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智慧园区宏观环境与发展趋势,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方法论概述(附下载)

2022年6月,华为与德勤合作,结合超过500家客户智慧园区的实践经验,发布了《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在原2020白皮书基础上针对未来智慧园区设计作了升级。2022智慧园区白皮书描绘了智慧园区“三阶四级”演进路径,阐述了以 ICT 能力重新定义园区网络、园区中枢和园区生态,提出了智慧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方法论

白皮书总结出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三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洞察与现状分析,通过内外部现状及趋势的深度分析,识别园区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痛点和需求,确定总体目标和愿景。

第二步,园区智慧化蓝图架构设计,并通过关键场景设计和用户旅程串联,细化解剖蓝图设计中涵盖的智慧化功能点。

第三步,实施路径规划,分析约束条件和落地建设的资源需求,将蓝图总架构逐项、逐层分解,形成重点项目清单及投资匡算,确保实施规划与总体目标、场景设计内容保持一致。

3a16afef7df77bdf1e28578fd532df34

主编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特别顾问: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编写指导:蔡增宜、曹勇、陈昊、陈晓冬、葛培健、郭安、林珏、刘金萍、刘宁、刘祥明、刘亚军、刘振华、刘正阳、马炯琳、麻延冬、马文彦、毛晓峰、邱文、沈育祥、苏宝华、孙德强、孙杨、仝心、王结红、王作鹏、肖敏、熊江、杨钦、翟勇、张亮、张寅、朱伟

主编人员:朱伟柱、冯春晓、刘耀耀 、苏峰、石飞、李凯原、齐 磊、周凯、刘燚、潘峰、徐强、张娟、苏金龙

08cc840e19ce7914b601406b8f026bfa

序一:吴志强院士序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城市的千行百业融合”发酵“,正在加速城市主体的智能升级,伴随城市的不断生长、演进、迭代,驱动城市从物质文明走向物质与数字世
界共生共荣的数字智慧文明。

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主要单元,是经济高效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是实现双碳战略的主战场,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落脚点,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缩影和示范载体。

当前,园区逐步走上转型迭代的道路,中国智慧园区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浪潮,探索更集约、更
绿色、更高效的增长方式。在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园区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升级和革新,向着一体化、生态化、定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空间不断演进。

两年前,华为以“赋予园区生命,创造无限可能”为主题,发布了《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2020》,定义了未来智慧园区的概念,判定了智慧园区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智慧园区从概念到大规模实践,园区的数字化转型逐渐进入深水区,智能技术将给园区规划、建设和运营带来新的模式。
在新的《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2》一书中,华为结合过往智慧园区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
探讨园区智慧化迭代之路,助力新发展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开启新的篇章,共“营”未来。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2022 年3 月

01300ef65f2565763ae442c8d3de4890

序二: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

人类正逐步迈入智能世界,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智能世界宛如在
空白的画布上创作,充满无限可能,各行各业的不懈努力为之点缀斑斓色彩,重构我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未来注入活力与希望,驱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园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构建智能世界的落脚点。华为立志: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园区,成为使能园区数字化的领导者。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依托华为三十年的ICT 能力积累,发挥端边管云的协同优势,重新定义园区,打造具有领先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华为持续围绕联接、计算和云业务战略,大幅增加对根技术的战略投入,重构基础理论、架构和软件三大技术底座,为园区数字化和智慧化提供持续的技术驱动力。

自己的降落伞自己跳!华为以自已的园区为试验田,通过园区智慧化建设,办公效率提升30%、行政效率优化30%、综合能耗降低10%、设备设施健康度提升25%。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三年多来,我们结合自身园区实践,不断深耕价值场景、沉淀经验,助力客户大幅降低联接成本、实现数据高效流转、提升园区运营效率。

长风破浪,勇往直前。面对园区万亿级市场,华为愿与广大伙伴一起,共同探索园区数字化建
设的未来之路。优势互补,携手同行,共建安全、智慧、绿色的未来园区。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园区都能从ICT 技术的进步中受益。

郭平
华为轮值董事长
2022 年3 月

引言

人类正在迎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生物工程等技术融入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加速了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了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为特征的智能世界蓬勃发展。

51305adab80252ad8bec514625ec2692

从全球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来看,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5G 及 AI 的争夺战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数字经济成为建立经济发展新结构、打造经济发展新机制的重要抓手,世界各国竞相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加速“数字蝶变”,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类面临着十分严重而紧迫的环境问题,“碳达峰 、 碳中和”已是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全球已有110 多个国家相继承诺“碳中和”目标 ;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中,园区作为技术应用的创新地、经济社会的新动能、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面临深刻而复杂的环境变化。在两年前的《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0》一书中,我们给出了未来智慧园区的定义:智慧园区是指应用数字化技术,以全面感知和泛在联接为基础的人机物事深度融合体,具备主动服务、智能进化等能力特征的有机生命体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过去几年,人们对智慧园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智慧园区建设逐渐进入深水区。新时代、新环境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园区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站在 “十四五”开局起势的关键节点上,智慧园区的转型如何更好地顺应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园区建设如何把握国家数据经济、双碳等战略导向,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育先机、在数字浪潮中掌航向?如何把握园区数字化转型机遇期、创造新价值?指导园区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落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

智慧园区因技术而发展,因时代而改变。在此背景下,华为结合内外部智慧园区建设实践经验,与客户、伙伴、行业专家一起编制《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共同探讨智慧园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索智慧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之路,助力智慧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宏观环境与发展趋势

1 智慧园区宏观环境

放眼全球,数字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智慧城市承载国家数字化战略,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着力点。以纽约、新加坡、伦敦为代表的全球一流城市的数字化竞争力较强,整体数字化水平遥遥领先。其中,纽约凭借最优质的数字创新资源、数据开放的先行城市、全球创新中心等标签,位列全球城市数字竞争力榜首。新加坡通过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是数字化赋能社会突出的城市。

914e54c9bc34a1446e86da4f76f6aeee

园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全球一流城市迈向智慧城市的“试验场”,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各国都在积极尝试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践行要素创新、绿色低碳、敏捷感知、以人为本、实用至上等核心发展理念,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0da78b7e285a29df97833a2d53790514

7ac49d194ce5e832ef6d91993eadc9f6

立足国内,把握国家战略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党中央、国务院 2021 年 10 月先后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我国实现达峰总体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深度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交通和城乡低碳建设、生态系统增汇为关键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行城市绿色低碳建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度节能,园区作为人员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主要落脚点。

8a986854edbe76d1cc2ed1bb07db6dee

7b2d913cb552302742afb2b4bec3052a

fe0897c4b94bb5081de50363c9b44c0d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各行业机构也颁布了一系列与智慧园区相关的政策及指导意见,为园区的智慧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合以上分析,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面对任务艰巨繁重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国家对智慧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智慧园区的建设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数字经济在 GDP 的贡献已超过三分之一,预计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对 GDP 贡献率会超过 50%。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各行各业融入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园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30% 以上 ,园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

a473745084b502a68d44cd94b49dd92f

数字经济对智慧园区建设的诉求,本质是蓬勃生长的经济要素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及森林巨树(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对肥沃数字土壤的需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 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整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2019 年 10 月,我国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数字红利”大规模释放时代。园区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载体,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居于重要地位,利用数据的力量开展产业 / 企业服务、赋能园区产业 / 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园区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作为联接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的重要纽带,将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使命。
无论是瑞典哈马碧湖城以玻璃房子 GlashusEtt 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建筑实践,美国纽约 Hudson Yards 通过迎合城市化发展方式,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和量化社区试验场,还是浙江省以人为本的“未来社区”模式探索,北京冬奥会中智能防疫机器人、智能穿戴、高科技运动服、智慧化的观赛体验等都是践行以人为本、科技服务于人的核心发展理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广大人民提供高效、舒适、绿色、安全、有温度的服务体验,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初衷”。

从绿色低碳角度来看,在国家“双碳”政策大环境下,园区是实践“双碳”战略的关键战场,也是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据统计,以工业园区碳排放为例,已达全国总排放量的 31%;北京、深圳等城市已碳达峰。截至 2020 年,全国已开展51 个工业园区、400 余个社区的低碳试点,零碳城市、开发区的建设正在加速,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转型的部署不断完善。

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治理能力,降低能耗及碳排放,部分高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到 2025 年,局部建设零碳园区被正式提上日程 4,绿色零碳已成为园区发展的硬约束。

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明确要求,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是推进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园区治理是落实“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的有机衔接,推动治理体系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支撑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指出“智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构建“智治”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传统园区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支撑国家“智治”的要求,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园区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和应对能力,有效应对内外部危机,确保园区基础物理安全、数据安全、产业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是智慧园区发展的基础。

2 智慧园区发展趋势

人类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三个重要阶段,对于每一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主要的生产要素不一样,对应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农业时代,主要的基础设施是交通和水利;工业时代,在农业时代基础上增加能源相关基础设施;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之上需要增加 ICT 基础设施,以数据、算力等核心生产要素引发产业变革,以 ICT 基础设施驱动新经济形态发展,智能感知、智能交互、智能服务等功能在智慧园区内融为一体,未来智慧建筑将变为智能终端,可感知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并提供相应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安全行为需求,实现价值导向模式创新、平台赋能产业生态共生共荣发展、数据支撑卓越运营、全要素聚合、全场景智慧的极致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新需求的驱动下,智慧园区也一直在发展和演进着,我们从智慧化程度的视角,把智慧园区的发展总结为“三阶四级”。智慧园区 1.0“初始级”的特征是智能化基础设施基本构建,实现基于垂直系统打通的单点智能,如基于人脸识别的闸机通行、基于摄像头的安防监控等,它们可以基于单系统提供相应的智慧化功能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园区还处在智慧园区 1.0 阶段。

9a951e789f77ad44a0e9a025f92b9dcd

园区 1.0 向园区 2.0 跃迁的本质是从传统垂直系统架构向基于数字平台的分层架构演进的过程,数字平台是园区“发展级”的先决条件;而“发展级”向“成熟级” 的发展过程是依托数字平台,不断积累数据、使用数据、完善服务的过程,当平台能力、数据积累和应用发展到高级阶段,AI 融入园区的方方面面后,智慧园区将再次迎来质变,发展到智慧园区 3.0 阶段,智慧园区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实现园区全要素聚合和全场景智慧,成为一个基于数据自动决策、自主学习、自我进化的有机生命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

智慧园区的发展与演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应用与深度融合,智慧零碳园区、全场景智慧园区、全生命周期生态共建等成为园区发展新趋势。

2.1 智慧零碳园区

智慧零碳园区是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上,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中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的理念,以数字化技术赋能节能、减排、碳监测、碳交易、碳核算等碳中和措施,推动园区“源、网、荷、储”云化统一管理和调度,促进园区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资源循环化利用、设施集聚化共享,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整合的新型智慧园区。

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智慧零碳园区将成为未来智慧园区发展的重要形态特征,基于智慧园区数字化转型基础上,贯彻碳中和理念、创新零碳场景、整合零碳应用已成为智慧零碳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智慧零碳园区的建设将催生数字技术与“零碳”的深度结合与应用,加速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与普及,推动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服务等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应用的发展,形成低碳绿色产业集群,引领产业供给侧变革;同时,智慧零碳园区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企业低碳化改造、低碳生活创新场景等,优化园区宜居环境、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供给低碳化、信息基础实施低碳化、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有效实践。

7617ec5895e2fa665960e128c7914c40

此外,随着智慧零碳园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建设,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绿色发展制度化已经成为智慧园区发展的重点,大家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园区碳中和发展路径,使能园区智慧化和低碳化发展,并呈现出如下特征:能源基础设施低碳 / 零碳化: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呈现排放量大、持续期长的特征,如燃煤发电和供热等能源基础设施产生的排放占我国排放总量的比重约45%,且火电机组在正常服役周期将持续消耗能源,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对碳排放的锁定效应明显,智慧零碳园区的新能源基础设施零碳转型亟待推进。

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充分运用光伏、微电网、氢能、储能等技术,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系统,并配套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整体上优化园区能源结构,实现源头减碳。交通方面,构建以新能源车为主的交通工具,配套合理布局的充换电与加氢等基础设施,充分应用 V2G、无线充电等技术;同时,构建多模式便捷的园区公共交通网络,探索打造园区内无人驾驶微循环接驳路线。环境方面,将“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理念充分融入固废、废水等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建设共建共享的园区内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废处理处置等公共基础设施。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建筑建设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充分结合“光储直柔”、建筑光伏一体化等技术对建筑本体进行优化改造,充分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对建筑内部环境进行节能改造,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等能耗。

◆ 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已达 2.53亿千瓦,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主力军。
◆ 微电网技术指使用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智能微电网系统可减少园区对电厂的统一供电采购,实现园区能源部分自给,园区用电成本可下降超 30%。如新加坡榜鹅数码园区打造东南亚首个具有智慧微电网和区域制冷系统的园区,提高能源效益、降低碳排放量,并节省入驻企业能耗成本。
◆ 氢能技术是推动实现能源领域碳中和的重要选择,在交通、工业、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阶段而言,我国氢能以传统化石能源制备得到的“灰氢”为主、化石能源配备 CCUS 技术制备得到的“蓝氢”为辅,可再生能源制氢得到的“绿氢”占比非常小。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绿氢”将成为氢能源发展的关键。
◆ 储能技术可实现多余能源的储存与有需求时的能源释放,储能技术能够抑制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的波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在极端天气下无法灵活供电的问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组成。根据储能技术原理及存储形式差异,可将储能系统分为电气式储能、机械式储能、化学式储能、热能式储能等类型,具体包括储电、蓄冷、蓄热、储氢。
◆ “光储直柔”建筑是太阳能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交互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光”和“储”分别指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储能,这将成为建筑配用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直”指建筑配用电网的形式发生改变,从传统的交流配电网改为采用低压直流配电网;“柔”则是指建筑用电设备应具备可中断、可调节的能力,使建筑用电需求从刚性转变为柔性。“光储直柔”建筑将成为零碳园区的重要支撑。

信息基础设施低碳 / 零碳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ICT 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依靠发达的网络、迅捷的网速,人们可以享受在线办公、在线学习、在线医疗等便利。这背后,要靠越来越多的海量计算、越来越大的数据存储及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来支撑。据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预测,2040年,ICT 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比例将从 2007 年的 1.6% 上升至 14%,其中2020 年数据中心占全行业碳排放比例最大(45%),其次是通信网络和终端设备。在全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用电大户将迎来新一轮的“绿色革命”,设施能效提升、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重点。对此,华为2021 年首次提出“零碳网络”,发布了数字能源零碳网络解决方案,包含了“极简站点、极简机房、极简数据中心、无处不在的绿电”四大解决方案,再融合智慧能源云。

◆ 极简站点指的是站点形态的极简化,从以前的室内发展到室外,再进一步缩减其占地空间。即让房子变柜子、柜子变杆子,全面“杆站化”,实现降低能耗、省电费、省租金。
◆ 极简机房是指以机柜替代机房,在保证扩容的情况下,免增机房、免改线缆、免增空调,从而节省能耗、空间并避免大量施工。
◆ 极简数据中心是指通过全预制化、模块化建设重构架构;通过高效节能方案重构供电,提升效率,并实现预测性维护;通过间接蒸发冷却等解决方案节省能耗,相比传统冷冻水方案可节能 17%;通过智能运维解决方案重构运维,使效率提升 35%。
◆ “无处不在的绿电”指的是将绿电引入站点、机房、数据中心等,打造绿色联接和绿色计算。
◆ “智慧能源云”,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管理,最终大幅降低用电成本,提升能源效率。

生产生活低碳 / 零碳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是生产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要从生产方式绿色化与生活方式绿色化两个方面着手。

◆ 生活方面,数据显示我国 2019 年度建筑运行阶段产生的排放占全国比重约为 22%,其中 60% 来源于居民生活,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对于居民生活领域减排尤为重要。生活领域的零碳转型需实现绿色生活理念的普及与贯彻,宣传与支持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购置节能照明、节水器具,开展光盘行动,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制品并推广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普及垃圾分类回收,优先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倡导以上各类绿色生活方式将为建设智慧零碳园区提供重要支撑。
◆ 生产方面,我国当前生产呈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排放量大占比高的特征,双碳目标将推动生产领域产业变革、技术革命。生产领域的零碳转型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除生产相关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外,还涉及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终端电气化清洁化等重点任务。以传统行业为例,生产企业需推动厂内锅炉、电机、风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电气化转型,针对高炉炼钢、熟料烧成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环节开展煤炭替代、氢能应用等技术创新,而对于能源与资源利用,需推动废钢、污泥等固废作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产余热余压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2.2 全场景智慧园区

新一代 ICT 技术与知识深度创新融合,将产生裂变效应;5G 高速率、低延时和大容量网络让联接无缝覆盖,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云计算的成熟与普及,让算力、AI 触手可及,业务上云与运营运维更敏捷;AI 使得海量的数据、算力和行业知识充分结合,创造出新的业务体验、新的场景应用和新的产业形态;“5G、云、 AI、计算”多技术融合与协同创新,使园区从单点智能到全场景智慧成为可能。

4da446eda21da5ace1a06a0dcdadf718全场景智慧是智慧园区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园区的全场景智慧,不是一时一地的局部创新与智能,而是随时随地的全流程联动;不是单兵突进的孤立应用,而是融合贯通的聚合服务,体现在数据融合、场景联动、敏捷创新等方方面面,让智慧可以呈现在园区的每个角落,实现对园区全域的精准分析、系统预测、协同指挥、科学治理和场景化服务;全场景智慧实现的核心支撑离不开智慧大脑、智慧应用、智慧平台、智能联接等层面的协同。

◆ 智慧联接:通过 5G、F5G、Wi-Fi 6、IP 等物理联接,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无缝覆盖,万物互联;
◆ 智慧平台:在智慧联接的基础上,构建支撑智慧园区“数字世界”的统一底座,赋能应用,使能数据、普惠 AI,支撑全场景智慧应用;
◆ 智慧大脑(IOC):园区的“神经中枢”,通过实时渲染园区 2D/3D 场景,叠加运行和运营数据,实现一图览全势、一图知全局、全域高效管控,全面直观掌握园区运行和经营状态;
◆ 智慧应用:各项新兴数字技术与行业的融合,重构体验、优化流程、使能创新,以新兴技术在智慧场馆、智慧产业园区应用为例:

新兴技术在智慧场馆的应用:技术应用赋能智慧场馆为用户带来极致的观赛体验,通过场馆 5G、WiFi 覆盖,提升了用户的观赛体验,为观众提供票务预订、馆内送餐等多种便捷的场馆服务;借助 VR/AR、8K超高清手段,帮助场馆创造独特、高质量、沉浸式的现场观赛环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场馆设备及安全的动态监管,实现赛事保障方面降本增效、安全管控。

70b722e4034f9a3c4a0b96c91432c888

新兴技术在智慧产业园区的应用:赋能智慧产业园区产业共生共融发展,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汇聚产业数据、行业数据、全国及区域产业优惠政策,通过数据融合方式实现产业上下游打通,高价值的生态资源 “即取即用”,实现产业共生共融;使能综合感知园区态势,为园区运营人员提供运行效率分析,同时赋能运营人员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辅助产业招商,基于大数据及 AI 等技术,构建产业及企业数据库,定向追踪主导产业下目标企业的发展动向,分析入驻企业偏好,辅助招商及优化招商策略。

6800e957a61e66dc57dea1f909bf6d78

通过充分集成、整合各类 ICT 技术,在巩固发展数字技术底座的基础上,形成创新合力,激发智慧园区各类应用场景产生融合、协同、聚变的化学反应,满足园区运营及经营中创新、快速、灵活的业务场景需求。

2.3 全生命周期生态共建园区

面对全球国内外宏观趋势、技术发展、行业变革等主要驱动因素下,未来的智慧园区将从更广阔的视野重塑发展格局,以创新商业模式构建回报机制实现生态合作共建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服务于项目全生命周期、多方协同发展共进的新局面。

众所周知,传统园区建设要经历项目规划、建设、运维 / 运营等多个阶段,并且已经形成了不同参与主体较成熟建设流程。智慧园区从建设理念和内容上有别于传统园区,智慧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很多环节的衔接与管理方式尚在摸索和完善过程中,包括运作机制、盈利机制、协同机制、价值评价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体系。

在众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对园区智慧建设经验和技术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下,覆盖全生命周期、多方联动的生态化共建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面对国内外宏观趋势、技术发展、行业变革等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智慧园区也面临着智慧化技术手段、产品、建造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快速迭代的过程。这也对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参与方提出了更高的协同要求,以保证智慧园区的高品质建设和运营。

智慧园区亟待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园区数据联通、新经济增长点、新商业逻辑重塑与创新,应重点关注:

◆ 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该贯穿到智慧园区投资 -规划 - 建设 - 运营全过程中,要求实现园区投资、规划、建设、运营主体、运营管理手段、生态合作资源、运营模式等要素的统筹协调,尽量减少各个要素本身及要素间的冲突矛盾,实现园区全生命周期内整体社会价值最大化。智慧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关注全过程中的价值产生与服务体验,通过数据等要素的流动构建园区管理与运营的闭环链条。在智慧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规划的前瞻性、各个环节的连接性、要素间的协同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高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持续运营的科学性。
◆ 多方生态共建:智慧园区的全生命周期内包括政府机构、投资建设方、技术提供商、产品服务商、运营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金融机构等众多参与方和利益相关方,初始规模投资巨大、全生命周期环节复杂。智慧园区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方诉求,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后期建设与运营;建设主体除了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之外,也要思考建成后可运营的模式;运营主体要充分将运营前置于规划、建设阶段,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设计不同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收益来源,为园区业构建持续性造血能力。各主体之间通过加强信任和沟通,提高协作效率和能力,资源的开放共享等都需要以相关主体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最终实现生态共建与共享。

3 “规划 – 建设 – 运营”一体化方法论

近年来,各行各业对智慧园区建设从认知、探索逐步发展到大规模实践,在新政策、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园区的数字化转型也逐渐进入深水区,从功能体验到情感服务、从单点智能到全场景智慧、从传统运营到数字化运营等,智慧园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智慧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

智慧化规划需统筹考虑众多内外部因素,对规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智慧园区规划需充分洞察行业发展、技术趋势与应用以及多用户多角色的智慧化诉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避免园区掉入“建成即落后”的陷阱。面向未来,数字化改变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园区业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 5G+ 智慧教育、5G+ 智慧医疗、5G+ 智慧场馆以及AI+ 通行、AI+ 安全等,在需求和技术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深刻理解园区各相关方,如政府 / 监管部门、园区 B 端和 C 端用户、园区经营 / 运营管理人员等的痛点与需求,并与新兴技术有效的结合进行智慧化场景设计;如何高标准、前瞻性规划园区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园区未来的发展打好数字化的基础,无疑都对规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智慧化建设内容多,项目协同和实施难度大,对建设主体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智慧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建设范围大、承建主体多、管理事项杂等特点,随着项目实施复杂度的成倍增加,对建设主体的能力也提出新的挑战。除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组织协调等传统项目管理能力外,智慧园区的建设对人员的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建设方案的理解、多层面技术的融合、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应用系统的服务联合以及管理联动等;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大型复杂集成项目,除了传统的设备集成外,还有围绕智慧化建设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场景集成、服务集成等,这些工作都会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周期、成本和质量,最终决定项目的成败。

数字化运营的理念转变、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对运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园区智慧化升级,园区的运营也由传统以人为主的运营模式逐渐向数字化运营转型,运营服务从被动获取到主动提供,从计划定制到按需提供,从管控为主到服务为主,从基于人的主观意识判断到基于数据的科学管理与决策,这些变化对运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运营理念上,首先需要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数据来改变传统的运营思路和模式,习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在运营管理体系上,园区的运营管理体系需要与智慧化建设内容和场景相结合,通过运营指标来实时反馈智慧化场景的实际效果与效益,通过数字化运营来提高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运营价值和用户满意度的相互促进和提高。

回顾华为在《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0》中的描述,智慧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进行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基于开放式架构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划园区的智慧化场景,构建园区运营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支持园区业务的发展。因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建设方法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从而使智慧园区建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愿景的现象,为了保证智慧园区实现系统规划、有序建设、分步实施和价值运营,以项目成功和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增大和资源浪费。故智慧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为一个整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基础、互为要素、螺旋上升的过程。

智慧园区“规划 – 建设 – 运营一体”方法论的三个要素互为支持、有机循环。

fedb6b259a328952c07b68d6ddc5c75c

智慧园区的规划:本报告所谈论的规划特指园区的“顶层设计”,是从不确定到确定性、从抽象到具象化的过程。智慧园区顶层设计要“以终为始”,以业务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全员一盘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规划为建设明确“做正确的事”,作为智慧园区建设的总蓝图,统一各业务部门的思想,联合平衡各方资源。在规划中需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商业价值和技术可落地性,以及运营需求、实施节奏及资源投入等要素;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多元集成的系统工程,在建设阶段要以规划为蓝本“正确的做事”,在实现上为未来建成后的可运营进行思考和设计。 运营方要参与建设过程,对建设方案提出运营需求,承载运营能力;

智慧园区的运营:是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通过数字化运营降本增效,推动业务创新。同时,需要在运营的过程中“以用促建”,在运营中识别痛点和机会,为园区的持续迭代和业务持续优化提供输入。

专题延展:

  •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 智慧园区建设>>
  • 智慧园区运营>>
  • 案例篇>>

来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载白皮书全文》》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