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第六届)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开幕论坛上,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社、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赛迪智库共同编制的《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地图暨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还评选出了“ 2021年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榜单依据自行设定的评判指标体系,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产品竞争力、细分市场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比。榜单共选取了10个细分领域,涉及大数据基础软件、数据治理与分析、数据安全、营销大数据、商业智能5个通用领域,以及政府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5个融合应用领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发布《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并针对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现阶段,数据已成为市场化配置的关键生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现。随着数据要素可参与分配的价值红利加快释放,数据交易市场将是实现数据定价和数据确权的新实践,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将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稳步提升,产业价值不断释放;大数据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产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新型数据中心、5G等大数据相关基础设施部署进程加快;大数据企业快速成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大数据要素潜能逐渐释放,政府、企业、消费者数字化意识明显增强;大数据与各产业广泛融合,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日渐成熟,支撑各产业优化升级;政府数据大量开放共享,有效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从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再到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勾画出未来五年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图景,并明确指出大数据是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另外,“数据”一词在规划纲要中出现了53次,国家进一步对大数据发展做出重要部署。这表明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数字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
立足“十三五”时期大数据发展成就,展望“十四五”时期大数据发展趋势,《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分析了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演进、政策体系、园区建设、人才培育等产业发展要素情况,研判了大数据在软硬件产品、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等领域热点布局,梳理了大数据产业生态的三个层次,并重点提出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七大新趋势。我们认为:AI技术融合应用成为突破数据治理瓶颈的新方法、数据交易市场将是实现数据定价和数据确权的新实践、“东数西算”工程对区域数据中心未来建设提出新要求、提高服务效能和推动治理流程再造成为政府大数据新应用焦点、“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共筑绿色低碳的新工业体系、智能健康管理、云端诊疗、数据安全治理引领健康医疗新机遇、提高工作效能和创新工作方式是智慧党建大数据平台的新价值。
进入数字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深层次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将驱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整体看,基础设施、数据服务、融合应用是大数据产业的三大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交融,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产业生态。
基础设施层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和底座,它涵盖了网络、存储和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各类与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展示相关的方法和工具。大数据技术的迭代和演进是这一层发展的主旋律。
数据服务层是大数据市场的未来增长点之一,它立足海量数据资源,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服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服务、数据安全和治理服务、数据交易服务等。
融合应用层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包含了与政务、工业、健康医疗、交通、互联网、公安和空间地理等行业应用紧密相关的整体解决方案。融融合应用最能体现大数据的价值和内涵,它是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结合的体现,能够助力实体经济企业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成本,也能够帮助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
2015年以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数据产业加速演进和迭代,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管理体制日益完善、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数据价值逐渐释放。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向各领域渗透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数据量将呈几何倍数增长,对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国家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多年对大数据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如“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第五种市场化配置的关键生产要素”,产业发展将再次升级。
大数据技术和应用逐步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支撑,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力量,也是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另外统计分析显示,2012-2020年党和国家关于大数据重要论述中,“数据”、“数字中国”、“人工智能”和“创新” 成为高频词汇;2020年以来,与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相关的词汇增多,“数据安全”、“数据治理”、“数据交易”等正逐渐成为指导中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和“大数据”仍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高频词之一。其中,“数据” 一词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出现了53次,高于“数据”一词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出现的频次。“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作为独立章节,在该章节集中部署大数据的发展;而“十四五” 规划纲要中,大数据发展和数据价值释放已融入到“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多个篇章,特别是在第五篇提到迎接数字时代,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并指出大数据在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看出,“大数据” 不仅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关键要素。
“十三五”期间国家和社会更多关注大数据技术创新和应用,大数据相关理论、技术、产品、应用、产业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和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数据价值释放不够、数据要素市场未建立、数据保护和安全存在短板等。结合大数据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未来大数据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将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完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建设公安大数据平台,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等十大领域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整体看,“十四五”期间国家强调数据治理和数据要素潜能释放。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动我国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数据资源的汇集整合与开放共享,形成了以数据流为牵引的社会分工协作新体系,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助力“数字中国”战略落地。
“数字中国”内涵日益丰富,除了包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之外,新增数字生态,这将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其中数字经济建设以经济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大数据与数字技术融合以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社会建设强调以大数据赋能公共服务,进行社会治理、提供便民服务,助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的发展能级;数字政府建设涵盖公共数据开放、政府数据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数字政务服务,着重提升政府的执政效率;数字生态建设强调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秩序、规范数据规则等,主要包括对数据安全、数据交易和跨境传输等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
2018年以来,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VR、5G、区块链、边缘智能等一批新技术的交汇融合,持续加速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伴随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热潮,各地与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相关的园区加速落地,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赛迪顾问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6388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未来三年增速保持15%以上,到2023年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
从具体行业应用来看,互联网、政府、金融和电信引领大数据融合产业发展,合计规模占比为77.6%。互联网、金融和电信三个行业由于信息化水平高,研发力量雄厚,在业务数字化转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大数据成为近年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政府数据整合与开放共享、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相关的应用需求持续火热。此外,工业大数据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新兴领域,数据量大、产业链延展性高,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大。
过去5年,大数据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相关政策内容已经从宏观的总体规划方案逐渐向微观细分领域深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等均推出了关于大数据的发展意见、实施方案、计划等,推动各行业应用大数据。另外,大数据技术攻关政策、安全保障政策、产业关联政策等日益完善,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近期,贵州省、湖南省以及成都市等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其中成都市2021年印发《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制定了九条措施,围绕深化数字化赋能行动,支持大数据企业发展壮大,涵养产业生态;2020年贵州省印发《贵州省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2019年湖南省印发《湖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打造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建设数据强省。
大数据各个细分领域政策密集出台,政策内容越来越微观化,预示着下游相关领域处于爆发的前夜,大数据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仍具核心地位,未来采用新型举国体制聚焦硬科技创新,将构建以国家大数据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目前全国与大数据相关的国家和省级实验室已有数百家,近年来这些实验室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汇集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探索大数据的前沿领域并在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引领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从分类来看,国家和省级大数据实验室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攻关、大数据关联技术攻关、大数据融合应用技术攻关、大数据底层技术攻关四大类。大数据应用方面,数据分析和数据认知分析技术受重视程度高;大数据关联技术方面,明显看到大数据不再作为纯粹独立的技术,其与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态势日趋增强,通过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体现其价值;大数据融合应用方面,健康医疗、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应用技术加快突破和创新,大数据融合应用重点从虚拟经济转变为实体经济,各细分实体产业应用场景的拓展和深入挖掘将成为这类国家实验室关注焦点;大数据底层技术方面,信息安全、模式识别、语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高性能计算等加快突破,大数据技术领域逐渐补齐短板,并进一步强化长板,增强大数据产业质量和安全。
另外,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北地区拥有最多的国家重点大数据实验室,其中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接近一半;华东地区紧随其后,上海、浙江等地拥有优质的创新资源。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地区为引领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数据显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2016—2020年高校新增数量最多的专业,共有614所高校新增了该专业,约占中国高校总数的五分之一。2017—2020年,大数据相关专业新增数量在新增专业数量排行榜中均位居前列,数据科学、智能化应用等专业受到高校普遍重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新增数量较多的专业,多体现了实用性与交叉性,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牧业、交通、生物医药、采矿、测控等交叉融合的专业,反映了大数据相关专业朝着精细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大数据产业是战略新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数据企业对大数据高端人才和复合人才需求旺盛。各企业除了追求大数据人才数量之外,为提高自身技术壁垒和竞争实力,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拥有数据架构、数据挖掘与分析、产品设计等专业技能的大数据人才备受企业关注,高层次大数据人才市场供不应求。
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大数据人才需求岗位TOP10的需求度为31.1%—68.9%,其中大数据架构师成为大数据相关企业需求最大的岗位,68.9%的企业需要这类人才;大数据工程师、数据产品经理、系统研发人员的需求企业数均超过一半,高层次大数据人才的需求比重较大且需求量不断提升。大数据人才需求岗位TOP10中的其他岗位分别为数据分析师、应用开发人员、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挖掘分析师、数据建模师。
大数据产业园是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2015年,国家将大数据产业提升至重点战略地位,经过5年的迅猛发展,各地方积极建设了一批大数据产业园,这些大数据产业园是重要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区域创新中心,能够为新经济、新动能的培养提供了优质土壤,支撑本地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园区分布区域来看,中国大数据产业园发展水平与所在地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华东、中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园数量多、种类丰富,特别是湖南、河南均拥有十余个大数据产业园。华北、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园数量相对较少,内蒙古、重庆和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园区。西北、东北地区在大数据园区建设方面发力不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其中西北地区的甘肃与宁夏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国家枢纽节点,这有望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在甘肃和宁夏集聚,带动该区域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从园区发展特点来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依托软件产业园转型而来的大数据产业园,以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园等为代表,这类园区成立时间早、产业政策完善、经济条件优越,在大数据产业基础、数据应用和研发创新等方面优势明显;第二类是依托数据中心发展大数据产业园,以草原云谷大数据产业基地、张家口大数据产业园、长沙望城大数据产业园等为代表,这些产业园瞄准数据存储和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数据的汇聚整合,在此基础上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并逐步拓展大数据应用端建设。第三类是借助数字经济园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园。
从园区种类来看,一些地区立足错位发展,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大数据产业园,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地理空间大数据产业园、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园等开始涌现,引领大数据产业园特色化创新发展。其中江苏、山东、安徽、福建等省份均建设了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
从软硬件产品、数据和数据基础设施、企业和行业应用维度具体分析大数据产业的热点领域。其中,深蓝色表示热度高,浅蓝色表示热度低。
从软硬件产品来看,硬件方面,热点集中在超融合一体机、智能终端、存储设备、服务器。基础软件方面,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数据清洗引领细分市场发展,数据安全和数据中台等产品的热度紧随其后。应用软件方面,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图像分析等软件产品同样备受关注。
从数据和数据基础设施来看,数据源方面,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以及大数据应用场景逐渐丰富,从传感终端获取的数据将愈发重要;另外,政府数据整合共享仍占据主导。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混合云计算服务紧随其后,能够带给政企私有云与公有云一致的体验和服务,越来越受到政企的关注。数据流通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据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价值,已成为市场化配置的关键生产要素并作为要素参与分配,数据交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需求旺盛。
从企业和行业应用来看,企业端高度重视大数据在降本增效、流程优化、低碳经营、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安全管控方面的应用。行业端应用以服务业为主,热点集中于软件和信息服务、政务、社会治理(安防、舆情、应急管理、信用、环境监测、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等)、健康医疗、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领域。
2021年大数据企业投资价值百强榜,依据自行设定的评判指标体系,从企业估值/市值、营收状况、创新投入、产品竞争力、细分市场潜力、领导层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比。经过专家打分,评选出2021年度大数据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100家企业。本榜单共选取了10个细分领域,涉及大数据基础软件、数据治理与分析、数据安全、营销大数据、商业智能5个通用领域,以及政府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5个融合应用领域。
研究显示,部分大数据企业源自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或传统产业(如大型工业),它们通常具有一定规模,并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有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近年来顺应数字经济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积极拓展大数据业务,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如神州医疗、树根互联、人大金仓、帆软等。实际运营中,这些企业多采用横向扩展的策略,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加速在大数据领域的布局。
此外,很多大数据企业属于成立不足10年的中小企业,它们专注于大数据某一细分领域,深耕产品和服务,实施纵深发展的“差异化”策略,通过内生数据累积和核心技术迭代,逐渐塑造了细分领域内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典型企业如美林数据、金电联行、数联铭品、智慧星光、永洪科技等。这些企业通常通过资本化手段做强,且多与大型平台企业(如华为、腾讯、浪潮、阿里等)签署战略合作,依托平台生态,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采集、交易、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各类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整体看,基础设施、数据服务、融合应用是大数据产业的三大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交融,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产业生态。
基础设施层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和底座,它涵盖了网络、存储和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各类与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展示相关的方法和工具。大数据技术的迭代和演进是这一层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全社会数据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与存储和计算相关的、具备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芯片和终端设备成为发展热点。基础设施云化已成为趋势,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包括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日益成为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而人工智能分析框架,NoSQL和NewSQL数据库,以及Spark和Hadoop等平台的日益成熟,为大数据分析挖掘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
数据服务层是大数据市场的未来增长点之一,它立足海量数据资源,围绕各类应用和市场需求,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服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服务、数据安全和治理服务、数据交易服务等。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数据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外,数据成为市场化配置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交易市场加快探索。
融合应用层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包含了与政务、工业、健康医疗、交通、互联网、公安和空间地理等行业应用紧密相关的整体解决方案。融合应用最能体现大数据的价值和内涵,它是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结合的体现,能够助力实体经济企业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成本,也能够帮助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
【END】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智慧城市行业分析(www.smartcity.team)”及相关作者。
本站资源作为学习材料分享,不做盈利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底部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