监督、全程留痕”的社区矫正执法新模式。

(三)建立规范透明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智能化建设,健全“两法衔接”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打造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务实创新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1.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数字化水平。围绕行政执法网上全流程办案与移动办案需求,建设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依托数字签名、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执法全过程网上办案,实现执法程序、执法协同、执法记录、执法结果的数字化管理,做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提升办案效能,规范执法行为,打造阳光透明、智能高效、严格公正的行政执法体系。

2.增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效能。以“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为理念,推动行政执法全要素、全过程数据归集,深化行政执法信息大数据分析,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监控,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建设案卷评查系统,加大对重点领域执法案卷的评查力度,推动案件评查工作常态化,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重点项目专栏30:建立规范透明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建设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面向全市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搭建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满足行政执法网上全流程办案与移动办案需求,实现从案源管理到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两法衔接等业务的全流程、多终端、高效能办理,推进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审核、执法信息网上公示,推动阳光透明执法、智能高效执法、严格公正执法体系建设。

建设案卷评查系统。以执法案卷评查为抓手,建立数字化执法案卷中心及案卷评查系统,归集各执法单位的执法办案法律文书数据信息,实现案卷评查人员、案卷评查过程、案卷评查结果的数字化管理,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执法监督效能提供支撑。

(四)构建多元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依托全省诉讼与非诉多元矛盾调解平台,打造矛盾纠纷全量掌握、调解资源全面整合、调解机制更加完善、协同应用更加高效、矛盾风险闭环处置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1.提升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能力。以提升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能力为目标,依托全省诉讼与非诉多元矛盾调解平台,整合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仲裁、人民调解等业务,打造线上线下贯通、多元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建设矛盾纠纷预测预警系统,归集全链条的社会矛盾纠纷数据,强化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能力。

2.提高信访工作信息化水平。以推动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开展智慧信访系统建设,构建信访大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协调指挥支撑平台,提高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信访事项的分析预警能力,推动解决信访难点和堵点。深化接访窗口的联合接待功能,打造“市民信访超市”,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办理。完善接访窗口信息化系统,提高来访接待工作质量和水平。

重点项目专栏31:构建多元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建设矛盾纠纷预测预警系统。强化数据汇聚,归集全链条的社会矛盾纠纷数据,建立全量社会矛盾纠纷风险库。强化研判分析,完善各维度报表统计、研判分析、专题分析应用,建立矛盾调解案例库、知识库等。强化智能应用,推进人物画像、自动分类等智能化应用,提升矛盾纠纷预测预警能力,为线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支撑。

建设智慧信访系统。构建信访大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协调指挥支撑平台、群众访前服务平台,开发诉访有效衔接、重复访专项治理等智慧应用,为信访信息研判提供支撑,提高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信访事项的分析预警能力。推动各级接访窗口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融合发展,深化接访窗口的联合接待功能、法律服务功能、心理疏导功能,打造“市民信访超市”。建设和完善智能安检、人脸识别、来访预约、电子叫号、信访事项自助查询和评价等系统,提高接访窗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窗口建设质量。

(五)健全灵敏高效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夯实感知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汇聚、分析应用,为风险防范、预警预报、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提供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手段,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1.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开展“智慧应急”二期建设,以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为抓手,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补齐网络、数据、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全市域应急管理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实现感知网络全域覆盖,应急通信网络高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应急管理业务智能化发展,推动应急管理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保障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从静态孤立监管向动态连续防控转变,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

2.推进消防信息化体系建设。围绕火灾防控、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政务服务、应急通信五大主题应用,以科学化数据驱动和智能化业务应用为核心,深化“智慧消防”建设,推动消防感知网络全覆盖,提升“全天候、无死角”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打造智慧联动的消防业务应用系统,为全市消防救援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形成火灾防控多元共治、应急救援科学智能、队伍管理正规精细、公众服务普惠便捷和应急通信融通可靠的消防信息化新格局。

重点项目专栏32:健全灵敏高效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智慧应急”二期。基于智慧泰州应急综合管理平台(一期)进行升级改造,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为出发点,立足当前泰州市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对接省厅业务应用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专题研判、案例推演、辅助决策、日常监管、安全风险一张图、考核评估、企业安全状态综合分析研判等业务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化服务。

深化“智慧消防”建设。汇聚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建成消防大数据库和消防安全风险预警预报平台,实现对高风险场所、高风险区域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和精准治理。建设“智慧消防”一体化APP,实现消防信息化从桌面端向移动端延伸,形成消防大数据研判+警务决策、合成监管、灭火救援、社会动员的消防工作新局面。升级消防安全感知和消防基础通信网络,推进智能接处警系统、智能指挥系统和“一张图”等系统建设和迭代应用,提升灭火救援指挥调度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制保障。成立数字治理建设工作专班,负责数字治理的规划建设、组织推进、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等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二)统一标准规范。遵循“采标为主、制标为辅”的原则,建立覆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法一体化办案等领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重点制定解决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业务标准、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

(三)加强监督考核。加大考核督查力度,适时组织开展督查并定期统计公布建设情况,通过考核指挥棒,倒逼工作落实。建立项目绩效问责机制,对推动不力、措施不实的单位,督促限期整改,确保数字治理建设取得实效。

 

下载本规划:word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doc

来源:泰州市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附:

重点项目分工及进度计划表

序号 领域 建设方向 重点任务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建设周期
1 数字政府 推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行 赋能党建数字化发展 建设智慧党建系统 对接各级党建平台,推进党员干部人才等基础信息、各项组工业务办理信息和统计分析数据的汇集整合,重点建设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高层次人才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党建系统数据云,做到党建管理、党建服务、党建学习、党建宣传、决策支持一体化,切实提升党建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市委组织部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3年
2 深化数字民主建设 深化数字民主平台建设 优化人大数字化平台,提供数字议案、视频参会、知情知政、代表联络等模块功能,提高人大监督数字化能力。构建政协网上履职和掌上议政平台,开发网上提案管理、社情民意信息、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委员履职业务应用,打通政协履职链条,提供一站式移动化服务。推进群团组织数据融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群团履职与机关办公数字化、智能化。强化服务功能,围绕工会、青年、妇女等工作需求高水平打造一批应用场景,不断提高群团信息化履职能力。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文联、科协、社科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工商联 2021-2023年
3 提升一体化办公履职能力 完善党政通平台与APP 整合党政机关内部办公系统资源,打造统一集约的协同门户。开发覆盖市、县(市、区)两级的协同办公应用,实现非涉密电子公文和其他文件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流转传输,强化文书处理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应用集成和开发能力,推进平台与现有业务系统融合互通。丰富平台功能,推动公文办理、事项管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应用一端集成,创新在线协同办公模式,促进“掌上办”“指尖办”。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3年
4 升级数字档案管理平台 按照“全过程可记录、全过程可追溯”理念,创建实用先进、管理领先的一站式档案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存量档案数字化,建立政策文件和政府现行文件信息数据库,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支持一键推送,实现档案资源交换的无缝连接,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市史志办 市级各单位 2021-2023年
5 加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实现政务服务智办推办 升级改造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政务服务,推动数据流转,强化业务协同,更好协同线上线下业务受理和跨部门业务调度分发。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促进条块联通和上下联动,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国省垂直系统联通。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电、水、气、网络办理”以及“新生儿出生”等重点场景的用户感受,实现政务服务智办推办,加快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塑造政务服务新体验。 市行政审批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2年
6 强化“互联网+监管”建设 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 加强各部门涉企信息归集,联通市级各监管业务系统,汇聚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管平台数据以及政府部门、社会投诉举报、第三方平台等数据;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将政府履职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信息以及司法判决、违法失信、抽查抽检等信息归集后,按照市场主体进行关联整合。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市行政审批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2年
7 打造营商环境全省高地 推进惠企服务应用智能化 优化泰企通服务平台 完善惠企政策、诉求直达、互动交流等功能。对接各部门企业扶持政策,对入库政策进行结构化、标签化,进一步深化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和对比评估。建设企业码并拓展应用场景,做好与泰州通及苏企通的对接,探索“免审即享”新模式,实现对企业开办、经营、融资、用人、科技等各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政务服务,推动经济更智慧更高质量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泰州中心支行等单位 2021-2023年
8 提高智慧税务工作效能 升级智慧税务平台建设 加强税务相关数据汇聚、税费数据智能归集,建设税务数据资源中心,打造数据服务和管控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加强智能化税收大数据分析,推进智慧风险防控、全景可视化展示等应用,提升智能化税务服务水平。 市税务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9 增强金融信贷信息服务能力 优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拓宽融资需求发布渠道,综合运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等数据,提供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信用评分、投融资政策支撑等一站式服务。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市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局、人行泰州中心支行、泰州银保监分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10 统筹推进智慧发改建设 强化项目全流程管理 建设全流程项目管理系统 围绕项目审批审核、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全流程,加强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全流程联动管理。聚焦重点行业,实现项目从规划准入、签约落地,到项目审批、实施推进、完工投产、达产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市发展改革委 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商务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统计局、税务局等单位 2021-2025年
11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掌上信用”平台 拓展信用信息应用,汇聚、分析全市法人、自然人社会信用大数据,应用信用评估模型,提供信用信息分析、评价和服务。提升平台基础服务能力,强化营商和信用监管。 市发展改革委 泰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021-2023年
12 深化智慧自然资源应用 推动统一登记信息管理 升级改造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升级全市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平台,整合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等数据成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住权、林权等进行统一登记;建设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系统,实现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的互通;根据《江苏省“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品牌规范》要求,优化泰州市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一体化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全市统一的“线上苏小登.泰E(易)登”服务平台,实现全城通办、一证通办、跨省通办;建设“一码+三维”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自然资源和不动产三维建库工作。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人行泰州中心支行、公积金中心等单位 2021-2023年
13 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体系 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地质矿产信息体系等,实现自然资源数据三维管理,推动自然资源数据获取自动化、实时化,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监管决策等应用以及城管、交通、生态环境等跨部门业务领域提供信息支撑,提高空间数据服务能力。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行政审批局、统计局、气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14 增强智慧生态环保能力 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打造智慧环境综合管理业务平台 针对全市企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基础感知网络,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现有监测数据,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环境质量云、环境监管云、环境管理云、环境决策云”的“1+4+N”的大数据中心体系,实现业务流程的闭环联动、环境数据深度挖掘、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建设环境监测、环境监控、环境管理、效能考核及数据分析的一体化系统集成应用。 市生态环境局 2021-2023年
15 升级“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 建设“五个一”体系,包括:“一张”监测网络,新增雷达系统、无人机系统、增加无人船监测等;“一套”数据资源,增强数据汇集、数据治理能力;“一个”支撑大脑,重点建设应用支撑平台、机器学习与算法管理平台、视频智能分析平台;“一体”智慧管理,包括长江“体检表”、危险废物综合监管平台、风险态势分析和预测预警等;“一屏”运营指挥,包括企业图谱、企业VR全景展示、综合调度指挥等。 市生态环境局 2021-2023年
16 完善智慧住建城管体系 构建“智慧住建”体系 推进城市基础CIM平台建设 依托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信息,建设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逐步增加数据和模型种类,接入物联网多维度时空数据,形成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推动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CIM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以及政务服务、公共卫生、智慧交通等领域深化应用。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17 建设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政务平台 建设完善数字工地、数字住房、数字城建、数字人防等行业业务管理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政务平台。对接CIM平台,建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城市管理局 2021-2023年
18 打造城市智能管理新模式 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 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按照“一库、一平台、N应用”总体架构,部署前端传感设备,构建智慧城管全市“一张网”,实现城市部件、事件和要件全天候、全方位、全景式感知,整合城市管理领域数据资源,构建业务领域人工智能模型,融合环卫保洁、渣土监管、共享单车、垃圾处置和智慧停车等应用,开展市容市貌、扬尘、垃圾分类等场景的视频智能巡查,扩展非现场执法、垃圾分类、违法建设和广告监管等智能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市城市管理局 2021-2023年
19 推动智慧水利兴利避害 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 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 整合升级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河长制管理系统和“智守长江”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平台三大自建系统,构建智能融合的涉水要素全域感知网络体系,扩大防汛、河湖水质、水资源等监测范围。加强水利工程统筹管理、精细管理和建设管理,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强化河湖长效保护与动态管控、水行政许可服务与监管,支撑水域、岸线、砂石等资源的管理和全过程监管。 市水利局 泰州市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021-2023年
20 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预测智慧化水平 建设洪涝灾害短临风险预报预警平台 加强气象、水利部门协作,以实时监测降雨数据和气象精细化短临降雨预报数据为驱动,结合气象雷达、遥感、动态预警分析等先进技术,强化气象、水利相关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优化配置、集约利用,探索利用城市内涝模型、风险灾害评估模型等专业模型,分析洪涝覆盖范围、面积动态变化,力争洪涝灾害提前1~3小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预测智慧化水平。 市水利局 市气象局 2021-2023年
21 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效能 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 建设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 制定市场监管数据标准规范,汇聚全市市场监管业务系统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标注编目、质量校验和存储管理,建立市场监管信息资源目录。面向市场监管业务需求,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手段、云视频应用为中心、风险管理为导向,创新科学的市场监管模式,推动泰州市药械、食品与特种设备监管的安全性和智慧化的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 市行政审批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22 赋能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升级完善“泰检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以市场监管要求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共享模式,推动政府部门、技术机构、市场参与者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能级的资源采集、共享、交换网络,完善检验检测、标准服务、计量检定、认证认可等功能,实现供需信息精确互联和精准匹配,提供充足、优质、权威、实惠、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 市市场监管局 市行政审批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23 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水平 加强国资监管大数据应用 构建国资数据资源库 汇聚国资监管大数据,开展与发改、税务、住建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对接,深化监管大数据应用,加强对市属企业经营和服务情况智慧分析能力,为国资国企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市国资委 各市属国企 2021-2023年
24 构建国资综合监管一体化体系 建设综合国资监管一体化平台 加强数据汇聚,完善数据分析平台与业务处理平台,提高业务流程协同化、决策分析智能化水平。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对重大国有资产流动等关键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动态监管。 市国资委 各市属国企 2021-2023年
25 加强智慧审计监督建设 打造智慧审计新模式 建设智慧审计系统 全面归集多源异构审计数据资源,建设涵盖多行业、多领域的审计数据中台,积极开展跨年度、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行业的多源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不断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深度和广度,提高业务流程协同化、决策分析智能化水平。 市审计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国资委、行政审批局 2021-2023年
26 数字经济 加快数字产业化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设备产业发展工程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信息终端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一批产业攻关项目,培育引进若干龙头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带动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促进产业集聚。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发展IC设计、芯片生产、半导体引线框架、高密度柔性线路板、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等离子刻蚀机腔体等。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电子产品部件、RFID电子标签、滤波器、传感器等电子元件。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新型有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面板以及新型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立体显示器件等。信息终端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家电、高精度授时终端、工业穿戴设备等。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27 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工程 结合泰州优势产业,实施高端软件和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发工业软件、云计算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高端软件,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系统仿真及图形技术,大力发展VR(虚拟现实)娱乐、数字互动、数字媒体、移动支付、社区网络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鼓励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系统的开发应用,重点支持振动力学测试、智能电网、工业信息安全等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招引和孵化导航服务、电子地图制作、智能停车场管理、车载娱乐内容制作等应用软件开发企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28 创新大数据产业化应用 大数据产业发展工程 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应用,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制造业大数据、医药健康大数据、政务大数据服务,推进制造业云计算平台建设,发展云储存、云安全、云物联业务。鼓励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基于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研究数据、北斗货运车辆卫星监控平台等数据创新应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29 培育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工程 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5G等新兴领域,立足全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探索行业应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30 推动工业智能化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工程 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配件、化工及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生产过程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行动计划,促进优势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智能工厂(车间)。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31 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 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 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推动工业互联网“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重点深化行业骨干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鼓励三大集群龙头企业建设面向自身及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船舶行业为试点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在扫码解析、设备管理、产品质量追溯、产业链协同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32 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上云入网”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 搭建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转型服务需求方)对接机制,组织开展工业APP分类分级评定、宣传推广、供需对接、统计监测等活动。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 市发展改革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2年
33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数字化 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工程 在化工行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深化五位一体平台拓展应用,推动企业工业知识积累、故障诊断预测、安全全流程追溯、危险源监控等项目实施。鼓励园区、企业和服务商组建联合体,依托泰兴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滨江工业园区大健康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在产业、安全、环保和应急管理一体化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2023年
34 促进农业智慧化 促进智慧农业升级赋能 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展智慧农业示范,以物联网控制系统软件、传感器、摄像机、温度和湿度监测、自动施肥灌溉系统等数字化设备为依托,建设10个以上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市农业农村局 2021-2023年
35 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优化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加强平台数据资源汇集,整合各类农业生产、市场、加工、科教、监管执法、政务服务等领域数据,加强农业农村部门管理数据资源与涉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大数据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强化农业生产监测,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市农业农村局 2021-2023年
36 引领服务业数字化 创新发展数字商务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建项目 争取将泰州创建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搭建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连接海关、外管、税务、市场监管、公安、商务等部门,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平台,突出泰州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资源集聚。结合产业、产品和区位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具有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 市商务局 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泰州海关、人行泰州中心支行 2022-2023年
37 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发展 普惠金融信息服务工程 实施普惠金融信息服务工程,打通企业与银行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建立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数据流通的渠道和机制,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融资对接、客户发现、信用评估、风险防控等服务。 人行泰州中心支行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2023年
38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流通交易中心 与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机构合作,建立数据交易机构泰州分中心,在积累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运营经验基础上,探索成立泰州市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其成为区域性大数据流通交易高地。聚焦工业大数据流通交易和融合应用,集聚一批工业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提供综合性数据流通交易服务。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2025年
39 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公共数据资源开发试点 以江苏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为契机,选取若干条件较好的市(区)和部门,选择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在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技术支撑、长效机制、安全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市大数据管理局 2021-2023年
40 强化数字经济产业支撑 积极培育招引数字人才 智力资源导入工程 加强数字产业高端领军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储备,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企业骨干人才和优秀创业创新团队。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高专业度技能型数字人才。 市人才办 市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 2023-2025年
41 推动关键数字技术创新 创新生态集聚工程 打造若干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和创新空间,厚植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土壤。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建立适应创新资源跨界流动的产业创新协作机制,建设开放多元、共生包容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提升产业综合创新能力。 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2025年
42 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 开发建设“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应用融通、企业服务相通、工作机制贯通。平台集成工业企业落图、地块落图、专项分析、数据图形化展示、闲置项目资源匹配等模块,实现数据定向采集、企业监测预警、成效精准评价、过程动态管理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市、市(区)、园区和企业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打造“亩均论英雄”改革数据大脑,系统性把握改革全过程,为科学决策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场监管局、统计局、税务局、供电公司、各市(区) 2021-2023年
43 数字民生 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教育云建设应用 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应用 智能化升级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构建教育云计算服务、资源服务、数据服务、应用服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依托泰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泰州教育数据中枢、泛在资源学习中心、未来智慧学校服务中心、教育治理服务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实现教育数据全面汇聚治理,教育资源充分共建共享共用,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教学指导更加精准高效。 市教育局 2021-2025年
44 打造“泰金课”品牌工程 以“泰微课”为基础,升级打造“泰金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各学段课程资源建设水平,形成多方协同的“互联网+”教育大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提供有力支持,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泰州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市教育局 2021-2025年
45 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品质 建设高品质智慧校园 升级建设一批技术标准高、应用水平高、管理效能高,以设施智能化、应用便捷化、管理精细化、环境具身化、课程多样化、学习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对接有效、无边界、跨时空的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到2025年高品质智慧校园占比大幅提高。 市教育局 2021-2025年
46 提高教育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从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探索空间互联、虚实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开展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试点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应用,促进教与学的人机协同和减负增效,提升智慧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市教育局 2021-2025年
47 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用 打造“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 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专用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全市“泰康云”建设,升级优化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影像云、基卫云、公卫云等重点子平台。深入推进“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建设,健全数据归集、存储、挖掘、运维服务体系,搭建健康医疗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探索数据、算力、基础工具的统一管理共享和对外服务。 市卫生健康委 市医保局、医疗卫生机构 2021-2023年
48 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开展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监测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加强医疗机构、行为、人员监管;开展精准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诊疗技术融合应用,依托“泰康云”健康医疗数据平台的数据资源,提供覆盖诊疗全流程的精准医疗服务;开展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社区核验终端、商超智能闸机、对外开放码头一体化信息系统、“绿盾”工程、“泰治理”平台、“码上防疫”系统,采集汇聚公共卫生大数据资源,建立公共卫生情势演变、预测预警模型,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管理和处置防控能力;开展医保大数据应用,建立医保数据风控模型,强化综合运行监测、医保基金运行分析,形成“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全过程智慧监管。 市卫生健康委 市医保局、医疗卫生机构 2023-2025年
49 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智能化水平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开展服务流程优化改造,提供导医、预约、候诊、支付、查询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充分利用嵌入式软件、无人系统、无线传感、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病房、智慧医技等智慧医疗服务,提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 市卫生健康委 医疗卫生机构 2021-2025年
50 推进“一码通用” 依托“泰州通”APP,提供预防接种、报告查询、在线预约等便民服务,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开放,拓展“电子健康码”在诊疗、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健康服务,逐步实现全市健康医疗服务“一码通用”,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并逐步推进“电子健康码”与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协同应用。 市卫生健康委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医疗卫生机构 2021-2023年
51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 依托实体医院,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价格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基于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整合式互联网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市卫生健康委 市医保局、医疗卫生机构 2021-2025年
52 提高医疗应急指挥智慧化水平 建设卫生应急指挥平台 依托数字智能中枢建设统一的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基于已有电子病历库、GIS底图,叠加“急救资源地图”(胸痛、卒中、创伤地图),整合120调度数据、急救数据(急救车状态、进程)等,实现“上车即入院”。通过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应急联动,实现全量实时轨迹和信号协同控制,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合理的调度、救治、转送、交接方案。 市卫生健康委 市公安局、自然资源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应急局、急救中心、医疗机构等单位 2021-2023年
53 深入推进远程医疗平台建设 建设远程医疗平台 加快建设5G远程智慧医疗示范网,基于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会诊中心,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会诊、病理会诊、检验会诊等功能,实现市级远程诊疗(影像、病理、检验、心电)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运营。 市卫生健康委 医疗卫生机构 2021-2022年
54 构建智慧医保服务体系 加快智慧医保建设 按照已有功能“应用尽用”、差异功能“能配尽配”、特色功能“最小必须”基本要求,落实好全国医保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任务;建设医疗保障特药管理系统,实施特药管理,实现有效的医保控费;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和电子社保卡,实现实时个人身份核验和医保结算;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实现医疗保障服务掌上办、服务自助办、服务就近办,医疗保障信息跨地域、跨业务、跨部门共享,医疗保障业务全程网办、群众少跑腿。 市医保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税务局 2021-2023年
55 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和监管 建设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基于“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老年人生活情况、健康状态以及户籍、社保、金融等跨部门数据在平台汇聚,构建全市老年人大数据资源库,实现老人“精准画像”,打造集老年人动态管理数据库、老年人能力评估等级档案、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关爱地图”,增强精准服务和在线监管能力,建设具有健康保障、生活帮助、医护服务、养老事项办理、养老服务四大模块的个性化智能匹配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机构的远程、实时、动态、高效日常安全监督和管理。 市民政局 市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委 2021-2022年
56 大力推进老年人智能化关怀 推进智慧养老示范试点 遴选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建设,引入集多重定位、心率血压监测、一键求救、安全围栏、吃药提醒等适老化智能设备,对老人情况进行监测。当老人出现长久不出或久出未归等特殊情况时,及时确定独居老人安全情况及时监测老人情况,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老人用水、用电预警模型,当用电、用水量高于或低于正常值一定范围时发出预警,实时将预警信息发送网格员手机,网格员及时上门查看,有效解决老人“被动式”问题发现、突发情况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市民政局 市卫生健康委、供电公司、试点养老机构、试点社区 2021-2023年
57 打造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提供多元化智能养老服务 在社区推广建设“健康小屋”等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将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商品代购、亲情关爱等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构建形成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能医养服务融合发展。 市卫生健康委 市民政局、相关社区 2022-2024年
58 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提高退役军人事务大数据应用水平 构建全市退役军人综合信息数据库 以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数据为底数,接收地方和部队有关部门年度退役军人增量数据,汇集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与退役军人切实相关的各类信息,补充获取退役军人相关社会化数据,建立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实名档案,构建形成全市退役军人综合信息数据库,全面、准确、实时反映全市退役军人的真实情况。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市公安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等单位 2021-2022年
59 优化拓展“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 建设“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平台 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梳理全市退役军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搭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平台,集成全社会服务资源,疏通政策性发放渠道,为全市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专享化、便捷化、定制化服务。优化服务方式,整合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事务,推进军人退役“一件事”办理。依托互联网、手持终端等平台载体,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市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等单位 2022-2025年
60 开通“军民e家亲” 面向驻泰部队官兵、泰州籍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等主体,量身定制,开发开放拥军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推出服务、提供保障、保持互动,依托信息系统开辟双拥新通道,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21-2022年
61 提升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数字化水平 搭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 对接全国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综合管理平台,结合实际扩展业务功能,建设业务领域全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为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工作平台;对窗口服务、网上服务、登门服务、社会服务和“一卡通”运行等功能进行关联,对走访慰问服务开展轨迹跟踪,对各市(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指标推进落实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评,为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提供有力支撑。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22-2025年
62 增强数字社保服务能力 提升主动救助精准帮扶能力 建设社会救助服务平台 以救助对象为中心,建设智慧救助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归集多部门涉及困难群众的预警信息、家庭收入、家庭刚性支出、家庭财产、社会救助等数据,生成困难群众的大数据精准画像。设立“救助政策计算器”,将困难群众信息与政策条件进行智能化匹配计算,自动生成人与政策精准匹配的报告,实现社会救助“快速预警、模糊申请、智能计算、精准核对、一网通办”,全面提升智慧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市民政局 市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局、行政审批局、残联、红十字会等单位 2021-2022年
63 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社保卡服务升级 强化社保卡在民生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要载体作用,以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为抓手,持续提升电子社会保障卡普及率,推动社会赋能,完善数字经办,率先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长三角“同城待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交通运输局、文化广电旅游局、金控集团 2021-2025年
64 强化人才服务大数据应用 建设泰州人才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泰州人才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泰州人才网”,推进人才大数据精准服务各级各类人才,实现智能精准就业匹配,提供人才资源规划、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和效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1-2025年
65 推进智慧体育全面发展 提升智慧体育综合服务能力 强化智慧体育综合服务 建设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赛事活动、体育场馆、体育资讯、健身地图、健身指导、气象服务、宣传服务等“一站式”体育信息资源服务,促进全市体育公共资源共享。推进体育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体育服务、健康锻炼等领域信息资源汇聚,创新体育大数据应用,对锻炼人数、设施利用率、运动健身效果、国民体质综合指标和达标率等进行监测分析,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健身信息服务,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市体育局 市气象局、相关体育设施管理机构等单位 2021-2022年
66 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 建设智慧体育场馆试点 选择部分体育场馆开展智慧场馆建设试点,推进智慧安保、智慧灯控、智慧气象、5G+VR等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无人管理、场地在线预定、门票售卖、赛事直播、恒温管理、沉浸式观赛体验、应急安保等智能化服务,有力提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 市体育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2022-2025年
67 推进“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 发展“互联网+全民健身” 升级“泰州通”APP健身运动功能模块,推广普及可穿戴设备,加强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智慧场地配套设施供给,带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体育活动,构建形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 市体育局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体育设施管理机构等单位 2021-2023年
68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重点围绕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方面,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全过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村庄公共生活空间等进行监测分析,开展过程管控和设施运行状态评估,实时掌握农村人居环境情况,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监管依据。 市农业农村局 2021-2025年
69 培育智慧文化旅游生态 全面提升智慧文旅公共服务 升级泰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 建设泰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升级版,实时、适时采集景区、舆情、游客等相关行业数据,推进实现平台数据与省、市级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数据基础。持续完善平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政策信息、公共智能服务和特色旅游产品等信息服务。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文旅集团 2021-2023年
70 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开展智慧景区建设试点 推进重要景区、景点数字化改造,在关键区域布设5G、红外、云台监控、WIFI探针等网络接入、信息导航、安全监控智能设备,实现景区分时段多渠道精准预约、电子门禁、智能停车场、流量信息发布、视频监测、灾害预警等;建设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和景区资源大数据中心,实现人(车)流统计分析和趋势预警、内部客流动态监控和精细化管理、大数据营销监测分析等,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文旅集团 2021-2025年
71 提高文旅智慧化监管水平 建设文化旅游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 整合升级现有文化旅游监管系统功能,建设文化旅游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提升综合监管服务能力,构建统一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实时监控、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提升行政执法、应急指挥能力,构建监管数据共享体系,推动实现文化旅游精细化监管。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2025年
72 改善智慧交通出行体验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升级,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加强物流园区、港口、货运场站物联网、自动化技术应用,完善公路、航道监控设备及配套网络,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泛在感知、即时预警、协同管控和伴随服务。 市交通运输局 市交通产业集团、各市(区) 2021-2025年
73 提升交通运行监测智能化水平 建设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 整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依托全市统一的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监测评估系统,形成交通运行监测、决策与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中枢,开展公共交通、道路运输和网约车等行业运行监测,为优化交通线路、交通精准执法、应急处置调度等工作提供支撑。 市交通运输局 市公安局、交通产业集团、各市(区) 2021-2025
74 加快推进智慧公交建设 构建智慧公交服务平台 建设调度与指挥系统、人群聚集分析系统等,依托“泰州通”APP,采集汇聚全市公交站点、客流量数据、运营时间、流动人口、道路通行情况等全环节、全方位公共交通数据资源,建设公交站点与路线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步汇集市民交通习惯、交通热区、交通热点、流动人口、道路通行情况等关键指标,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公交动态监测与预警,破解公交运营服务薄弱环节,有效支撑公交线网管理、运营调度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 市交通运输局 市交通产业集团、各市(区) 2021-2023年
75 积极布局智慧停车场 建设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建设统一的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北斗室内外定位技术,拓展全市商场等停车资源,以“泰州通”APP为入口,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停车位查询、停车预约、车位共享、停车场/位导航、反向寻车、信用停车、先离场后付费、无感支付等服务。加强停车服务数据管理与分析,及时掌握全市实际停车供需情况和停车设施使用情况,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与决策辅助。 市城管局 市交通产业集团 2022-2025年
76 打造智慧安全水上交通 建设智慧水上交通监管服务平台 构建全域水上智慧感知体系,建设智慧水上交通监管服务平台,对船舶及其作业进行全面、深度和智能感知,采集汇聚船舶基础数据、通行数据、水文气象、桥梁等数据资源,形成水上交通“一张图”,实现水域动态监视管理全覆盖,助力打造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提升水上安全治理、依法行政、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服务保障能力。 市交通运输局 市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海事局、各市(区) 2022-2025年
77 促进运输服务全链智能化发展 建设智慧运输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传统物流领域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推动邮政快递行业信息化平台升级。依托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建设智慧运输服务平台,通过交通供需动态均衡、精准匹配和实时调度,推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即时组织,实现客运服务“一张脸”和货运服务“一张单”,改变道路运输行业“小、散、乱、差”局面,促进运输服务全链智能化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 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泰州海关、邮政管理局 2022-2025年
78 推动未来智慧社区发展 加快智能化设备建设改造 布设社区智能化设备与终端 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和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布设小区门禁系统、车牌抓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智能充电桩、智能烟感报警器、智能分类垃圾箱等智能化设施,加装人脸识别、体感测温设备,建设以社区人员、车辆出入口(人脸抓拍、车辆抓拍)感知端为重点的社区智能安防设备,实现门禁系统与健康码联动,做到小区和单元门禁全覆盖,实现主要出入口和道路、周界、主要公共区域等重要点位监控无死角。 各市(区) 2021-2025年
79 推进政务服务门口办 推动政务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 设立“家门口”服务站,在全市推广“社区自助服务一体机”,选取试点社区优先投放,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社保、就业、纳税、缴费、养老、安防等社区事务在线咨询、自助服务、办事进度查询和一站式办理服务,配备专业人员帮助申请人进行事项办理,全面推行帮代办和错时延时服务,实现“不出社区”自助办理个人事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市行政审批局 市公安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市(区)等单位 2021-2023年
80 提供便捷社区生活服务 建设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系统 鼓励社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整合资源、创新经营模式、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赋能传统商超、便利店等社区商业实体网点,提升社区商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批数字商务社区,打造发展典型,开展经验交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各市(区) 2021-2023年
81 构建高效社区治理模式 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 选取泰州市部分社区作为试点,率先推行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基层党建统领社区治理的工作体制,建成集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 各市(区) 市委宣传部、政法委,市公安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城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82 数字治理 创新市区一体的现代市域治理体系 构建市域治理一体化指挥体系 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依托数字泰州底座,在市、市(区)、乡镇(街道)建设三级实体指挥中心,形成覆盖市本级、6个市(区)和88个乡镇(街道)的指挥中心体系,实现数据纵向贯通、业务上下协同。建设一体化市域治理平台,提供城市状态实时监测、城市异常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科学决策和重大事件协同处置功能,提供可视化编排、组件管理、标准案例、工作台等通用服务,支撑各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创新。全面接入城市物联感知终端,形成“城市之眼”“城市之感”“城市之声”,建立城市体征监测指标体系,加强预测分析、问题发现和风险预防,提高问题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对重要的监管领域建设可视化专题分析应用,定期形成智能分析报告,辅助领导决策,助推城市精细化运营。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2年
83 建立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 打造疫情常态化防控应用 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开展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等大数据分析,支撑中高风险人群识别排查,提升精准防控能力。在重点场所部署智能测温、健康码核验等智能设备,实现异常情况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提高疫情防控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有效防止病例输入和疫情反弹。依托一体化市域治理平台,推动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人员追踪管理、信息快速上报、疫情态势分析、应急指挥处置等功能,支撑疫情输入防控,全面提高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2年
84 打造高效协同的政法一体办案体系 全面推进单轨制协同办案 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 从卷宗材料的源头数字化入手,强化图文识别、智能编目、语音抽取能力建设,构建电子卷宗智能处理平台,为一体化办案提供高质量的电子卷宗。完善协同消息提醒、结果反馈、智能辅助、数据应用等功能,构建全链条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实现数字化办案的智能协同。全面拓展二审再审、检察监督、减刑假释等司法协同功能,实现刑事案件单轨制协同办案全覆盖。开发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与监察执法、行政执法系统协同,推动实现刑事司法与监察执法业务流有机融合、数据流共享交换。 市委政法委 市中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 2021-2023年
85 提升智慧法院应用水平 深化智慧法院系统建设 依托全省统一的“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四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体系,融合信用、银行、不动产等数据,丰富拓展司法大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在司法管理、廉洁司法中的应用。建设“互联网+法院”,为法官提供移动办案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流程的电子诉讼服务。打造泰州特色业务应用,提升诉讼服务、审判执行等业务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市中级法院 2021-2023年
86 加强检务大数据应用能力 建设智慧检务大数据应用平台 深化市检察院基础数据资源池建设,建立专题监督模型和线索分析引擎,提升和拓展数据资源池的应用范围。强化检务大数据和知识服务应用,实现案例库智能构建,推动智慧检务“数据大脑”向“知识大脑”跃升。 市检察院 2021-2023年
87 提高智慧警务应用质效 建设智慧警务平台 围绕人、车、物、证、码等要素全程掌控、全面服务目标,建设覆盖全市的智能泛在感知网和感知大数据平台,推动感知数据和警务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推进智慧警务大数据工程建设,提升警务大数据计算存储、融合汇聚、精准服务能力,推动警务大数据在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治安要素管控、违法犯罪侦查打击、防暴防恐应急处突、警务实战训练以及公共管理、便民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警务工作效能和治安决策水平。开展移动警务工程建设,构建移动办公、移动码证服务、移动实战工具等公安移动应用体系,建设警务+互联网、警务+公安网、警务+综治网、警务+政务网、警务+网格化的系列应用载体平台,打造智能化、开放式、体系型移动应用新格局,满足执法办案、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通信办公等警务实战需求。 市公安局 2021-2023年
88 推动智慧司法应用建设 建设智慧司法平台 以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大平台共享为理念,推进“智慧司法”系统建设。建设规范性文件管理平台,实现文件在线填报、在线审查、在线清理的全过程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报备的及时性,审查的高效性,清理的及时性,决策的科学性。建设智慧普法平台,实现普法宣传、以案释法普惠化便捷化,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深化智慧社矫平台建设,建立社矫安全风险分析模型,提高社矫工作决策水平,打造“网上执法、在线监督、全程留痕”的社区矫正执法新模式。 市司法局 2021-2023年
89 建立规范透明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数字化水平 建设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 面向全市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搭建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满足行政执法网上全流程办案与移动办案需求,实现从案源管理到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两法衔接等业务的全流程、多终端、高效能办理,推进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审核、执法信息网上公示,推动阳光透明执法、智能高效执法、严格公正执法体系建设。 市司法局 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应急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90 增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效能 建设案卷评查系统 以执法案卷评查为抓手,建立数字化执法案卷中心及案卷评查系统,归集各执法单位的执法办案法律文书数据信息,实现案卷评查人员、案卷评查过程、案卷评查结果的数字化管理,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执法监督效能提供支撑。 市司法局 市中级法院,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应急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 2021-2022年
91 构建多元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提升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能力 建设矛盾纠纷预测预警系统 强化数据汇聚,归集全链条的社会矛盾纠纷数据,建立全量社会矛盾纠纷风险库。强化研判分析,完善各维度报表统计、研判分析、专题分析应用,建立矛盾调解案例库、知识库等。强化智能应用,推进人物画像、自动分类等智能化应用,提升矛盾纠纷预测预警能力,为线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支撑。 市委政法委 市司法局等单位 2021-2025年
92 提高信访工作信息化水平 建设智慧信访系统 构建信访大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协调指挥支撑平台、群众访前服务平台,开发诉访有效衔接、重复访专项治理、同质化类案处理等智慧应用,为信访信息研判提供支撑,提高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信访事项的分析预警能力。推动各级接访窗口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融合发展,深化接访窗口的联合接待功能、法律服务功能、心理疏导功能,打造“市民信访超市”。建设和完善智能安检、人脸识别、来访预约、电子叫号、信访事项自助查询和评价等系统,提高接访窗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窗口建设质量。 市信访局 2021-2023年
93 打造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支撑能力 深化“雪亮工程” 推进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通过新建、改造和升级智能化前端感知终端,完善全市视频监控布局,推动市、县、乡、村四级监控视频图像资源实时汇聚、联网共享,加强图像识别、图文识别、文本语义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应用。 市委政法委 市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94 提升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水平 升级泰州微邻里 发挥好微信塔群作用,将疫情期间建立的网格微信群全部迁移到网格微信塔群上,缩短服务群众链条,实现民生服务“一声喊到底”。拓展程序应用,对接社区物业,增加更多便民服务,让社区民警、医生、社会志愿者、专业社工、社区居民等参与到自治、共治和服务中,实现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创新个性应用,在微信群中开发机器人应用,提供开锁、家政等信息的智能答复。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定期走访服务,确保服务工作在微信群全程留痕,提升网格服务效能。 市委政法委 市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局 2021-2023年
95 健全灵敏高效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建设“智慧应急”二期 基于智慧泰州应急综合管理平台(一期)进行升级改造,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为出发点,立足当前泰州市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对接省厅业务应用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专题研判、案例推演、辅助决策、日常监管、安全风险一张图、考核评估、企业安全状态综合分析研判等业务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化服务。 市应急局 市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气象局、海事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 2021-2025年
96 推进消防救援信息化体系建设 深化“智慧消防”建设 汇聚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建成消防大数据库和消防安全风险预警预报平台,实现对高风险场所、高风险区域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和精准治理。建设“智慧消防”一体化APP,实现消防信息化从桌面端向移动端延伸,形成消防大数据研判+警务决策、合成监管、灭火救援、社会动员的消防工作新局面。升级消防安全感知和消防基础通信网络,推进智能接处警系统、智能指挥系统和“一张图”等系统建设和迭代应用,提升灭火救援指挥调度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市消防救援支队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97 数字底座 强化基础支撑能力 构建全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 构建全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 依托现有网络基础,加强5G、IPv6+、Wi-Fi6、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技术融合运用,加快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推动部门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拓展各类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增强IPv6网络互联互通能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视频专网、城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IPv6改造。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委办公室,市大数据管理局、公安局等单位 2021-2022年
98 布局全面覆盖的物联感知体系 布局全面覆盖的物联感知体系 推进物联感知终端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及遥感监测等感知技术,积极部署城市建筑、城市部件、智慧安防、公共卫生、智能交通、生态环境、应急救援、未来社区等领域场景的智能感知终端,扩展“神经末梢”感知范围,构建覆盖全市的实时感知监测网络,搭建统一的物联感知平台,有效提升感知终端智能应用,形成“空天地三位一体”的城市泛在感知体系。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3年
99 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基础设施 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基础设施 坚持集中布局、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原则,加大计算资源整合力度,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统筹推进泰州数据产业园区、能源大数据中心、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具有泰州特色、服务区域、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力争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落地城市。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2年
100 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 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 坚守安全底线,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制机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完善覆盖全市各领域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体系,强化网络防护能力和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能力。 市委网信办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3年
101 打造数字智能中枢 推进统一业务中台建设 业务中台 整合形成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电子印章、统一支付、电子表单、咨询投诉、电子归档、统一赋码、统一物流、统一评价等在内的业务中台,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公共业务能力支撑。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局等单位 2021年
102 推进集约技术中台建设 技术中台 搭建涵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平台、CIM平台、融合通信、视频联网、一码通赋码、可视化引擎、低代码开发、移动开发框架等在内的技术中台,服务各领域快速开展智慧应用场景建设。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自然资源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单位 2021年
103 推进高效数据中台建设 数据中台 强化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共享支撑和数据治理分析能力,实现“数据模型标准化、数据关系脉络化、数据加工可视化、数据质量度量化、数据服务自动化”,加强公共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升全市数据分析应用水平,为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和决策分析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支撑。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年
104 完善数据资源体系 健全数据管理机制 健全数据管理机制 完善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共享和开放制度,健全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利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探索建设“数据高铁”,畅通全市统一的数据流通渠道,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创新数据交换、数据使用和业务协同方式,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深度利用,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年
105 强化数据资源供给 强化数据资源供给 持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库,推动全市各领域、各单位数据治理与共享交换工作,加快数据多跨场景应用,健全各类专题库、主题库及社会资源库。拓展数据采集渠道,构建省级数据回流、市(区)数据汇聚、横向数据共享、内外数据联通的数据资源整合汇聚体系,打造鲜活及时、琳琅满目的数据资源超市,为全市提供优质可靠的基础数据服务,全面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自然资源规划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 2021-2022年
106 建设城市物联感知库 建设城市物联感知库 基于视频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构建视频类、感知类城市“神经元”网络数据资源目录,实现全量物联数据汇聚和按需共享,形成全面覆盖、分级分类、标准统一、共享共用的城市物联感知数据资源库。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等单位 2021-2023年
107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鼓励政企合作开展数据运营,健全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数据依法有序开放,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以及全域场景数据要素赋能。探索数据资产化,推动数据资产确权、评估、定价、质押、抵押,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流通配套机制,打造数据融通、交易便捷、服务协同的生态圈,促进数据有序流动。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 2023-2025年
108 强化规划执行监督 加强数字泰州规划实施年度评估 数字泰州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项目 定期开展数字泰州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编制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包括建设内容与规划是否一致、规划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各项建设内容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下阶段工作重点等内容。 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级各单位、各市(区) 2021-2025年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