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1133总体架构,8大任务28项目指标,从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四方面提出任务

678

2022年6月,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印发《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这是成都市第一部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年规划。该规划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为抓手,构建起一个数字基座、一个智慧蓉城运行中枢、三大重点智慧应用领域、三大支撑体系的智慧蓉城总体架构,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智能、创新、包容、安全的智慧之城的蓝图。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成都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要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早在2021年7月22日,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第1次会议召开,听取《关于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情况》和《成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起草情况》的汇报,审议《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2021年工作计划(送审稿)》等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王凤朝在会上强调,要加快打造韧性、绿色、宜人、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样板,提出“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成都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治理手段,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667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蓉城建设部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办发〔2020〕95号)要求,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牵头编制了《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智慧蓉城运行中枢高效运转,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安全支撑牢固可靠,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规划重点内容

1 系统构建“十四五”期间成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体系

《规划》对标相关规划,立足成都实际,从基础设施、运行中枢、三大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数字经济、协同保障、安全支撑八个方面,采取“定性目标+定量指标”方式,经过专题研讨、意见征求和科学测算后,提出28项指标,系统构建“十四五”期间成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体系。

根据《规划》,智慧蓉城建设总体架构为:

一个数字基座,即聚焦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使能平台,打造一体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城市数字基座。一个智慧蓉城运行中枢,即组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搭建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事件处置指挥调度能力。

三大重点智慧应用领域,即围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三大重点领域,推进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

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双向赋能支撑体系,即构建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全域安全支撑体系,即围绕安全保障机制、网络安全保障、数据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创新,构建全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支撑体系;三是协同保障支撑体系,即建立完善区域协同、组织管理、法制保障、运营运维保障支撑体系。

围绕建强全域安全支撑体系,《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围绕建立协同保障支撑体系,提出推动区域协同,强化组织管理,健全法制规范,创新运营运维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支撑智慧蓉城建设高效运行。

640-512

2 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构筑集约共享新基座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聚焦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等3大任务,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蓉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完善智能感知、网络传输及存算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推动地上、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统筹推进物联感知和视频感知源在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建筑工地、地下管网、河湖管理、公园绿道、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安全应急、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领域部署,提升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能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加快建设5G、高速光纤宽带,实现双千兆全市覆盖,推进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推动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

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在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数据资源治理提质、数据资源开放应用等方面发力。包括:建设完善“城市数据大脑”,打造市、区(市)县统筹的大数据资源平台体系,推动城市数据资源实时、全样、巨量汇聚共享,实现数据横向协同、纵向赋能,增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构建良性循环、动态更新的整体化数据治理体系,探索对数据战略、组织机构、制度标准、业务管理、技术手段、专业队伍等实现有机整合;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探索建立政务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重点推动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安全有序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完善并依托智慧空间信息平台,统筹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实景三维等时空基础数据,构建全市统一地名地址库和“一标多实”数据库,推进全域覆盖、“人、房、户、地、事、物、情”多维数据时空关联融合,增强二三维一体化空间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同时,以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为目标,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支持向下分级部署,按管理场景需求构建决策支持、模拟仿真、态势推演等二三维可视化模型,支撑城市最小空间单元运行情况的精准研判,实现资源调度的最快速度、最短路径、最优配备。

3 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塑造智慧蓉城新形象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以智慧应用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推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3大领域智慧化,助力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落地落实。

推进公共管理智慧化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在经济管理智慧化、市场监管智慧化、社会管理智慧化、生态环保智慧化等领域发力。包括:

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链图谱”,强化重大项目管理,对全市重点产业链构成、协同发展程度和产业链集聚效应等进行跟踪分析、监督检查、量化评估;探索“移动执法”“非现场执法”等智慧执法,建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平台,推动包容审慎、智能智慧、分类分级监管,提高监管执法数字化、规范化和透明度,着力实现市场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升级“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实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管理和服务。成都还将大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编制智慧社区建设规划,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汇聚时空地理、电子证照、人流物流等数据,构筑社区一体化“数字底座”,搭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围绕社区安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党建五大板块营建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孪生”社区,发展数字家庭。

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企政策“一网直达”、政府信息“一网公开”、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深化民生服务“在线可及”等领域发力。包括:

以“天府蓉易办”平台为面向企业办事、服务的总入口,提供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实现“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同时,整合各类涉企政策申报事项,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流程再造,实现政策申报“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键申请、一网通办”。

以“天府市民云”为面向市民生活服务的总入口,面向市民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整合,强化各类数据和人工智能(AI)能力应用提升,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融合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县乡各级政府负责人网络信箱、12345热线、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完善全市统一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建立完善成德眉资区域12345热线联动机制。

公共安全智慧化

强化重大疫情防控全流程、全环节、全主体闭环管理,打造集数据监测、研判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疫情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卫健、公安、疾控等市级部门现有指挥系统,贯通国家、省、市、街道、社区五级指挥系统,打造全市疫情防控总指挥中心;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

4 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营造双向赋能新优势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完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等重点任务,推动智慧蓉城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双向赋能,构建形成互促互进、良性循环态势。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建立完善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制,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加强政企数据流通通道建设,推动公共数据运营管理全程透明化、可记录、可审计、可追溯,促进数据流通增值;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创新数据要素流通制度机制,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安全合规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价值活力显现。同时,运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构建产品化、模型化、“可用不可见”服务能力,探索公共数据、科学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

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平台、智慧化应用场景等智慧蓉城建设项目需求,面向国内外企业定期发布更新城市机会清单;推动工业数字化,加快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发展智能制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创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速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和“成都智造”品牌。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智慧蓉城建设

成都还将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及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前瞻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技术,聚力攻克光刻机、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超前研发太赫兹通信等前沿技术,加快智慧蓉城建设相关产品研发突破。

683

以下为规划正文:

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成都市智慧蓉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

2022年6月

目 录

一、前言

二、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总体架构

四、重点任务

(一)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构筑集约共享新基座

1. 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2. 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

3. 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

(二)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构建整体智治新模式

1. 建立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架构

2. 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

3. 提升事件处置指挥调度水平

(三)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塑造智慧蓉城新形象

1. 推进公共管理智慧化

2. 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

3. 推进公共安全智慧化

(四)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营造双向赋能新优势

1.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2. 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3.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智慧蓉城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建强全域安全支撑体系

1. 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2.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3. 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4.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二)建立协同保障支撑体系

1. 推动区域协同

2. 强化组织管理

3. 健全法制规范

4. 创新运营运维

附件1名词解释

附件2指标测算说明

一、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成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五年。在这一时期,建设智慧蓉城是我市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决策,是实现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围绕提升城市智慧治理能力,以“互联网+城市”行动为牵引,以深入推进网络理政为抓手,建设网络理政中心,开展数据大会战,聚焦政务服务、城市运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初步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全观”,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先奖。

(一)发展现状

1.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齐落实的工作格局。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承担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建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成立市大数据集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成立市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助力研制智慧城市相关标准。

2. 顶层规划接续优化。出台《成都市“互联网+城市”行动方案(2017-2020)》,围绕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开展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制定《成都市政务云建设规划(2017-2020)》,打造“云、网、端、数”四位一体的政务云平台,支撑“互联网+城市”行动落地。出台《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统筹推进成都市城市感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顶层规划文件,优化完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

3. 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管理应用规定》,规范公共数据采集生产、加工整理、开放共享和管理使用。制定《成都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对使用市本级财政性资金的新建、续建、运行维护、购买服务的电子政务项目规范管理,2018年4月至今审减资金8.9亿元。出台《成都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明确整合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实现市级系统停用227个、整合22个。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释放公共数据价值。构建市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发布地方标准16项、国家标准1项,荣获首批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

4. 基础支撑能力增强。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承载市县两级1277个非涉密应用,基本实现各级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市县乡村四级5万余个终端。建成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活跃用户超过4.5万人,办件424万余件。建设全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支撑一地认证、全域通办。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覆盖城乡,移动用户规模达2706万户,5G基站3万余个,具备窄带物联网(NB-IoT)服务能力基站超8000个。分类推进市政设施、河湖林地、治安防控等领域感知体系建设,城市智能感知能力不断提升,感知源密度达到25个/平方公里。成都超算中心一期、成都智算中心投运。

5. 管理中枢初步建成。建成市网络理政中心,开发“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对接联通全市60多个行业部门267个生产和管理系统,接入政法、公安、交通等领域16万路视频和物联感知点位设备,推动融合共用。开展数据大会战,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库和政务服务事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主题库,广泛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资源753类57.1亿余条,形成城市数据资源池,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天府健康通”可视化分析以及防汛应急、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等49个市级应用场景构建。22个区(市)县建成区智慧治理中心,实现与市级“城市大脑”对接联通,支撑110个区(市)县级应用场景构建。

6. 数据赋能成效明显。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省平台级联,向区(市)县延伸,90个市级部门(单位)、23个区(市)县挂接资源1.4万项,日均交换数据3600万条,共享数据从2.7亿条增加到281亿条,支撑居住证积分入户办理等50余家单位163项业务协同;建成全市统一的融合服务平台,交付服务接口2736个,调用超过11.7亿次。制定《成都市运用人口大数据提高公共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工作方案》,提升人口大数据应用能力。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开放数据从0.22亿条到1.25亿条,促进公共数据社会化利用,为新网银行、成都银行和一批大数据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举办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释放公共数据价值。搭建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探索公共数据运营服务,推动36个部门约1.65亿条数据政府授权运营。

7. 智慧应用渐成体系。

一是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设集“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天府蓉易办”平台,覆盖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接入服务593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依申请类99%“最多跑一次”、99%“网上可申请”、92.97%“一窗办”、78.9%“全程网办”,平台总访问量5375万,总访客人数1057.4万;服务大厅集成优化53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减跑动次数122次、减少承诺时限725工作日、减材料555个。建设“天府蓉易享”平台,汇聚2019年11月以来成都市发布的各类型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制订发布的涉企政策800余条。

二是城市运行体系初步形成。打通“城市大脑”与管理末端的“神经”,初步构建形成市和区(市)县两级联动的城市运行指挥体系,支撑重点项目调度、工业企业运行、环保在线监测等各类调度分析会2000余场。加快建设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综合管理、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智慧工地、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智慧安防小区、天府智慧小区等业务系统,大联动·微治理平台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支撑全市4800余名执法人员办案299万余件,成都交通拥堵指数远低于同类城市,纳入安全生产综合平台监管的企业未发生亡人安全生产事故。针对疫情防控,开发“天府健康通”,生成健康码3365万个,衍生开发应用27个;全市约60%的学校开展常态化在线教学直播,70%的学校开展网络录播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开展云签约、云洽谈、云推介等线上活动,举办云招商活动289场;基于健康码累计发放消费券4541.38万张,带动消费倍率6.08倍。

三是诉求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整合105条市级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搭建集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12345热线、2325个各级政府负责人网络信箱、微信、短信等于一体的全天候社会诉求受理平台,实现受理、办理、标准、流程、考核、共享等六个统一,民生诉求归集率达91%。将诉求内容、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实时全流程向诉求本人公开。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语义分析等技术,完善12345接听中心智能化质检功能,提升利企便民效能、辅助决策功能和风险感知、预测防范水平。2017年以来,受理群众、企业来电来信1600万余件,诉求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超85%。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天府市民云”集成61个部门(单位)市级服务243项、23个区(市)县特色服务482项,注册用户突破1100万,服务人次突破4.6亿;建立全国首个全生命周期在线教育体系;全市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远程诊疗服务;“蓉e人社”年服务量超16.64亿人次,社会保障卡发行超1690.13万张,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年服务量超1.08亿人次;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工及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信息系统建成投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监管平台发放资金近89.78亿元,扶贫数据平台对全市237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精准服务;“文化天府”云平台实现公共图书馆基于第三代社保卡免注册、博物馆多元化智慧导览等服务;“一部手机游成都”覆盖全市境内景区100余个。

五是数字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成都会展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孵化培育会展新业态。举办智慧城市场景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大数据企业已覆盖50余个垂直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200亿元。推进5G应用与传统产业融合,打造“5G+智慧农机”等10个重点示范应用项目。落地30个新一代人工智能项目,24家企业人工智能示范项目获得产业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已接入企业45家,标识注册量6.4亿条。电商企业超过4万家,网商数量超过80万家,电子商务交易额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亿万级产业,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8.城市网络安全能级不断增强。网络安全工作机制优化成型,“梯度化”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网信部门统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一盘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高标准建设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云网络安全体系和“两地三中心”的政务数据灾备体系,初步实现全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科学预警。开展重要网络信息系统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210余次,圆满完成重大赛会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截至2020年,全市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285.19亿元,较2015年增长183.81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二)存在问题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合力有待增强。全市工作“一盘棋、一体化”的领导机制和市、区(市)县、部门间“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机制仍待健全。各地各部门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不一,部分市级部门、区(市)县尚未配备专门机构和技术团队,牵头部门对重点项目、财政资金等缺乏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力量较为分散,工作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二是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建设亟待完善。覆盖地上、地下、天空的立体物联感知体系尚未系统构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智慧城市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布局,城市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体系建设还需加大力度。

三是智慧城市平台中枢支撑能级不足。网络理政中心平台尚未与城市运行管理部门业务系统联动协同,与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融合深度不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共性赋能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以更好满足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需求。

四是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创新开发不够。面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实战应用相对较少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强。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的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有待增强,线上线下互动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场景建设不足,产业孵化、示范带动不强。

(三)面临形势

一是数字时代带来新机遇。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作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点,能不能适应和引领数字化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提出数字中国战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分别作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系列相关部署,为智慧蓉城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二是重大战略赋予新使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同时,成都正肩负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等重大改革重任,为智慧蓉城建设赋予了新使命。

三是城市治理迎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都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城镇化率超过77%,“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治理能力难以适应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存在隐患,尤其在应对疫情防控突发事件、保障世界级体育赛事中,亟需通过智慧蓉城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四是经济转型赋予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分别作出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数字经济是智慧蓉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助力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社会发展创造新需求。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明确要求实现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将加速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智慧化重塑,倒逼服务和治理效能提升,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导向,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为抓手,全面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打造智慧应用场景体系,推动智慧蓉城与数字经济互促发展、双向赋能,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37e1c8b05dd0a3e083997262521af2d

1. 以人为本、全员共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参与智慧蓉城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让智慧蓉城建设成果惠及全社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场景先行、数据赋能。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营造智慧化应用场景,以数据为核心,重塑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3. 协同联动、集成创新。把握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集成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推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促进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

4. 统分结合、绿色低碳。坚持统筹布局、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架构和标准体系,整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把握智能与节能、智慧与低碳的平衡,探索需求导向、迭代升级的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模式。

5. 依法合规、安全可靠。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守网络安全底线,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等安全,加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探索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安全、法律等问题,确保智慧蓉城建设安全、韧性、可靠。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智慧蓉城运行中枢高效运转,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安全支撑牢固可靠,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全面实现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形成,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应用全面融入市民生活,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域安全支撑能力切实增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2. “十四五”时期具体目标

——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数字技术与智慧蓉城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基本形成泛在感知的智能基础设施、高效配置的数据资源中心、高效协同的数字使能平台,集约共享的智慧蓉城新基座基本构建。

——运行中枢高效运转。智慧蓉城运行中心和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工作落实体系和“感知发现、决策指挥、反应处置、终端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形成,实现城市运行态势实时感知、风险隐患智能研判、突发事件协同处置。

——公共管理智能高效。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多级联动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环保、信用管理、“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等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智能高效的公共管理新格局基本构建。

——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企政策“一网直达”、政府信息“一网公开”、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民生服务“在线可及”基本实现,“蓉易”系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养老、体育、文旅等领域服务优质普惠、公正可及,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新图景基本构建。

——公共安全智能韧性。公共卫生安全、社会治安管控、应急安全管理智慧化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公共安全风险精准预测、预警、预处,智能韧性的公共安全新生态基本构建。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序推进,数字经济和智慧蓉城双向赋能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城市区域合作深入拓展,推动建圈强链,促进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基本构建。

——协同保障统筹有力。智慧城市建设协同保障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协同不断加强,组织管理不断强化,法制规范不断健全,运营运维不断创新,高效运行的智慧蓉城建设新局面基本构建。

——安全支撑牢固可靠。以数据安全为核心,打造全域安全新支撑,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蓉城建设网络和数据安全全域可控。

表1智慧蓉城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指标说明
1 5G基站数(万个) >3 9 预期性 对标四川省
2 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带宽(Gbps) 40 140 预期性 对标国家
3 智能感知终端总数(万个) 500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4 公共数据开放规模(亿条) 1.25 2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5 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数量(个) 150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6 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场景数量(个) 11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7 生态环境业务数字化管理覆盖率(%) 9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8 城市绿地数字化管理覆盖率(%) 60 98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9 数字化出行和运输服务公众满意度(%) 85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10 示范智慧社区建设数量(个) 20 100 预期性 对标四川省和本级指标
11 市场主体、自然人信用监管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12 “天府蓉易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 8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13 “天府蓉易享”平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率(%) 10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14 “天府市民云”集成服务事项数(项) 641 1000 预期性 对标国家和四川省
15 中小学数字校园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对标国家
16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 60 预期性 对标四川省
17 “文化天府”云平台注册用户数(万人) 62.1 15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18 4A级以上景区电子讲解和智慧导游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19 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30 67 预期性 对标国家和四川省
20 智慧养老院或养老社区建设数量(个) 23 约束性 对标四川省
21 社会诉求“一键回应”问题解决率(%) 80 85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22 疫情人员追踪管理率(%) 100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23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对标国家和市本级指标
24 重大危险源企业接入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比率(%) 100 约束性 市本级指标
2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8.23 14左右 约束性 对标国家和四川省
26 数字农业试点示范数量(个) 5 25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27 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上云企业(万家) 4 6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28 电子商务交易额(万亿元) 2.26 ≥4 预期性 市本级指标
备注:“-”标注的指标为2020年新建设项目或“十四五”时期新增指标,暂无相关统计数据。

(四)总体架构

a4624ef32959af7cac3760eb641c4119智慧蓉城建设总体架构为:

一个数字基座,即聚焦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使能平台,打造一体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城市数字基座。一个智慧蓉城运行中枢,即组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搭建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事件处置指挥调度能力。

三大重点智慧应用领域,即围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三大重点领域,推进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

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双向赋能支撑体系,即构建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全域安全支撑体系,即围绕安全保障机制、网络安全保障、数据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创新,构建全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支撑体系;三是协同保障支撑体系,即建立完善区域协同、组织管理、法制保障、运营运维保障支撑体系。

9b46dbbd003e94572441487be2f0a013智慧蓉城总体架构图

四、重点任务

(一)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构筑集约共享新基座

坚持统筹集约、适度超前、充分利旧,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蓉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1)完善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围绕智慧蓉城建设各领域应用需求,推动地上、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统筹推进物联感知和视频感知源在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建筑工地、地下管网、河湖管理、公园绿道、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安全应急、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领域部署,提升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能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停车及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车城网”平台和路网。推动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打造城市公共设施综合物联网络。完善全市统一的视频融合服务平台,推进公安视频联网应用。加强群体感知能力建设,构建“人、车、地、事、物”时空动态关联分析功能,支撑城市运行风险智能研判。

(2) 完善网络传输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5G、高速光纤宽带,实现双千兆全市覆盖,推进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构建窄带物联网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感知网络体系,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优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架构,扩容国际互联网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带宽。积极融入全国大数据枢纽节点和中心集群,增强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推动量子通信与传统通信融合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高质量升级电子政务外网,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和行业专网整合能力。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的建设和运营,建设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3) 完善存算融合基础设施

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推动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优化市域内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构建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提升算力、算法、数据和应用资源一体化协同支撑能力。优化政务云总体架构,增强基础平台功能,为全市提供共性算力支撑。布局集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节点,建设边缘计算平台和节点资源池。构建与城市能级跃升相匹配的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构建云计算、边缘计算、超算协同的多层次计算体系,以算力算法增强全市大数据应用能力。

专栏1 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基于时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市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地理空间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建设包括道路卡口、农情监测、地铁公交、城市生命线、生态环保、城市部件、气象监测、电梯等相关感知系统,接入市级物联感知管理平台。

车联网规模化部署工程。推进城市级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应用示范系统建设,开展5G-V2X(基于5G通信技术实现车路协同功能)应用示范。加快中德智能网联四川试验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车城网”平台建设试点。加快路网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由路侧感知、路侧通信、边缘计算等单元构成的智能道路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智慧高速及车路协同试点。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工程。充分整合路灯、交安、通信、检测等市政设施,推动智慧多功能杆建设,着力实现“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缆线共廊”,打造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引导、环境监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共设施体系。

视频融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加强全市天网前端点位建设和智能化升级,形成全面覆盖的视频感知网络。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与智能交通、公交地铁等行业和社会视频资源融合共用,打造全市统一的视频融合管理平台。

工业互联网部署应用工程。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的建设和运营,建设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率先将标识解析节点应用到智慧主题场景,打造一批创新应用标杆,形成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业态。

数字集群专网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工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全域泛在立体化的成都数字集群专网智能感知体系,增强对通信专网运行态势的监测管控能力和智能研判分析,提升对日常调度、重大活动(大型赛事)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专网通信服务保障水平。

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工程。围绕智慧蓉城建设和运行需要,在现有电子政务外网基础上,引入以SDN、IPv6+、F5G等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打造“一张网”新架构,提升骨干核心环网带宽到100Gbps,进一步加强在网终端安全和流量精细化的管控能力。探索建设5G移动电子政务外网,打造一张安全可靠、性能先进、可视可管可控、具有较强演进能力的电子政务外网,支撑政务服务高效办理和智慧蓉城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政务云总体架构优化工程。优化政务云基础平台架构,新增信创云和城运云服务,引入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算力资源,构建云计算、超算、智算的多层次计算体系,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提供多技术路线、多生态基础的信创政务云资源和城市运行管理应用快速部署、弹性扩展支撑能力,满足多元化信创适配改造和数据资源实时交互、高频互动、高并发、大流量应用需求。

2. 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

(1) 深化数据资源汇聚共享

建设完善“城市数据大脑”,打造市、区(市)县统筹的大数据资源平台体系,推动城市数据资源实时、全样、巨量汇聚共享,实现数据横向协同、纵向赋能,增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及时高效的数据供需对接和数据共享通道,制定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加强全链路数据质量监控,保障数据高效流通。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库,合理布局城市运行等主题库,按需建设专题库,支持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广泛汇聚,逐步形成“城市数据湖”。建立常态化数据回流机制,积极向上申请国家部委和省级单位数据返还,分类向下构建区(市)县数据库,实现“数据回家”,强化回流数据管理、保护和使用。探索开展政务数据资源在成德眉资、成渝地区等跨区域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

(2) 深化数据资源治理提质

构建良性循环、动态更新的整体化数据治理体系,探索对数据战略、组织机构、制度标准、业务管理、技术手段、专业队伍等实现有机整合。在全省统一要求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市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分类管理和报备制度,明确数据分类分级、质量管理、脱密脱敏和安全管理等规则。推动全市各级部门按照数据资源标准开展业务数据治理,同步推进内循环数据治理及跨部门数据融合治理。加强行业部门业务数据空间化和时序化动态治理,提升业务数据时空关联和分析应用能力。建立数据质量纠错反馈机制,实现共享数据协同检查,提升数据资源的准确性、可用性、时效性和可靠性。

(3) 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应用

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探索建立政务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重点推动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安全有序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创新大数据应用模式,加快构建产业、城市管理、信用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应用场景。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社会数据融合,鼓励市场主体、社会机构利用开放数据开展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

 专栏2 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程

公共数据实时应用支撑能力提升工程。聚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典型应用场景,变被动推送为主动抽取,通过实时采集、跨网传输、流式加工等方式减少数据流转环节,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分钟级响应。面向应用需求,提升公共数据“服务化”“产品化”程度,推动“数据服务”高效应用。

政务数据“优质治理”工程。研究制定政务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和运行制度,面向个体业务,以提升实时性、精准性为数据治理目标,建立跨部门数据质量纠错反馈和协同检查机制;面向分析决策,以完整性、多样性、安全隐私保护为数据治理目标,建立高效安全的大数据治理和分析平台。建立数据更新联动机制,充实完善基础库,合理布局主题库,按需建设专题库,支撑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

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加强数据共享交换在线调度,实现对资源目录、数据共享、申请审核等预警、管控和统一处置。强化数据资源运行管理,及时发现服务问题及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干预。强化数据运营监管,针对公共数据运营过程的数据输出结果进行审查,确保数据合法合规使用。探索数据资产化管理,梳理高价值数据资源形成数据资产,通过对资产进行分类、编目、标签化、发布、盘点,并从数据质量、权属、成本因素、流通因素等维度进行价值评估,形成数据资产目录和数据名片。

公共数据“安全开放应用”工程。利用多方安全计算、数据计算沙箱、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公共数据安全开放应用环境,破解部门共享数据归属、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难题。通过融合多方数据、打破数据壁垒、连接数据孤岛,推动数据提供方和使用方即时共享数据,明确数据用途和用量。强化分工协作,形成公共数据安全开放闭环。

社会数据“汇聚整合应用”工程。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平台。根据市级部门、区(市)县业务需求,通过购买服务、合作、众包等模式,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互联网、运营商等社会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对基础库、主题库和专题库数据形成有效补充,丰富城市数据资源体系。

3. 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

(1) 打造数字孪生基础平台

完善并依托智慧空间信息平台,统筹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实景三维等时空基础数据,构建全市统一地名地址库和“一标多实”数据库,推进全域覆盖、“人、房、户、地、事、物、情”多维数据时空关联融合,增强二三维一体化空间地理信息服务能力。以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为目标,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支持向下分级部署,按管理场景需求构建决策支持、模拟仿真、态势推演等二三维可视化模型,支撑城市最小空间单元运行情况的精准研判,实现资源调度的最快速度、最短路径、最优配备。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汇聚建筑信息模型信息,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提供基础数据,赋能数字孪生城市。

(2) 打造数智共性支撑平台

按照统一入口、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原则,升级市级融合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完善市、区(市)县两级数智支撑平台,汇聚公共应用支撑、人工智能(AI)、时空服务等能力,围绕智慧应用需求,形成全市数字赋能服务总线。建设人工智能(AI)赋能平台,构建视频图像智能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智能问答、多语言机器翻译等基础能力。建设区块链赋能平台,基于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提供定制化政务区块链服务。建设公共应用支撑,推进统一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公共支付、物流服务、智能知识库等建设。建设“市民码”融合支撑平台,汇聚国家和省级基础能力,支撑“市民码”融合应用。

(3) 建立数字应用开放生态

基于公共应用、算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用等支撑,赋能感知运营中心、轻应用开发中心建设,营造共享、开放、协作生态系统。建设物联感知管理平台,泛在接入政府和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物联感知和视频数据,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应用场景共同构建、共同研发。采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组建物联感知中心,加强物联数据运营,打造物联应用场景。建设轻应用开发中心,打造低代码轻应用平台,面向全市各级应用单位和市场开发者提供各类服务和开发工具,形成需求发布、服务响应、在线协同开发、应用上线分发的闭环,打造技术和应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生态。

专栏3 城市数字使能平台建设工程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工程。基于市空间地理信息底图,汇聚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城市物联感知数据和城市运行业务数据,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统一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底图的标准规范,建立统一地名地址标准和数据库,推动各类城市运行管理要素数据在底图上叠加,实现各类地理数据资源有序关联,支撑各类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应用。区(市)县建设本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平台,整合承载城市部件、网格基础、城市运行等时空数据资源,打造数字孪生应用。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工程。推进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电子签章、

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公共支付、物流服务、智能知识库等建设。建立“市民码”服务体系,建设“市民码”融合支撑平台,汇聚国家和省级基础能力,推动多码融合、码证关联、一码通用,集成各部门各行业面向市民的智能化服务能力,支撑多场景应用。

人工智能(AI)赋能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赋能平台,提供视频、图像、语音、文字分析识别和认知推理等人工智能(AI)基础能力服务,向上层应用提供开放的人工智能(AI)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服务,探索深度学习框架与算法平台的研发、开源与应用,提供物联网信息、视频图像等智能分析服务,支撑智慧应用场景相关应用智能协同。区块链赋能平台建设工程。基于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建设

全市统一的区块链赋能平台,提供性能领先、灵活高效、快速接入、合规安全的政务区块链服务,支撑数字身份、电子认证、电子存证、电子票据、产权登记、工商注册、数据共享、涉公监管、行政审批、公益等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场景应用。

物联感知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市级感知信息管理平台,对接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建筑工地、地下管网、河湖管理、公园绿道、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安全应急、治安防控、重点场所气象监测等感知信息管理系统和视频融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域物联感知和视频数据融合共用,做好平台接入扩展保障服务。区(市)县全面梳理整合本地现有物联感知资源,推进本地感知终端建设和应接尽接,依托物联感知中心,建设本级物联感知平台,实现对各类业务场景应用的全面支撑。

(二)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构建整体智治新模式

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同步、政府社会协同的智慧蓉城应用中枢、指挥平台和赋能载体,加强态势实时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资源统筹调度、线上线下协同等能力建设,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一云汇数据、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一体防风险”。

1. 建立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架构

(1) 构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三级体系

聚焦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事件高效敏捷处置,依托现有城市运行管理基础,组建面向统筹指挥的市级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面向实战枢纽的区(市)县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面向联勤联动的镇(街道)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扁平指挥、高效联动、敏捷处置”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为应对城市运行风险、强化城市运行韧性、提升城市智慧治理和服务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2) 搭建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

围绕“观管防结合、平急重一体”要求,采用统分结合模式,统筹建设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市级统一建设运行管理平台、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市域物联感知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城市一张图”和标准规范体系。

区(市)县、镇(街道)在统一架构和标准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建设创新应用,构建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小区/网格五级应用,形成“感知发现、决策指挥、反应处置、终端反馈”工作闭环,实现城市运行从事后统计向事前预测、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九龙治水”向“整体智治”转变。

(3) 建设“8+N”智慧应用场景体系

打造智慧大运、疫情防控、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智慧公安、生态环保、水务管理、智慧社区八大领域智慧应用场景,统一接入城市运行管理三级平台,横向打通各领域系统,纵向贯通各层级数据,推动城市运行事件分级分类协同和线上线下联动,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围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运行监测要求,以文化旅游、消费、养老、教育、体育、农业农村、智慧气象、充电桩、城市建设和管理、企业诉求感知、市民诉求感知等为重点,持续打造N个智慧应用场景,拓展构建或整合优化一批管用好用爱用会用的智慧应用场景,对接城市运行管理三级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专栏 4 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架构建设工程

组建三级运行中心。市级智慧蓉城运行中心聚焦统筹指挥,抓总体、组架构、定标准,通过实时监测城市运行态势、研判分析城市运行风险、指挥处置重大事件,做实市本级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事项处置“大循环”。区(市)县智慧蓉城运行中心聚焦实战枢纽,通过实时监测辖区城市运行态势、联通上下、衔接左右、指挥处置本级重大事件,形成区(市)县级跨部门、跨街镇、跨层级事项处置“中循环”。镇(街道)智慧蓉城运行中心聚焦联勤联动,统筹辖区各类力量,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控制风险、解决问题,形成街镇级跨部门、跨村(社区)、跨层级事项处置“小循环”;其下属村(社区)主要发挥事件处置主体作用,做好巡查核实、应急处置、执行反馈等具体工作,形成基层治理事件处置“微循环”。

搭建三级运行管理平台。市级平台主要涵盖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持、事件流转、监督评价等核心信息系统,是市委市政府全面了解城市运行情况的数据窗口、研判决策的支撑平台。区(市)县级平台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框架规范,对现有平台系统进行改造提升,整合本级移动端应用,支撑实现监测预警、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上传下达。镇(街道) 级平台依托区(市)县平台延伸构建本级平台,通过移动工作端延伸至村(社区)、网格,纵向贯通城市运行管理末端,形成智慧应用矩阵。

2. 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

(1) 强化城市运行态势实时感知能力

围绕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统一建设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体系,推进物联感知、视频感知、群体感知、巡查发现、舆情监测、信访数据、12345市民热线等多源数据实时接入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现对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车流、人流、能源流、政务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指标全面感知,实时客观掌握城市运行整体态势和趋势规律。

(2) 强化城市运行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体系感知数据的分析应用,分渠道共享数据分析结果,实时反馈至各数据来源部门。制定监测预警阈值和标准,细化设计各行业体征指标计算模型、监测预警模型、决策分析与持续改进模型。开展常态化监测监控、智能化预测预警,形成城市运行全域风险画像,支撑科学研判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专栏 5 城市体征监测预警建设工程

建设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体系。全面梳理汇聚业务部门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运行四个维度,结合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形成我市体征体系,细化完善体征关联数据来源、阈值更新频率等指标要素,确保体系的符合性、科学性和实操性。区(市)县细化梳理本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构建本级体征体系。

建设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强化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监测结果应用, 接入汇聚业务系统、物联感知、舆情诉求等数据资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构建计算模型、监测预警模型、决策分析模型,形成城市风险实时感知能力。区(市)县建设本级体征系统,与市级平台对接,及时汇聚本地城市运行数据资源,支撑本级城市运行管理工作。

3. 提升事件处置指挥调度水平

(1) 强化平战结合资源统筹调度能力

按照“平战结合、即时转换、无缝切换”原则,建立健全日常值守、应急值守相结合的集中值守机制和紧急信息报送机制,实现各类紧急突发事件信息及时上报。建立完善常态事件和应急事件分类处置流程,实现事件分发、处置、上报、归档、监督评价等全流程跟踪闭环管理。加强人员、车辆、物资、感知设备等资源统筹调度能力建设,强化对城市级重大风险、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大跨部门治理难题的统一应急指挥调度。

(2) 强化事件处置线上线下协同能力

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梳理流程、明确责任、配置资源,形成全链条、全环节事件处置任务链,打破条块分割和信息系统壁垒。通过线上数据汇聚应用和业务系统升级,推动线下业务流程再造,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管理新模式。加强协同治理创新,通过数据多元汇聚和跨层级调度,做到工作轨迹、工作状态等一目了然,提升线上线下协同处置效率。

专栏6 事件处置指挥调度水平提升工程

建设综合值守信息报送平台。统一全市各级重大事件、紧急情况等信息报送渠道,实现全市各级值班值守信息归口集中研判。加强对综合值守发现的风险隐患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和需及时补齐的短板弱项,及时整改完善。

建设事件处置系统。归集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紧急事件、12345网络理政平台的投诉举报件、网格人员巡查发现的问题上报件、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物联感知设备的自动报警件,按流程分拨到相应处置部门,为各部门城市运行管理事件协同处置提供功能支撑,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事件“线索管理、事件联动处置、事件要素配置、事件查询和统计管理、考核管理”等阶段的闭环管理。

建设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升级完善音视频指挥调度平台和应急联动指挥调度“一张图”功能,全面接入整合市级各专项指挥部、市级部门和重点单位等专业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应急管理数据、实时视频图像(含无人机)信息和音视频通信调度系统,构建抗震救灾、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专项应急指挥调度综合信息关联模型,搭建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直达单兵的可视化即时互动会商平台。

(三)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塑造智慧蓉城新形象

以智慧应用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推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智慧化,助力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落地落实。

1. 推进公共管理智慧化

(1) 推进经济管理智慧化

加强发展改革、财税金融、审计、统计、经信、商务、农业农村等经济管理部门数字化建设,围绕科学决策、监测预警、精准服务、要素保障、综合评价等构建应用场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整合财税、金融、统计、投资项目、消费物价、产业发展、要素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数据,建成集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数据于一体的经济运行数据库。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经济分析模型、风险识别感知预警模型和经济政策仿真模型,强化经济政策监测分析,有效预判、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重大风险问题。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链图谱”,强化重大项目管理,对全市重点产业链构成、协同发展程度和产业链集聚效应等进行跟踪分析、监督检查、量化评估。

(2) 推进市场监管智慧化

加强数字化技术在网络商品交易、特种设备监管、计量管理、检验检测、价格监管等场景应用。探索“移动执法”“非现场执法”等智慧执法,建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平台,推动包容审慎、智能智慧、分类分级监管,提高监管执法数字化、规范化和透明度,着力实现市场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整合市场监管领域各部门业务信息,构建“数据链”,打造监管动态“驾驶舱”,实现市场监管、发改、税务、商务等各部门监管与服务的信息共享、资源共通、监管互动、协同联动,推动监管执法模式由业务驱动的传统监管向数据驱动的智慧监管转型。加快完善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标准体系,探索创新监管标准和模式,发挥平台监管和行业自律作用。

(3) 推进社会管理智慧化

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升级“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实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管理和服务。大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编制智慧社区建设规划,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汇聚时空地理、电子证照、人流物流等数据,构筑社区一体化“数字底座”,搭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围绕社区安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党建五大板块营建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孪生”社区,发展数字家庭。探索川西林盘(村庄)数字化改造,积极参与国家、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推进成都智慧检察建设,创新大数据法律监督履职能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化。以推进城市管理业务智慧化应用为主线,补齐短板,巩固优势,加快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化新格局。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建设,打造监督协调、指挥调度、运行监测、多维服务、创新应用等城市综合监管新模式。整合完善环卫固废监管、道桥监管、照明监管、城管执法、扬尘监管、户外广告招牌监管、综合管廊监管等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加强智能井盖安全防护、充电桩监管、渣土车精准管理,创新打造“众智成城”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应用,全面提升城管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应急指挥能力。

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智能路网改造,实施智慧交通三期工程,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智慧交通体系。持续推动道路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行协调数字化能力建设,构建全市共享、精准调度、合理配置资源的交通数据体系,实现全市交通大数据汇聚、储存、计算及分析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前端感知设备密度,构建“全市域、全方式、全过程、全要素”的交通动态感知体系。聚焦交通缓堵、公共交通运输保障、交通安全监管,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要时段交通运行监测,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的交通管理工作闭环,大力推进智慧轨道、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物流建设,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建设,全面提升超大城市交通运输智慧治理水平。

(4) 推进生态环保智慧化

提升环境保护协同化水平。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监管、预测预警、污染防治、环境应急和绿色低碳产业等重点领域智慧化建设。深化推进“数智环境”工程,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企业用电监控、环境信访投诉和其他生态环境相关数据集成融合,实时展现城市生态环境总体态势。开展生态环境污染预报预警和精准溯源分析,强化信访投诉、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的预测、发现和提前处置能力,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和污染防治协同联动水平,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预报预警、管理决策、任务派发和执行反馈、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评价与监督机制。

提升水务管理智能化水平。聚焦防汛减灾和水资源调度等难点问题,以数字化应用为支撑,加快建设全域感知、动态监测、精准调控、协同管理和高效应用的智慧水务平台,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实时掌握全市雨情、水情和灾情,实现防汛减灾和水资源调度等工作的全量信息汇集、实时立体感知,提升精准预报预警、高效智能调度能力。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信息,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深度融合,与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充分衔接。构建智慧河湖管理体系,强化河长制管理、锦江流域水资源调度、河湖管理。

(5) 推进信用管理智慧化

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式,在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基础上,编制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健全市场主体、自然人、机关群团、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五类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充分应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探索“公共信用评价+行业信用评价”“静态信用评价+动态风险监测”模式。根据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要求,开展行业和区域信用状况监测评价。建立自然人信用积分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推行个人诚信积分。推进各级各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公开和共享,推进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财政资金申请、政府采购等领域的联动开发利用。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推广惠民便企信用产品与服务。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向金融领域共享开放机制。

(6) 智慧化赋能“四大结构”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数据为驱动力,为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供智慧支撑。

助力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围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治理和建筑施工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建设完善时空基础数据库,强化智慧规划管理和空间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产城融合智慧应用场景,赋能空间治理全域统筹、差异管控、精细集约。

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产业附加值提升等方面的数据归集、共享和融合应用,支撑智慧应用构建和大数据辅助决策,赋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助力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围绕建设低碳化高效化、立体化多层次交通运输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路网、充换电设施及加氢站等布局优化,促进“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更加完善,强化“互联网+物流”,赋能交通资源精准调度、合理配置。

助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围绕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深化、全生命周期用能效率提升,汇集政、企、民能耗数据,赋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领域应用,支持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实施系统节能改造和能源管理。

专栏7 公共管理智慧化提升重点工程

智慧经济管理工程。基于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宏观经济、产业发展、投资项目、财税金融、要素资源、消费物价、企业运行、重点产业等经济运行数据库;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建立多维度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形成经济形势分析模型、风险识别感知预警模型、经济政策仿真模型,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链图谱,集成数据采集治理、监测预警、政策仿真、智能研判、问题协调、调度处置、综合评价等功能,实时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实现经济管理全集成、数据全融合、态势全感知。建设和完善智慧发改、智慧统计、智慧产业功能区管理平台、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智慧国资监管系统、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系统,全面提升经济管理智慧化水平。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完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和异地远程评标。

智慧市场监管工程。建设完善市市场监管融合信息系统,整合注册与审批、监管与执法等全周期业务,建成全市统一的、覆盖全链条市场监管业务的工作平台;建立市市场监管数据中心,全量汇聚市场监管领域部门业务数据,建设业务专题大数据应用场景,提升行政审批、监管检查效能。完善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推进全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无证无照查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智慧化。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共建成渝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平台,开展成渝食品安全数据资源汇聚、处理和融合,构建监管重点业务风险分析主题模型,实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一体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

智慧政法工程。推动“大联动”平台升级迭代,完善市级平台数据管理、决策分析、平安考核功能和区(市)县级平台智能预警、流转处置、指挥调度功能,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特殊人群管理、群防群治发动、重点部位防控等综治平安业务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网格提升工程,依托现有各类视频感知源叠加算法、智慧赋能,打造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社会治理应用场景,实现自动预警、精准推送、高效处置;稳步推进全省跨部门办案平台在我市应用推广,提供智能化辅助办案工具,实现政法机关在线业务协同,办案质效稳步提升。

智慧社区应用工程。按照“一库一平台N场景”思路,建设社区基础数据库,开发“社智在线”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围绕居民服务、社区管理、小区治理、物业管理、多元参与等方面,建设一批智慧便捷、市民可感的智慧应用场景。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依托益农信息社打造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以大喇叭、农村区域监测、云会议、“绿码通”防疫为核心,提高乡村自然环境、村镇事件部件的应急指挥处理调度能力;构建乡村便民事项网上“一键办”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化技术为乡村提供民宿管理、电商售卖、产品溯源、抖音直播等线上应用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

智慧司法行政工程。建设完善司法行政指挥平台,在全省统一框架下,提升实时监控、联动响应、分析研判和指挥调度能力。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配备多种智能化终端设备,引入远程教育、智能心理测评、VR沉浸式体验,推动社区矫正规范化、精细化与智能化。

智慧城市管理工程。建设城市管理运行中心,与市级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无缝衔接。健全城管泛在感知体系,建强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整合完善环卫固废智慧监管服务平台、道桥智慧监管云平台、井盖智慧化监管平台、综合管廊监管服务平台、城市照明综合监管平台、户外广告招牌信息化系统,打造“众智成城”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应用,构建监督协调、指挥调度、运行监测、多维服务、创新应用等城管“综管服”枢纽。

智能交通管理工程。构建覆盖“全市域、全行业、全过程”的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智慧蓉城道路交通管理(CRTO)系统、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系统、治超联网监管系统、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平台、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及案件事件管理系统、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一站式出行服务系统(MaaS)全链条出行服务平台、一体化智能信号控制系统、交管智慧交通平台、综合交通平台、平安智慧高速公路、“成都停车”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数据共享、运行监测、应急协同和信息发布,增强全市域交通管理、交通保障分析研判能力,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交通精准治理新格局、出行智慧服务新生态。建设道路交通城运系统(CRTO)高精度电子地图,及时更新维护,夯实数字交通底座。

智慧生态环境工程。打造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感知信息管理平台;基于城市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升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汇聚融合全市生态环境领域数据;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工作“一网联动”体系建设,搭建生态环境“一张图”智慧治理场景,开展大气治理AI小尺度精准溯源、环境应急实战模拟和仿真推演、生态环境智慧法制审查应用等人工智能治理实验,探索“碳中和、碳达峰”等智慧化应用,打造“碳惠天府”平台。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

智慧公园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公园城市绿地智慧云信息平台,整合优化现有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智慧公园管理、名木古树保护、园林绿化工程监督等信息平台,搭建智慧公园城市“一张图”,实现对公园、绿道、绿地、湿地等建设管理、维护运营情况的监控和展示;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预警指挥云平台,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预警监测能力,以信息手段辅助森林草原灭火应急指挥,提升公园城市行业领域现代化管理水平。

智慧水务工程。建设智慧河湖管理系统,完善锦江水生态治理系统、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防汛智慧系统,建设全域感知、动态监测、精准调控、协同管理和高效应用的智慧水务平台,夯实水资源、防汛抗旱、河长制、大运会水安全保障和应急指挥能力。开展主城区重点易涝点位积水监测“一张图”建设,安装监测终端,为防汛联排联调提供基础支撑。

智慧规划和自然资源工程。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体系,优化扩充卫星影像、实景三维、二维地理实体、三维地理实体、电子地图等基础级地理实体数据。建设智慧空间信息平台,丰富完善智慧空间信息库内容,强化智慧空间信息服务支撑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三维立体动态监测体系,集成成果管理、分析评价、实施应用、监测预警、社会公众服务等功能,推进实现公园城市智慧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建设。

智慧住建工程。深化住建领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住建领域服务管理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构建统一的智慧住建运行平台,涵盖智慧市政、智慧工地、智慧房产、智慧物业和智慧建筑5大智慧应用场景,形成“1+5”智慧住建体系。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BIM技术应用,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提供基础数据。

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结合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建立集指标采集、分析计算、监测预警、集成展示于一体的城市体检信息平台,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和省“互联网+监管”工作要求,推进省“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广使用,依托省“互联网+监管”平台,探索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积极推进智慧执法,加强信息化技术、装备的配置和应用。推行掌上行政执法,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

智慧能源管理工程。发展智慧电网,建设以电等能源数据为主体的能源大数据中心,基于能源大数据开展电能替代工作成效分析、住宅空置率分析等能源数据服务,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建设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提升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精准度,为碳排放限额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等提供支持。

2. 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

(1) 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做优“天府蓉易办”品牌。以“天府蓉易办”平台为面向企业办事、服务的总入口,提供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实现“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加强综窗受理系统功能完善,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整合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推进“天府蓉易办”平台与市级自建业务系统、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支撑能力。充分利用社会第三方拓展办事渠道,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加强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功能建设和深度推广应用,优化再造政务办公流程。

做优“天府市民云”品牌。以“天府市民云”为面向市民生活服务的总入口,面向市民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整合,强化各类数据和人工智能(AI)能力应用提升,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各类卡码集成和多码融合,逐步实现生活服务“一码通城”,构建完善一体化市民服务体系。围绕教育、医疗、文旅、养老、体育等领域提供场景化服务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市民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拓展市民服务覆盖区域,推动业务互通、数据共享,更好服务德阳、眉山、资阳、巴中等地群众。

(2) 深化惠企政策“一网直达”

以“天府蓉易享”平台为面向企业政策服务的总入口,集中汇聚惠企政策,提供权威、高效、便捷政策查询服务。建设统一政策推送体系,通过企业和政策双画像,实现政策与企业的智能匹配和及时推送。整合各类涉企政策申报事项,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流程再造,实现政策申报“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键申请、一网通办”。融合人工评审与智能评审,实现普惠政策“免申即享”、刚性政策“免审即享”。建立资金高效兑付机制,利用税务、市场监管、社保等数据构建政策资金兑付算法,提高惠企政策兑现效率。

(3) 深化政府信息“一网公开”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集约化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向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前端融合,实现数据同源、服务同根。推进政府网站智能化建设,深化“搜索即服务”功能,深化智能问答、智能互动功能。用政务信息和数据资源丰富知识库,支撑建设符合业务要求的互联网产品和智能应用,提供成体系、有深度、权威的政务内容。开展内容安全性审查,杜绝发布重大纰漏内容。加强政务新媒体运营互动力和引导力,统筹做好信息发布审核、评论收集和互动沟通,发挥权威发布、引导预期、回应关切的综合效应。加强市政府门户网站(国际版)建设,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4) 深化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融合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县乡各级政府负责人网络信箱、12345热线、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完善全市统一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建立完善成德眉资区域12345热线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接诉即办”响应机制和“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处置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诉求办理实效。推动12345和12309检察系统公益诉讼联动办理。实施智能语音质检、12345知识大脑和语义分析、领导决策驾驶舱建设,加强社会诉求实时汇聚和智能分析,完善多维度描述、多终端显示的智慧化预警平台,进一步提升网络理政为民服务水平、辅助决策水平和预警预测能力。

(5) 深化民生服务“在线可及”

推动教育优质服务智慧化。整合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教育应用,依托在线服务“优流程、减证明、提时效”,提供更多招生入学、学历认证、教育缴费、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智能问答等“掌上秒办”服务。深入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统筹数字学校等在线资源,汇聚名校课堂直播、名师在线答疑、名家微课示范等优质服务和在线学习诊断、单元作业设计、资源精准推送等应用服务,推动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惠及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全域覆盖、场景丰富的成都智慧教育数据中台,健全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招生考试业务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智慧招考”应用场景建设水平。

推动医疗健康服务网联化。推动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领域创新应用,打造一批AI辅助诊疗、5G+远程会诊、5G+急诊救治等示范应用场景。实施全域成都医联工程,推动实现成都全域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医疗机构信息化能力提升。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实现急性救治“一张网”、就医诊疗“一码通”、健康档案“一生通”、处方买药“一网通”、居民就医“一次付”。促进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疗机构数据共享,推动医药保数据互联互通,支持城市医院与区(市)县医院开展远程医疗,鼓励区(市)县医院与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健全人口监测预警机制。

推动就业创业社保服务智慧化。加快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构建集政策解读推送、业务办理咨询于一体的线上智能服务、线下自助服务体系。深化人社综合主题和大数据主题建设应用,构建主动精准、便捷安全的智惠群众服务体系,提高经办服务、智能监管、风险防控、决策分析、全域联动能力。全面优化社保、人力资源等智慧公共服务,提升人社服务精准度、便利化和可及性。实施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推进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完善农民工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农民工服务平台功能,加强用工供需统筹。

推动医疗保障服务智慧化。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医保信息化支撑体系,推动医保政策经办系统一体化、医保业务服务标准化、医保业务办理便捷化和数据指标体系化。建立健全统一的医保数据交互管理机制,基于医疗、医保、医药基础信息,创建数据资源中心,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加强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和风险预警,保障安全高效、合理使用。推进医保服务空间场所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型医保自助服务网点。加快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系统集成,以信息化促进“三医联动”。

推动民政服务智慧化。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从监管、服务、应急三个维度建设具有居家安全监护、巡访关爱等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应用。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建设智慧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普及智能居家养老设施和智能健康终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和基地。全面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试点。推进智慧医养,创建国家和省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打造智慧救助场景。推动慈善智能化建设,搭建公益成都信息化平台,促进慈善救助便捷、精准、高效。探索智慧技术在家庭安防、邻里互助、家政服务等领域入户应用。

推动体育服务智慧化。加快智能体育设施建设,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设施运营领域应用,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舒适、科学的运动体验。整合全市数字化体育资源,打造集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训练、体育消费等为一体的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构建体育赛事智慧化保障服务、全民健身数字化普惠服务等应用场景,提升全民健身、体育赛事等方面精准化服务水平。推进5G与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智能教练、智慧场馆、在线培训、线上办赛、智慧体育旅游、智慧体育社区、体育传媒融合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方向。

推进消费场景在线化。加快传统消费业态数字化,推广传统零售、餐饮、菜场、社区服务的交易、支付、物流、营销等数字化应用,推进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无人售货机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培育新型数字化消费场景,发展定制化、无接触、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消费,鼓励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等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构建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构建互联网+“基地直采、社区团购、社群消费”等新模式,推动直播带货、社交电商、共享住宿等业态健康发展,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活动IP,构筑线上“新模式、新服务”+线下“新产品、新形态”消费体验融合场景。

推进文广旅场景数字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全方位、全体系、智能化升级,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建设完善“文化天府云”、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档案馆,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与国家云平台、城市政务服务平台、城市民生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施“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互联网+全民阅读”“互联网+中华文明”,打造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直播、云培训等服务品牌。建设数字化出版和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字版权确权、评估和交易流程等服务。实施“高清成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推进4K标准广播电视网络全域覆盖。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文旅e管家”对各地公共文旅服务效能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和大数据分析。推动数字服务场景包容化。加强市民数字教育,提升市民数字技能。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开发适应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数字服务产品,推动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困难。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散居孤儿和困境儿童信息摸底排查、登记建档和动态更新。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加快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电子导航等信息无障碍建设,强化助残服务智慧化供给。推动智能化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间智慧服务均衡发展。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实施民生电子档案接收和跨区查档服务。

专栏8 公共服务智慧化提升重点工程

“天府蓉易办”平台升级工程。打造智慧审批系统,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打造智能客服系统,建立线上线下咨询帮办系统,建立政务服务知识库,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咨询帮办服务,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天府蓉易享”平台建设工程。打造惠企政策“天府蓉易享”平台,建设统一政策服务入口、统一政策推送体系、统一政策申报平台、统一智能评审系统、统一资金快拨通道,实现惠企政策集中汇聚、精准查询、主动推送、高效兑现。

“天府市民云”平台建设工程。基于市民全生命周期,持续推进政务、公共、生活等服务集成,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市民生活服务总入口。

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升级工程。加强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功能建设和深度推广应用,优化再造政务办公流程,推动政府部门内部办事“零跑动”,构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一体的“大办公”体系,提升全市各级政务机关办文、办会、办事和协同联动数字化能力。依托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统筹政法、公安、社治、城管等领域应用需求,构建移动政务终端。

政府网站和12345诉求数据融合智能知识库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融合政务新媒体,整合政务公开、办事服务、政民互动等相关资源,对接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公开的诉求办理信息,构建政务知识图谱,建成融合式、高效率、智能化的网络理政知识大脑,支撑社会诉求全流程办理,提升政府网站“搜索即服务”功能。

12345知识大脑和语义分析工程。12345呼叫中心平台智能化扩容,将政府门户网站和12345热线进行深度融合,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智能搜索引擎,有效减少通过12345热线电话咨询类诉求。构造知识图谱,打造融合式、高效率、智能化的12345知识大脑,支撑12345诉求办理全流程数字化。完善多维度民生诉求画像,提高12345服务水平和辅助决策功能。

领导决策驾驶舱完善工程。围绕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办理全流程构建分析模型,关联相关公共数据,增强语义分析功能,实现数据实时汇聚和智能分析;基于时间、空间、事件、类型等诉求维度属性,建设实时、多终端显示的智慧化辅助决策驾驶舱,提高舆情预测防范和处置水平。

智慧教育应用工程。推进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接入教育系统各类平台及应用,汇聚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教育相关数据,重点发展智慧考试指挥控制、校园安全预警感知与应急处置、校外培训机构综合监管、区域教育水平发展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管理等应用场景,融合形成教育领域“治理应用一张图”。

全域医联工程。升级改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发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疾病防控、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妇幼保健、基层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聚焦科研创新、药物研发、基层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服务场景提供数字化创新应用。建设智慧医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智慧人社应用工程。建设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融合应用管理服务平台,拓展社会保障卡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金融服务、信用服务等领域应用。深化人社智慧治理中心综合主题和大数据主题建设,构建主动精准、便捷安全的智惠群众服务体系。

智慧医保应用工程。建设医保基础资源平台,实施医保历史数据全量迁移、医保历史应用系统迁移,开展医保数据治理,为医保领域应用创新提供支撑。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加强以医保电子凭证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和场景推广,保证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和使用。

智慧民政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民政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民政业务数据平台,整合建设创新救助、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挖掘数据潜力,打通业务壁垒,辅助科学决策,赋能基层、服务市民。引导慈善会等公益慈善类组织,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捐赠方式汇集慈善资源。探索建设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专业社工数字化信息平台,依托信息平台发布慈善资源、公开慈善需求、实施动态监管。建立慈善大数据库。

智慧体育建设工程。整合全市数字化体育资源,打造综合性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提升智慧化运动健身公共服务能力。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以交通、安保、医疗、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环保、气象、文旅等领域协同联动为重点,提升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所需的城市信息化支撑能力。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建设。

消费载体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强商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运用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数字商圈、数字街区、数字社区等,发展虚拟现实体验购物等新模式。加强云端消费体验,推出“成都历史文化地标”云游览、云走秀、云会展等活动,丰富“宅家看特展”“宅家购文创”“宅家逛会展”等“宅经济”体验。

智慧文广旅休闲场景建设工程。扩展文广旅数据中心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功能,强化文旅数据资源采集、汇聚与叠加应用。建设公共数字文化“网址大全”,打造一站式“蓉城指尖文化”微信公共服务矩阵。建设市级博物馆讲解共享开放平台、博物馆全网预约参观平台和博物馆资源服务合作共享应用平台,推动文物数字化,实现观众足不出户能够享受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讲解服务。推动广播电视终端通、移动通、人人通,推进一部手机游成都。

数字无障碍建设工程。加强老人、残障人士等信息弱势群体使用数字工具的重点帮扶,为特殊人群提供图片识别、非视觉验证码、语言操控等线上无障碍设施。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区域普及信息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服务大数据建设,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平台、社会保障卡等加载残疾人服务功能,全面推行残疾人证电子证照应用,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开放融合平台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政府网站系统框架,支持融合新技术、加载新应用、扩展新功能;支持信息发布、媒体融合、服务运营、社群管理、政策调研、便民查询等功能,推动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各项功能应用向融媒体中心、政务新媒体等多渠道延伸。完善政府网站数据治理体系,严格统一标准规范,实现和省级、国家级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数据交换。

3. 推进公共安全智慧化

(1) 推进公共卫生安全智慧化

提高重大疫情智慧化防控能力。强化重大疫情防控全流程、全环节、全主体闭环管理,打造集数据监测、研判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疫情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卫健、公安、疾控等市级部门现有指挥系统,贯通国家、省、市、街道、社区五级指挥系统,打造全市疫情防控总指挥中心。进一步完善任务调度、基层反映、薄弱环节等板块内容,进一步优化风险人员“一码管到底”、涉疫信息上报、问题提示督办、数据采集分析、重点群体和重点场所管理、扫码情况分析、市民和舆论诉求快速响应、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等功能,为实现快速精准应急指挥提供支撑。提升突发性重大疫情智慧应用快速开发能力,实现全市疫情防控超前敏捷应对。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智慧化监管能力。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汇聚多源食品安全数据,优化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模型,建立重大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推送、风险阻断、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能力及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深化“互联网+”食品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小学校食堂米、面、油等重点食品品种溯源体系,深化全省统一冷链食品溯源体系应用,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提高公共卫生应急智慧化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构建智能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平战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和配置完善的远程诊疗体系。加强智慧急救信息化管理,提升急救指挥调度、应急救援、急救培训、急救质量控制、急救资源管理、急救大数据分析等能力,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推进社会治安管控智慧化

深入推动智慧公安建设,构建动态实时感知、隐患有效甄别、指挥调度扁平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全市天网补点和智能化升级,完善“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平台,形成全面覆盖的视频监控网。加强各行业、各部门、各警种数据互联共享,推动重大活动保障、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群体性事件处理、违法犯罪侦查打击等一体化联动处置。加强智慧安防小区、行业场所等治安应用场景建设,增强应急安全感知能力,夯实基层平安建设。深化智慧防控数据流与业务流、管理流融合,提升社会治安事件洞察、联动防控能力。

(3) 推进应急安全管理智慧化

推动城市生命线、消防、交通、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生产、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智慧化,聚焦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联动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弹性适应、具备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应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城市燃气、供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智能化改造,完善应急安全感知设施,汇集融合消防物联网监测、重型货车运输、电梯运行状态、密集场所人流、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森林火灾等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企业数据,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隐患预报预警能力。构建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安全处置救援体系,融合智能应急联动处置、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应用、应急物资储备、慈善救助服务等功能,加强极端条件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增强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快速响应和联勤联动能力,提升全市应急安全事件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和应急指挥调度水平。

专栏 9 公共安全智慧化提升重点工程

疫情防控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市、区(市)县两级疫情防控信息平台,市级平台融合省、市、区(市)县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搭建综合监测分析应用,反映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全貌、防控重点和发展态势。区(市县)级平台重点汇聚医疗诊治、核酸检测、隔离管理、流调分析、物资保障数据,综合运用市级平台数据,支撑一线工作人员开展疫情排查处置。智慧公安建设工程。开展公安大数据信息中心基础设施扩容、数据汇

聚治理及数据模型开发、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加工、公安大数据安全防护,强化移动警务终端配备,升级建设智慧政工系统、智慧督查系统、监管分布式指挥交互及融合系统、食药环警务大数据一体化实战平台、智慧安防社区管理平台等,提升公安管理服务智慧化、协同化水平。

重点场所安防建设工程。建设地铁公交智慧防控系统,集成多维感知、分析研判、客流预警、安保力量定位、公共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背景审查等功能,提升公共交通行业安全管理智慧化水平。建设重大活动安保作战系统,围绕重大活动安全保障需求,一图展示安保关键信息和活动基础信息,强化基础实战、安保研判分析、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控、活动管理、境外人员管理、可视化指挥等功能。

智慧安全应急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搭建全域城市安全运行监测感知网、绘制城市安全运行全景图,针对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电梯、施工管线保护等重点高风险行业领域,打造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应用场景。围绕地震灾害、防汛指挥、安全生产事故和航空应急救援等构建特色应急指挥应用场景,提升应急指挥救援能力。整合危险化学品领域现有数据,构建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场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等环节安全进行智能化监管。

智慧消防建设工程。构建最广泛的消防安全感知网,整合前端感知和数字化预案等信息数据,做实城乡消防安全数据底座。构建消防综合治理专业应用场景,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现代化消防综合治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城市消防火灾防控、风险预测、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作战、指挥调度、后勤保障智慧化,全面提升信息数据传递效率,改善消防综合治理效果,强化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着力降低火灾风险损失。

智慧气象建设工程。建设全时全域全要素立体气象监测智能感知体系,提升气象精密监测感知能力。建设“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智能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建设智慧气象服务等系统,推动气象在自然灾害、生态治理、应急处置、公共安全等领域智慧场景应用,提升精细化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程。实施智能化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推进城镇供水、排水、燃气、交通设施等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四)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营造双向赋能新优势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智慧蓉城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双向赋能,构建形成互促互进、良性循环态势。

1.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1) 推动公共数据运营服务

建立完善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制,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加强政企数据流通通道建设,推动公共数据运营管理全程透明化、可记录、可审计、可追溯,促进数据流通增值。鼓励企业共享数据支撑城市治理,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公共数据,围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探索构建一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典型应用场景。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各行各业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生态圈发展,实现数据资源之城向数据价值之城转变。

(2) 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创新数据要素流通制度机制,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安全合规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价值活力显现。探索建立数据定价和数据资产交易规则,构建多层级数据要素登记确权体系。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打造大数据交易平台,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和数据交易市场试点。加快培育大数据市场主体,引导电信、金融、交通、信用、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平台和龙头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数据审计、数据保险等新型业务。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据化生态系统。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探索开展数据跨境传输试点示范。

(3) 推动多维数据融合应用

运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构建产品化、模型化、“可用不可见”服务能力,探索公共数据、科学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鼓励企业、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利用开放数据,开展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开发个性化服务、精准化治理等典型应用。支持科技数据中心向科技型企业、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提供数据使用服务。推动数据要素产学研创新,开展数据要素理论、技术和应用创新研究,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依托成都超算中心打造算力服务平台,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支撑开展科学计算、工程计算、智能计算领域具有海量数据的大型复杂课题。

专栏10 数据要素市场化重点工程

公共数据“资产化管理”探索工程。将智慧蓉城数据作为城市重要资产纳入政府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开展数据确权、定价、质量评定和隐私保护研究。全面盘点全市公共数据资源,形成数据地图,建立数据资源标识标准规范,全面掌握数据资产现状。健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监控和应用管理规范,实现原始数据资源向优质数据资产的转变。建立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促进数据在“内增值、外增效”两方面价值变现。推进数据要素协同创新应用基地和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安全高效的政企数据融通应用,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建设工程。建立全面覆盖大数据交易和大数据应用相融合的综合服务链体系,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提供数据产品销售、数据增值服务、数据金融服务、培训咨询服务和产品创新服务,推动数据要素在市域、省域、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

2. 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1) 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平台、智慧化应用场景等智慧蓉城建设项目需求,面向国内外企业定期发布更新城市机会清单。聚焦“芯屏端软智网存”等核心产业和超高清视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本地创新型中小企业,带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发展,促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2)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推动工业数字化,加快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发展智能制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速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和“成都智造”品牌。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在线经济、流量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贸易、物流、研发设计、会展、零售、城轨、机场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机应用试点示范,促进农情监测、智慧动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农村经营管理等数字化场景应用。

专栏11 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智慧蓉城建设机会清单发布更新工程。建立“场景统筹、场景谋划、征集打磨、场景发布、揭榜路演、对接落地”全流程工作体系,面向智慧蓉城建设发展需求,制定场景工作行动计划,定期谋划并发布年度场景机会清单,按场景领域、企业领域等组织场景创意和方案揭榜大赛,同步推动企业招商对接,搭建线上场景对接平台,加快推进场景建设项目落地,引导国内外创新型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落地蓉城。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

大数据产业发展工程。构建“芯屏端软智网存”生态圈,培育全国大数据产业重要增长极。建设大数据流通交易、技术服务、科研“双创”等公共平台,加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满足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

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工程。依托在蓉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基础和创新应用研究,建设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推动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政府治理、金融科技、产品溯源、医疗健康、物流仓储、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构建完备的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部署一批农业“四情”监测感知系统,集成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据信息,逐步建成全面覆盖、上下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对农业经济运行、农业资源分布、农情监测、养殖屠宰、农产品质量等进行数字化监管。整合现有市、区(县)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平台,提升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确保障能力。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力度,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农产品流通大数据采集。深化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开展数字化防伪及溯源应用。

工业互联网发展工程。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级和赋能作用,以地方特色化服务为着力点,强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推动电子、汽车、食品、机械等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诊断和应用问诊,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促进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先导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完善生态服务体系。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文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文创产业“双创”服务平台和数字文化装备与技术交易孵化平台,打造市场分析平台、数字化媒体传播平台、文化产业数据资产库等支撑性平台。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建设成都游戏动漫基地、区域数字出版基地,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建设分发平台,支持新型主流媒体和龙头企业建立互联网传播平台。开展大数据和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打造全国重要的数字文创中心。

智慧产业功能区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智慧产业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加快推进专业楼宇培育建设。打造产业功能区管理平台,建设智慧产业功能区管理体系。在全市各产业功能区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数字功能区、京东智慧未来社区、中德(蒲江)产业新城数字化园区、彭州石化5G智慧化工园区、成都集装箱5G智能场站与智慧陆港、天府牧山数字新城等智慧园区建设,以先进技术支撑园区规监管服一体化应用。

智慧会展建设工程。加速建设数字西博城、数字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农博园,培育打造元宇宙大会,大力推动会展产业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形态”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以场馆为核心的会展新经济业态,推动会展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体育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蓉城足球俱乐部等传统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体育龙头企业,支持智慧体育项目建设,以成都马拉松等赛事为突破,推行以参赛流程线上管理、参赛数据及时反馈、竞赛体验云上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办赛模式。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打造“运动成都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体育消费数字化水平。

智能建造应用平台建设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和物联网智能技术及相应设备。大力推进智慧工地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3.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智慧蓉城建设

(1) 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及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前瞻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技术,聚力攻克光刻机、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超前研发太赫兹通信等前沿技术,加快智慧蓉城建设相关产品研发突破。推动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支撑智慧蓉城建设。支持智库机构、龙头企业等组建智慧蓉城发展联盟,促进前沿技术、创新产品与智慧蓉城建设需求有效对接。整合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超算中心等科研资源,加强基础性、尖端性数字技术研究,赋能智慧蓉城建设。

(2) 完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协作模式,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蓉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建设综合服务,支撑各类数字经济创新主体开发智慧应用。完善“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以场景应用创新带动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成都超算中心,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培育,打造数据、算力、算法、应用资源协同的数字产业生态。

专栏12 数字经济创新生态重点工程

智慧蓉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智慧蓉城建设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建立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体系。

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聚焦创新要素资源,面向双创团队、科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创业载体四类主体,串联科技创新生态链,搭建产业路线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数字产业融合创新场景建设工程。建设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应用场景。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应用实验室。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场景。

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培育工程。面向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培育若干专业型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一站式解决方案。依托企业、产业联盟等建立开放型、专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供需撮合、转型咨询、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开发等市场化服务。探索建设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供给资源池,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五、保障措施

(一)建强全域安全支撑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围绕智慧蓉城建设运行各领域,以数据安全为核心,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全域安全保障支撑能力。

1. 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1) 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组织体系

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压实网络安全责任,形成多方共建的网络安全防线。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组织建设,明确安全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工作职能和角色,落实安全资源保障、协调决策、衔接落地、监督审核工作。健全跨部门跨层级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流程,增强安全协同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涉网关键岗位人员管理,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从业人员安全能力培训,提升各参与方人员网络安全技能。

(2) 完善网络和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聚焦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重点结合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编制网络安全工作指南或责任制实施细则。坚持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深化网络安全漏洞管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网络安全监测通报等机制。建立容灾备份、日常巡检等数据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数据安全审计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安全评估、安全防御、漏洞管理等标准建设,建立完善大数据平台和算法安全规则,推动出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安全规范。强化网络安全标准在智慧蓉城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企业的应用。

2.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1)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智慧蓉城网络安全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适应智慧蓉城运行发展的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架构,提高网络和数据安全突发事件协同处置能力,增强网络安全平台支撑能力,强化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车联网等安全保障。实施基础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政务云安全资源池和灾备服务能力,建设异地灾备数据基地。推动建设国家网上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基建密码应用区域示范,建设密码基础设施。

(2) 健全网络安全运营监管体系

推动建设网络安全响应中心,汇聚行业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和重大活动保障人才、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打造高水平网络安全运营指挥枢纽。深化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和考核监督,加强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网络安全运营监管联动制度,形成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有效联动机制。

(3) 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网络安全隐患发现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响应机制,建设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平台,拓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范围,打造全域全网一体协同的监测预警、态势感知、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的技术保障和指挥体系。完善重大活动网络安全保障和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工作预案,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常态化网络安全检查、应急演练和网络攻防实战演练,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做好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安全管理和断网断电情况下的应急保障。

专栏 13 网络安全建设工程

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防护工程。在原有安全防护的基础上扩展安全防御措施,构建零信任安全运维环境,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加固和接口数据监测审计,建设安全威胁情报中心,提升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防护实战支撑能力。

智慧蓉城密码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工程。构建智慧蓉城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密码服务平台、密码运营平台、密码监管平台和配套的密钥管理系统、政务CA、云密码机等支撑设施,为智慧蓉城相关系统提供密钥管理、密码计算、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等密码服务,实现密码合规应用。

智慧保密工程。探索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保密密码领域的应用,开展涉密专用云应用,建设智慧保密大数据平台汇聚融合全市保密密码基础数据及智慧蓉城相关数据资源,构建智慧保密数据底座,实现保密密码业务管理、宣传教育和智慧治理、智能决策等场景应用,推动全市保密密码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转型。

3. 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1) 完善数据安全防范管理

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存储、使用、销毁全过程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保障措施,实现智慧蓉城全域数据安全风险“可查、可控、可防、可管”。全面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根据不同数据级别,在采集汇聚、存储传输、共享开放、交易使用时采取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防护措施,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有效、合理开发利

用。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认证和应急处置,提高重要数字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等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水平。

(2) 加大隐私数据保护力度

加大对重要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落实数据安全审查相关制度。推动安全可信的隐私平台建设,探索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同态加密等技术,确保原始数据不被任何对方或第三方获取,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研究利用多种数据脱敏算法,避免个人标识、属性、成员关系等各类隐私数据泄漏,切实解决数据共享开放中的隐私保护问题。

专栏 14 数据安全建设工程

数据安全防护保障工程。建立数据资产库、数据智能分类分级能力和标准,常态化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建设数据安全风险识别、合规监测、流动共享、事件发现、处置通报、审计溯源于一体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智慧蓉城的数据安全在线监测预警、事件处置平台。建设隐私计算平台,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增强智慧蓉城相关敏感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

数据安全协同治理工程。建设数据安全协同治理平台,构建数据协同业务协同的数据驾驶舱,实现数据安全、可信、合规的高效应用,建立决策精准的多部门协同数据治理体系。

4.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1)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应用

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开展高级威胁防护、态势感知、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构建先进完备的网络安全产品体系。鼓励探索下一代颠覆性、对抗性、智能化的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新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区块链安全、6G通信安全等新兴安全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可信技术、动态防御、区块链等技术在传输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计算环境的应用。推广数字水印,增强电子文件的可追溯性。加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研发创新投资力度,搭建智慧蓉城网络和数据安全实验室和安全靶场。健全网络安全产品评价体系,强化新技术应用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治理原则和标准。

(2) 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

统筹通信技术、先进计算、安全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建设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工业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创新网络安全服务模式,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审计、应急、运维等全方位的安全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从提供网络安全产品向产品和服务并重转变。强化网络安全企业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网络安全骨干企业。

(二)建立协同保障支撑体系

统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区域协同,强化组织管理,健全法制规范,创新运营运维,全面支撑智慧蓉城建设高效运行。

1. 推动区域协同

(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域合作

积极推动数字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共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举办智慧城市论坛。推动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合力构建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商务合作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共同构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推动成渝地区数据要素流通,探索建设成渝数据要素流通实验室。推动成渝智慧广电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电子证照跨地区互认互信、共享应用。

(2) 推动成都都市圈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德眉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聚焦政务服务、教育、交通、文旅、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应用场景标准统一。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成德眉资通办。加快成德眉资教育资源均衡化、智慧交通一体化、文旅资源共享化、生态治理标准化、产业发展协同化发展,促进成德眉资四地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打造数字产业生态体系。

(3) 开展智慧城市跨境国际化交流合作

聚焦智慧蓉城建设领域,推进与“一带一路”海外沿线城市沟通交通,探索在信息互联互通、人才交流培养、技术合作和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依托智慧西博城等数字化会展载体,积极举办西博会、海科会、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和展览会活动,加强与全球智慧城市大会等行业顶尖国际组织合作,提升智慧蓉城的全球影响力。

专栏 15 区域合作数字化重点工程

成德眉资数据资源共享专区建设工程。依托四川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都市圈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统筹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公共数据“一个库”,实现公共管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同城化,构建成都都市圈跨地域、跨系统、跨层级、跨业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跨境电商服务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中国(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提质增效。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联盟,合作共建跨境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2. 强化组织管理

(1) 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市智慧蓉城建设领导小组、专项推进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统筹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格局。加大对智慧蓉城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将智慧蓉城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管理。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参照市级做法,健全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打造符合实践的特色品牌,推动智慧蓉城建设工作落地落实。

(2) 建强人才队伍

落实“五个走在前列”要求,将智慧蓉城建设列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内容。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引进培育智慧蓉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既精通政府业务又擅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探索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成立智慧蓉城研究院,组建专职智库研究团队,集聚智慧城市、大数据、公共管理、数字治理等领域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为智慧蓉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3) 强化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持续强化舆论引导,提高智慧蓉城建设公众知晓度,扩大社会影响面。丰富公众参与平台渠道,让公众深度参与智慧蓉城建设。加强先进典型应用场景宣传推广,为智慧蓉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 健全法制规范

(1) 健全政策法规

加强智慧蓉城建设法治保障,研究推进以立法形式明确不同社会主体在感知源建设、数据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健全智慧蓉城相关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思路和路径。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区治理和社区生活。推动数据资源管理等地方性立法,为数据开发利用提供法治保障。探索公共数据授权机制创新,提高公共数据运营服务质效。

(2) 完善标准规范

遵循国家和省新型智慧城市标准规范,编制智慧蓉城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形成横向覆盖总体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管理标准、数据标准、安全标准,纵向覆盖新型基础设施、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标准规范体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优先推进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指南编制。充分发挥市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代表性、专业性和协同性,鼓励标准化科研项目在智慧蓉城建设中落地实施。探索开展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

(3) 开展治理实验

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成都),聚焦深入发掘人工智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深度运用运行的趋势和规律,系统梳理智能网络空间、公园城市、智能社区、智能政府和数字经济等应用场景的智能社会特征发展优势和情境风险,建立智能社会治理问题发现机制,深入研究符合智能社会治理需求的新理论、政策标准和治理机制,对原则性指导意见、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标准规范进行试点示范、效能评估、经验总结和体制机制改革。

专栏 16 法制规范建设重点工程

标准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标准体系,在智慧蓉城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同步构建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细化编制智慧蓉城建设总体标准、业务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管理规范、安全标准等文件。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成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智能政府、数字经济、智能社区、智能网络空间和公园城市领域分批打造智能治理相关实验场景,超前探索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治理带来的伦理、道德、安全、法律等难点和热点问题,总结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本质规律,提出智能社会治理的新理论、制定智能社会治理政策标准建立适应智能社会的治理机制。

智慧蓉城评价行动。以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为目标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构建科学前瞻、系统实用的智慧蓉城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引入社会各界参与智慧蓉城建设评价,以利企惠民效果和企业群众评价结果检验智慧蓉城建设成效。

4. 创新运营运维

(1)创新建设运营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运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蓉城领域的支持。充分发挥我市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智慧蓉城相关产业领域发展。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智慧蓉城建设。鼓励各地各部门联合、引进优势企业,探索智慧蓉城建设运营长效机制。

(2)加强管理运维

加强智慧蓉城项目策划包装,促进智慧蓉城重要任务工程化项目化落地实施。建立智慧蓉城项目管理制度,优化项目审批机制,推动项目快速实施。加强智慧蓉城项目实施管理,推动项目全流程高效建设。加强智慧蓉城项目运维管理,确保项目常态长效运行。加强智慧蓉城项目绩效评价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附件1 名词解释

5G: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对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演进,以及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解决方案的总称,5G以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峰值10Gbps以上的传输速率。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一个概念性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技术,6G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能达到5G的50倍,时延缩短到5G的十分之一,在峰值速率、时延、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能力等方面远优于5G。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的特征。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计算模式,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同时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计算资源组合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资源以供用户使用。对于用户,云计算是“IT即服务”,即通过互联网从中央式数据中心向用户提供计算、存储和应用服务;对于程序开发者,云计算是互联网级别的软件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对于基础设施提供商和管理员,云计算是由IP网络连接起来的大规模、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区块链(Blockchain):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是一个由不同节点共同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开放式的账簿系统(ledger),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即区块,block),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都自动加盖时间戳,从而计算出一个数据加密数值(即哈希值,hash)。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实现“价值传递”,其技术实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需相互担保信任或第三方核发信用证书,采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在信息流通无信用的环境下建立信用。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窄带物联网(NB-IoT):物联网领域的一个新兴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车联网:概念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是以行驶中的车辆为信息感知对象,借助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车与X(即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提升车辆整体智能驾驶水平,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感受与交通服务,同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交通服务智能化水平。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一种结果,其本质是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级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起来,高效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从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帮助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4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地址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IPv6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和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城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包括建设和更新改造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智慧社区,协同发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和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基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测量坍缩和不可克隆三大原理提供了无法被窃听和计算破解的绝对安全性保证,主要分为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钥分发两种。

神经芯片:是一个带有多个处理器、读写/只读存储器(RAM和ROM)以及通信和I/O接口的单芯片系统。

DNA存储: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存储技术,它利用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存储介质,具有高效、存储量大、存储时间长、易获取且免维护的优点。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光刻机:又名掩模对准曝光机、曝光系统、光刻系统等,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采用类似照片冲印技术,把掩膜版上的精细图形通过光线的曝光印制到硅片上。

太赫兹通信技术:为6G通信技术之一,泛指频率在0.1~10太赫兹波段内的电磁波,集成微波通信与光通信优点,具有传输速率高、容量大、方向性强、安全性高及穿透性好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雷达、遥感、国土安全与反恐、高保密数据通讯与传输、大气与环境监测、实时生物信息提取以及医学诊断等领域。

 

附件2 指标测算说明

1.5G基站数(万个)。根据《成都市5G基站站址规划方案(2019-2023)》和《成都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预计到2025年建成5G基站9万个。

2. 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Gbps)。国家的互联网主干光纤的出口传输速率,即传输设备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是Gbps。通过市经信局积极协调省通信管理局,争取工信部和运营商集团公司支持,升级扩容成都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设定目标扩容到140Gbps。

3. 智能感知终端总数(万个)。围绕道路卡口、农情监测、地铁公交、城市生命线、生态环保、气象灾害、电梯等领域部署的感知终端数量。

4. 公共数据开放规模(亿条)。市级政务部门或区(市)县通过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开放的数据量。

5. 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指标数量(个)。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中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最小颗粒度指标数量。

6. 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场景数量(个)。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构建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领域中跨部门“一件事”高效处置的应用场景数量。

7. 生态环境业务数字化管理覆盖率(%)。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生态环境业务数量/生态环境业务数量×100%。

8. 城市绿地数字化管理覆盖率(%)。城市绿地纳入数字化管理面积/城市绿地总面积×100%。

9. 数字化出行和运输服务公众满意度(%)。依托市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公众使用“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满意数量)(/公众使用“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总数)×100%。

10. 示范智慧社区建设数量(个)。依托“天府市民云”建设的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数量。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每年支持一批社区开展智慧科技型社区建设试点,预计到2025年,成都市示范智慧社区建设数量将达到100个。

11. 市场主体、自然人信用监管覆盖率(%)。市场主体、自然人纳入信用监管的数量/市场主体、自然人总量×100%。

12. “天府蓉易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依托“天府蓉易办”平台完成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办件数量/成都市总体政务服务事项办件数量×100%。

13. “天府蓉易享”平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率(%)。依托“天府蓉易享”平台实现企业无需申请即可享受政策的比例。

14. “天府市民云”集成服务事项数(项)。“天府市民云”平台集成市级部门(单位)、区(市)县政务、公共等服务事项数量。截至2020年底“天府市民云”集成市区两级服务事项641项,预测每年新增服务数量增加80项,2025年“天府市民云”市级服务项达到1000项。

15. 中小学数字校园覆盖率(%)。已建成的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数量/全市中小学校园总数×100%。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16.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与《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要求保持一致,即到2025年,力争60%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

17. “文化天府”云平台注册用户数(万人)。市民在“文化天府”云平台实名注册数量。截至2020年底平台注册用户数量超过62万人,预测每年增长20万人,预计到2025年,“文化天府”云平台注册用户数将达到150万人。

18.4A级以上景区电子讲解和智慧导游覆盖率(%)。(4A级以上景区提供电子讲解和智慧导游服务数量)/4A级以上景区总数×100%。

19. 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市人社局签发的电子社保卡数量/成都市常驻人口数量×100%。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省基于70岁以上老年人、16岁以下学生儿童等群体尚不完全具备使用智能手机的条件,明确了电子社保卡的相关预期性目标为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到2025年为“67%”。

20. 智慧养老院或养老社区建设数量(个)。《四川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到2022年,全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8-1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按照每个区(市)县打造1个测算,预计到2025年建设23个智慧养老院或养老社区。

21. 社会诉求“一键回应”问题解决率(%)。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受理平台解决群众诉求的数量/受理群众诉求的数量×100%。目前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来电来信诉求解决率已超过80%,力争2025年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来电来信诉求解决率达到85%。

22. 疫情人员追踪管理率(%)。依托智慧蓉城疫情防控平台,市域范围内疫情人员追踪管理的数量/市域范围内疫情人员数量×100%。

23.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覆盖率(%)。全市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数量/全市小区总数×100%,预计2025年全市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实现全覆盖。

24. 重大危险源企业接入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比率(%)。全市重大危险源企业接入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的数量/全市重大危险源企业数量×100%。

2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指标体系,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为6500亿元,按照成都市占比情况,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为4100亿元,占GDP比重为14%左右。

26. 数字农业试点示范数量(个)。落实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全面推进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集成示范”等精神,持续开展数字农业试点示范,2021至2025年,平均每年支持建设5个数字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共计25个。如: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等。

27. 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上云企业(万家)。按照《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并上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工业企业数量。

28. 电子商务交易额(万亿元)。与《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电子商务交易额目标保持一致,预计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万亿。

 

【本站福利】规划文本直接下载>>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