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首份RWA产业白皮书《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篇2025》,由联合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数字经济研究中心、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化委员会牵头发起。
报告指出,“万物皆可RWA”是伪命题,成功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资产需满足价值稳定性、法律确权清晰性及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门槛。
图:《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仪式现场
报告强调,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进行RWA代币化。
RWA是Real-World Assets的缩写,即实物资产通证化,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实体资产(如债券、充电桩,艺术品、黄金)转换为数字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投资门槛。
当前,RWA产业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向实际应用转型的关键节点。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RWA总锁仓量(TVL)达到了125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了124%。RWA代币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与区块链等行业竞相布局的重点方向,形成了传统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加密项目多方协同发力的格局。
各类主体正通过跨行业合作、合规试点与底层技术创新加速推动RWA由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例如,花旗、渣打等银行正在探索RWA在支付结算、资产管理与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场景;蚂蚁数科推出了专为RWA机构级交易设计的区块链平台Jovay,显著提升了吞吐量并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
报告指出,RWA与稳定币的深度结合标志着“链上金融”的范式升级,解决了加密生态中“交易空转”和“代币无根”的问题,促进了从单纯的“加密货币投机”向“链上价值互联网”的转变。
RWA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资产缺乏流动性、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场需求变革等。
报告提到,RWA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显著的风险,如各国监管差异显著、链下数据透明度不足、部分资产流动性差等问题。此外,技术安全漏洞与合约复杂性也是潜在隐患。因此,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的重要性。
以下为报告第1期:背景和现状
背景和现状
01 规模迅速增长
当前,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产业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转型的关键节点。据Defillama数据:截至2025年6月,RWA总锁仓量(TVL)达125亿美元:较 2024年增长124%。根据币安研究2025年6月的月度市场洞察报告,随着监管清晰度的提高,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的得到广泛采用,仅2025年上半年,该市场规模便从86亿美元飙升至超过 230亿美元,涨幅超260%,表现惊人。目前,代币化私人信贷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份额约58%,其次是代币化美国国债,占比约34%。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智能合约标准化、预言机数据验证以及跨链互操作性等关键技术突破,为RWA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同时,监管层面逐步形成的穿透式监管原则和沙盒试验机制,为行业创新提供了相对明确的合规路径。
从资产类型维度来看,RWA正从早期的债券和房地产向供应链应收款、碳信用、私募股权及基础设施权益等领域快速拓展。过去两年中,可上链资产类别已增长五倍以上:私人信贷代币化份额从 35%跃升至58%,碳信用与基础设施权益亦占据15%以上市场份额,新能源资产RWA异军突起,展现出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资场景的巨大潜力。
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各主要金融中心均在沙盒试点和法规制定中抢占先机。美国、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相继推出针对稳定币与RWA的合规框架,跨清算和多链流转协议(如 ChainlinkCCIP、LayerZero)则使 RWA 在以太坊Solana、Avalanche等主流网络间自由互通,消除了单链孤岛效应,为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交换与资金流动提供了技术与政策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RWA的新型金融产品如链上ETF分层债券、碳信用衍生品等纷纷涌现,累计发行规模已超15亿美元,并正逐步向更广泛的机构投资渠道推广。
同时,RWA 接入使DeFi借贷平台的合规抵押品占比从5%提升至25%,不仅扩大了借贷规模,也显著降低了系统性清算风险多维度的繁荣发展,已经为RWA从“边缘试点”向“主流资产”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产业积极探索
RWA 代币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与区块链等产业竞相布局的重点方向,呈现出“传统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加密项目”多方协同发力的格局。各类主体正通过跨行业合作、合规试点与底层技术创新,加速推动RWA由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
▪ 金融机构入场 ▪
传统机构方面,全球头部银行正主动探索RWA在支付结算、资产管理与跨境交易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花旗银行推出“Citi Token Services”,将其原有内部结算网络升级为面向机构客户的正式商用平台,支持处理单笔金额达数百万美元的高价值交易,显著提升资金清算效率与透明度;渣打银行则通过其香港子公司联合AnimocaBrands与香港电讯,筹备发行首批港元稳定币,构建覆盖支付、理财与保险服务的链上金融体系,有望重构本地数字金融服务版图。
▪ 科技企业布局 ▪
科技企业方面,传统与新兴科技平台不断深化对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构建与RWA适配能力。例如,蚂蚁数科利用蚂蚁链技术支持多家企业完成新能源RWA,并推出专为RWA机构级交易打造的区块链平台,可在显著提升吞量的同时将用户响应时间缩短到1秒内,确保转账、RWA合约调用等场景的实时性。Chainlink推出的跨链储备证明协议(Cross-Chain Proof-of-Reserve,PoR)有效应对“无限铸币攻击”风险,支持包括稳定币、RWA与包装资产在内的链上审计需求,其技术规范已成为行业参考的事实标准。
此外,京东币链科技(香港)(JINGDONG Coinlink)将推出稳定币,已进入监管沙盒测试第二阶段,将面向零售和机构提供移动端及PC端应用产品,测试场景主要包括跨境支付、投资交易、零售支付等。
▪ 原生项目创新 ▪
Web3.0产业的数字原生项目在RWA落地路径上持续发挥探索和引领作用。例如,MakerDA0通过将美国国债作为链上抵押物,为其DAI稳定币提供底层信用支撑,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美债持仓已达12亿美元,年化收益率5.2%,并按比例分配给DAI持有者,形成兼具安全性与收益性的去中心化货币模型。同时,OndoFinance推出的短期美债代币OUSG 已上线Ripple 开发的企业级公链XRPL,并通过稳定币RLUSD实现7×24小时无间断的申购与赎回机制,当前锁仓规模已达6.7亿美元,成为链上美国国债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代表之一。
03 产业积极探索政府高度关注
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专门针对RWA 代币化的监管框架,其在监管层面仍被归类为加密资产,适用各地区既有的加密资产监管政策。
截至2025年,各国监管机构通过差异化路径在促进创新与防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共性特征:
首先,在监管方法上普遍采用穿透式监管原则,即根据RWA 代币所对应的底层资产属性(如证券型、商品型或实用型)分别适用现有的证券法、商品交易法等金融监管法规。这种监管方式确保了不同性质的资产能够被纳入相应的监管体系。
其次,通过设立牌照准入制度构建市场壁垒,包括对运营机构设置最低资本金要求、强制配备合规管理机制等硬性标准,以此筛选具备合规能力的市场参与者。这种制度设计旨在提升行业整体合规水平
最后,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普遍建立了监管沙盒机制,如香港金管局的”Proiect Ensemble”和英国的数字证券沙盒,为RWA创新应用提供可控的测试环境,既保护了投资者权益,又为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
以上监管框架的演进体现了各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对金融创新的审慎且包容的态度,既保持了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警惕设计旨在提升行业整体合规水平制度空间。
▪ 美国加速推动RWA 技术与产业发展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继续沿用“豪威测试”判定代币属性,将大多数RWA归类为证券,要求其遵守《1933年证券法》的注册与披露义务。《数字资产分类监管框架》,将RWA区分为资产类Token和收益类Token,并分别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资产类Token适用《1933年证券法》,要求项目方披露底层资产审计报告,如商业地产、企业股权等资产的详细信息,以确保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投资风险;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对稳定币的发行和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将为稳定币市场带来规范化发展,进而为RWA提供更稳定的计价和结算环境;收益类Token则纳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衍生品监管范畴,需通过严格的压力测试,如对应收账款收益权等产品进行风险评估。这一分类监管细则的出台,为RWA在美国的合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未合规项目的调整,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促进RWA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 欧盟重点推进RWA合规政策实施 ▪
欧盟在《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框架下对RWA 资产实施分类监管,将RWA代币划分为资产参考代币(ARTS)、电子货币代币(EMTS)及混合型加密资产,要求发行方设立欧盟实体并提交合规白皮书资产。参考型代币(ARTS)发行人需满足储备资产透明化要求,电子货币型代币(EMTS)则需取得电子货币机构牌照。2025年,欧盟进一步明确代币化基金的监管细则,要求智能合约需嵌入合规条款,确保符合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UCITS)标准。卢森堡成为欧洲RWA基金的主要注册地,其监管机构CSSF 批准了首个代币化房地产基金。
▪ 新加坡审慎开展RWA 监管创新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25年3月发布的咨询文件中宣布,将于2026年1月1日全面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加密资产监管资本标准,成为全球首批落实该框架的辖区之一。新规适用于所有新加坡注册银行,要求其针对加密资产风险敞口(包括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项目、稳定币及无支持加密资产)持有相应监管资本。该政策核心在于构建风险敏感的资本计量体系,通过差异化监管分类引导金融机构审慎参与RWA创新。监管适用范围涵盖新加坡注册银行机构,将”加密资产”明确定义为依赖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数字价值表现形式,并特别删除”私有”限定词,将公共部门发行的代币化主权债券等纳入监管范畴。
▪ 香港多措并举加速RWA应用创新发展 ▪
香港对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的监管采用“双轨制”框架,由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分业监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保监管政策与金融创新的动态适配。
证券型代币(SecurityTokens)受SFC监管。2019年3月28日,SFC有关证券型代币发行的声明明确了在香港证券型代币很可能属于《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证券”因此须遵守“证券”的所有相关规定。监管要求包括:发行需符合招股章程及投资要约制度;中介机构须具备技术风险评估能力(如智能合约审计、分布式账本网络稳定性);取消专业投资者强制限制,但未获认可的公开发行仍仅限专业投资者参与;持牌交易平台须建立投资者补偿机制(如保险或风险准备金)。
非证券型代币(Non-SecurityTokens)由HKMA 规范要求授权机构在销售及分销过程中执行全面尽职审查(包括技术架构评估、第三方服务商资质审核)、分层披露技术及法律风险(如智能合约漏洞、跨境合规冲突),并建立适配代币化的风控体系(如私钥管理、应急赎回机制)。若涉及托管服务,机构需符合数字资产安全标准,确保资产确权与链上/链下记录一致性。
2024年8月,香港金管局主导的Ensemble沙盒首阶段试验涵盖传统金融资产和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并聚焦四大主题:固定收益和投资基金、流动性管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贸易和供应链金融。
2025年2月,SFC正式发布了新制定的“ASPIRe”路线图,详细阐述了未来香港对虚拟资产市场的监管规划其中产品创新的核心目标包括“为专业投资者推出更为复杂的产品,如新币发行、行生品交易、保证金融资工具等”。这亦是香港监管机构首次表明会考虑未来引入虚拟资产衍生品交易。
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落地将为RWA的数字化融资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2025年5月2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在香港立法会通过,并拟定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10。稳定币作为RWA的重要价值载体,在RWA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价值:首先,基于法币锚定机制的法律确定性,稳定币为RWA投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价值参照,为投资者构建了可靠的价值尺度。其次,在融资模式创新层面,稳定币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正在重塑传统融资模式。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资产代币化和稳定币计价,能够提升交易结算效率并增强流程透明度。
香港于2025年6月26日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重申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中的全球创新中心,并会为数字资产交易服务提供商和数字资产托管服务提供商设立发牌机制。在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方面,政府会将代币化政府债券发行常规化,也会推动更广泛的资产及金融工具代币化。
整体而言,香港监管机构采取“技术中立但风险敏感”的审慎态度,在认可代币化技术提升市场效率的同时,通过“传统金融法规+技术合规”的双轨体系强化投资者保护。监管政策兼顾灵活性与稳健性,例如允许持牌交易平台在满足特定条件时申请豁免强制保障要求,体现对创新与风险平衡的前瞻性管理。
以上就是本次稳定币解读第1期的内容,感谢阅读。
请关注“智慧城市行业分析”公众号关注后续连载与报告下载
来源: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W3SA秘书处
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
理事長單位 | HashKey Group |
歐科雲鏈控股有限公司 | |
副理事長單位 | 京東幣鏈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
三未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SignalPlus HK LTD | |
高盈證券有限公司 | |
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 | |
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杭州趣鏈科技有限公司 | |
CESS LAB(UK) LTD | |
理事單位 | 中國通信服務香港有限公司 |
SigmaLayer | |
Geno Group | |
Web3.0 Technology | |
特士達科技有限公司 | |
杭州高新區(濱江)區塊鏈與數據安全研究院 | |
RealtyX innovations | |
中宏數商(廣州)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金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 |
香港天草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AlloyX (Hong Kong) Limited | |
法律合作机构 | 香港君合律師事務所 |
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成立于2024年1月4日,主要工作是开展Web3.0相关领域标准化研究,汇聚产业资源,建立产业共识,促进技术创新,规范产业生态,支撑政府决策,扩大香港在Web3.0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协会愿景和使命:支撑政府、服务产业;建立共识、规范生态;资源汇聚、促进创新。
www.smartcity.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