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四大专篇论证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篇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就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战略部署。

2021年10月15日起,人民日报陆续推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系列观察版,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四个方面展望数字中国美丽蓝图。

一、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史丹 李晓华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加快成熟和商业转化,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产业领域。我国数字经济在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平台影响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国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消费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成为推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打造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

640-125

核心阅读

  “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打造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加快成熟和商业转化,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产业领域。我国数字经济在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平台影响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打造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ICP/IP协议、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协议先后完成,互联网开启了快速商业化步伐,各种新型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服务被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企业。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数字经济”概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3G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数字经济发展进入移动化阶段,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迅猛成长。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并进入商业化应用,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并加快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渗透,推动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数字经济的规模和范围得到极大扩展,涵盖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丰富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业态和产业。在自身内在发展规律和各国政策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和趋势。

颠覆性创新频发。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以渐进性的增量创新为主,主导技术出现后会保持较长时间。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经济领域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并进入工程化、商业化阶段,还有一些更前沿的技术正在孕育萌芽、蓄势待发。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催生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对原有产品、模式和业态形成冲击和替代,也带动一批新兴企业在新领域高速成长,对既有产业形成冲击并使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构。

产业赋能作用增强。数字技术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可以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广泛应用。随着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成熟,数字技术加速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融合,产业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刻改变企业的要素组合、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客户关系、产品形态等,加快各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程。

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加剧。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不遗余力加强在数字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的布局,谋求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一方面,数字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动形成一个万物互联、数据资源成为重要价值来源的社会,对关键数字技术、设备、平台和数据的掌控直接关系到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产业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等国家安全各个方面。因此,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领域。

数字经济治理不断加强。数字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丰富和便利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个人隐私受到侵害、平台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资本无序扩张、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世界主要数字经济大国都开始加强数字经济治理,推动数据安全立法,加大反垄断力度,加强科技伦理建设,鼓励科技向善,提升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努力让社会更好、更充分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地位与优势

近年来,我国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消费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成为推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我国建有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4G网络,4G基站数量占到全球4G基站总量的一半以上,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上网费用持续降低,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能用得上,而且能用得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支撑功能不断增强。

数字经济规模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我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数字平台企业强。由于网络效应,在各细分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的平台企业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企业形态。美国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平台公司。我国也涌现出一批互联网科技企业,在用户规模、资本市场价值等方面均居于世界前列。

新企业纷纷诞生。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非常活跃,不断有基于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新企业诞生。在商业模式上,移动支付等一些领域出现了我国原创和领先的商业模式。在被市场所接受的细分领域,一些初创企业发展迅速,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投资,资本市场价值不断提高。

数字技术进步快。我国数字经济的创新能力快速增强,5G核心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商业化、规模化应用世界领先。依托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我国互联网企业衍生发展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和专利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走在全球前列。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区域间、产业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平台企业引领性、产业链价值链掌控力等有待进一步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基础较薄弱,精密传感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数据库、开源平台等核心技术对国外依赖严重。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补齐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实现数字经济更大发展。

增强核心能力,打造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面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必须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决策部署。

“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需要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以下几个扩展。一是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发展层次多样,产业数字化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消费领域,未来需要更多在生产领域发力,发挥数字科技赋能的巨大威力,提高实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一批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支撑平台领域的世界级企业,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二是从模式优势向技术优势扩展。我国数字经济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未来需要更多地在硬科技上发力,补齐核心数字技术短板,保障我国数字经济平稳发展和产业安全,同时培育前沿技术新优势,增强新兴产业发展话语权和主导权。三是从产品优势向标准优势扩展。我国数字经济优势更多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未来需要在技术标准和治理规则上发力,加快国内数字技术标准、数字贸易规则、数字治理规则等的制定完善,并将其向全球推广。四是从国内优势向国际优势扩展。当前我国数字科技企业主要面向国内用户,国外用户数量偏少,未来需要在全球化上发力,加快我国数字科技企业的技术、商业模式“走出去”步伐,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平台企业。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光纤网络、IPv6、5G网络等连接基础设施升级和商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鼓励互联网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商业化数字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门槛低、易部署的“轻量应用”“微服务”。二是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强化对数字经济领域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支持,推动开源社区发展,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前布局前沿技术,以超大规模市场支撑前沿技术产业转化,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空间。三是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实体企业价值链、供应链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通各部门、各环节的数据连接,推动实体企业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四是促进数字消费提质。鼓励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网联化产品,不断创新互联网服务,提高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水平,满足消费升级需要,拉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五是扩大数字经济开放。促进世界各国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数字经济规则衔接,支持我国数字科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对世界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放。六是完善数字治理规则。推动数据权属、开放和流动,数字市场公平竞争,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参与数字领域的全球治理规则制定,深化数字经济全球分工合作,促进数据、数字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5日 09 版)

 

二、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龚维斌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稳步推进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防等。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了未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图景。

640-5

核心阅读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要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正在加速迈向数字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了未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图景。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手机支付、网上挂号、APP打车、在线学习、网络订餐、协同办公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数字社会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随着大数据在网络空间不断生成、存储、流转和分享,各类资源要素都被整合进入特定的平台和场域,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不仅绿色环保,而且具有巨大创新功能,有助于加强线上线下联络沟通,推动人、物等跨越地域、空间、边界有效连接,实现万物互联,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资源的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同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网络活动,实现全时共在,使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盼望就业更加灵活充分、住房更加宽敞舒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服务更加方便贴心、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就医看病更加便捷有质量、养老服务更加可及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数字社会建设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居民借助数字技术,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生活用品、获得居家服务,在线学习、视频授课保证大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不停教”,预约挂号、在线诊疗为患者日常就医看病提供了少接触、无接触的途径,等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数字化生活发展的广阔前景,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稳步推进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防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总结经验、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有助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要围绕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配套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加强智慧法院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网络空间探索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相匹配的孪生城市,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推进城市治理智能化。同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光纤网络、4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99.9%以上的行政村,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日趋丰富,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诸多领域,电子商务在农村不断发展,农村数字化治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存在差异,部分行政村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信号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在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构筑数字化生活新场景。运用数字技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数字化新场景。一是推进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二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完善城乡网格化治理,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三是建设智能小区,发展数字家庭,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在交通调控管理、环境保护、市容整治、食品安全、治安维稳等诸多方面,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需要精心设计、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科学谋划数字社会建设行动方案。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利用数字技术造福人民群众。要从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出发考虑问题,做好调查研究,找准数字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及性、便利性、普惠性、时效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各种APP、小程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替代传统服务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等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特点,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化新生活。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做好需求调研,兼顾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做好现状调研,摸清家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防止形成数据烟囱、信息孤岛。这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破区域壁垒,推进数据应用一体化,避免各搞一套、自成体系。加大对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

坚持共建共享。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挖掘调动多方面资源投入。政府可以发挥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优势,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进行组织协调、激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数字社会建设投放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发展监管,维护数字社会运行秩序,促进最新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数字社会升级改造,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质量。

坚持安全可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确保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也要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做好个人权益保护、加强社会信用维护、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特别是随着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刷脸”“按指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潜在安全风险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数字社会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法治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普法力度,严格执法和司法,为数字社会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量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管理人才。提升全民数字应用素养,加大数字化应用的教育普及力度,提高人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更好适应职业结构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新要求。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社会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变革,也涉及社会组织方式和利益格局调整。这就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放活与管好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中实现治理,在善治中提升服务质量;破除利益藩篱,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又防止形成垄断和利益失衡,赋能各类社会组织,平衡不同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既加强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又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实践探索,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起来。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2日 09 版)

三、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张军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对政府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数字政府,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必须尊重数字化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做好数字政府建设中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确保高质量建设数字政府。

640-126

核心阅读

建设数字政府,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必须尊重数字化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做好数字政府建设中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确保高质量建设数字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对政府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助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治理方式变革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数字政府建设将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政府治理创新融合起来,以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全方位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增强监管调控、应急处置等能力,形成公共服务新模式。

提升治理精准化水平和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准化,即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公共服务的内容更加细化、方式更加完善。数字政府通过数字化的思维、战略、资源、工具,激活政务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内在价值,实现政府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优化政务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公共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创新和完善政府服务方式。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突破方位、领域、时空限制,打破组织之间、平台之间、数据之间的壁垒,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跨领域的政务协同,改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使政府的决策更科学、监管更到位、服务更优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引擎。当今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数字经济的理念和生产方式被应用到更多领域。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政府实现政务数据的多平台交互共享、多来源深度挖掘,有效带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交叉融合,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强化数据要素在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积极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除了运用好信息技术,还需严格遵循科学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系统协同、绿色低碳、开放共享,不断提高数字政府建设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在公共服务中创新数字技术运用,全面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入政务服务全流程。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标准统一、功能模块化,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完善政务一卡通、出行健康码、证照互认等政务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模式和机制创新,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

坚持系统协同。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需要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的系统集成,促进政府部门协同高效。数字技术有助于打破政务信息壁垒,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汇聚多源政务数据,挖掘分析生成新知识,推动政府科学决策。系统协同理念强调克服治理碎片化,实现政府职能一体、部门分工协作、内外联动共治。数字技术还可以帮助吸纳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外部反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跨领域的管理协同,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坚持绿色低碳。提高数字政府建设质量,必须适应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需要。贯彻绿色理念,统一进行顶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控等。增强节能减排意识,集采数据、集约研发、集中维护,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同时,适应多用户多业务多场景需求,依据不同区域、城市、部门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技术迭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共享。开放共享有利于推进政府资源整合和应用创新。进一步推进数据互联互通,编制基础性、主题性、业务性等不同层次的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目录,建立安全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在安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数据无缝流动,线上线下一体,“云”“边”“端”结合,通过共享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质量。

构建支撑数字政府运行的“四梁八柱”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各项关键工作,构建支撑数字政府运行的“四梁八柱”。

以数据共享推动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行政机关对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的全过程公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数据共享是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可以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系统推进政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推进数据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

以信息互通提高政务质量。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求行政机关之间及时交流信息、共享数据。为此,需要统一数据采集、共建数据资源目录,确保线上线下同步更新,实现信息互通、快速检索和资源精准定位。基于稳定实时的基础数据库,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维度的政务服务网,形成一网通办、联通联办、协同共办体系,推进政务流程标准化和各服务环节精准对接。

以流程优化促进职能转变。决策质量是影响政府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可以推动政府组织形式再造,形成有层次、有关联、有实效的服务体系。优化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流程,精简政务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聚焦人民需求,通过建立动态评估、监督纠偏和奖惩问责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大数据挖掘分析需要的数据集、方法库、工具箱,提出多样化的整体性问题解决方案。还可以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择优选定政策方案,提高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坚实制度和物质保障

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当前,应从具有牵引性的问题抓起,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坚实制度和物质保障。

设计有效管用的建设方案。建设数字政府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利用好数字新技术,建立健全问题库、方法库和专家库,更好从宏观和整体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政府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深入调研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瓶颈问题,准确把握国家治理所需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规划、细化方案、分步实施,确保数字政府建设更加贴近实际、有效管用。

夯实技术创新基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关键数字技术研究,夯实技术创新升级基础。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技术创新平台国产化,构建可信可管可控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形成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实现多源政务数据融合采集和深度挖掘分析,促进决策精准化。适应众包、众创、众筹、众扶等共享经济新业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制度激励。近年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继施行,为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应按照急用先行原则,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加强与建设数字政府相关的数据处理、政务服务等规则制定。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为企业推进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开发提供制度激励。推动形成建设高质量数字政府的中国标准,增强我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国际话语权,为数字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9日 09 版)

四、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庄荣文

作者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

着力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领域。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努力为数字经济赋能、提质、增效,营造繁荣发展的数字生态。

加强数字生态建设,既要厚植创新创造的土壤,也要构建规范有序的环境。要始终把法治作为基础性手段,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构建数字生态规则体系,全面提升数字生态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生态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640-6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形成了以数字理念、数字发展、数字治理、数字安全、数字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广泛影响,给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部署,明确了数字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主攻方向、重点任务。着力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坚持思想引领,把握数字文明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迈向数字文明的发展大势,充分认识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抢占信息时代发展先机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有利于充分激发数字技术的创新活力、要素潜能、发展空间,引领和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升级、消费需求增长、治理格局优化,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特别要看到,世界主要国家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通过优化数字生态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潮流,掌握网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着力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打造数字优势、赢得发展先机。

构筑人民美好数字生活的迫切要求。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数字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算法滥用、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和数据泄露等问题突出,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要把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优化数字环境,推动数字惠民,让亿万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布局优化不断提速,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持续提升,数字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实践证明,加强数字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和融合融通,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释放数字创新活力,以良好数字生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坚持创新赋能,激发数字经济新活力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领域。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努力为数字经济赋能、提质、增效,营造繁荣发展的数字生态。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网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加快突破。突出自主安全可控,优化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培育互利共生、融合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切实掌握技术自主权和发展主动权。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把握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演进升级的重要契机,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统筹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融合与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聚焦5G、IPv6、卫星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平台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体系化建设、规模化部署、产业化应用,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朝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方向加速演进。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实现数字化进程中的绿色发展。

坚持综合施策,营造数字生态治理新环境

加强数字生态建设,既要厚植创新创造的土壤,也要构建规范有序的环境。要始终把法治作为基础性手段,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构建数字生态规则体系,全面提升数字生态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生态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播优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不断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乱象,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主体责任,建设行业自律机制,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净化网络空间。大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滋养人心、滋养社会,营造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的良好氛围。

推进数字惠民便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托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高效化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丰富数字化生活场景和体验,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

提升数据治理效能。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完善数据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产权制度、交易规则和管理规范,确保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通。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等全社会各类数据良性互动、融合应用,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红利。有序推动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着力培育规范的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数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

规范互联网平台运营。构建与数字平台特征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促进企业有序发展和规范运营的监管机制,依法保障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坚持鼓励技术创新与推动技术向善并重,完善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制度规则,依法规制算法滥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管能力,确保平台经济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坚持防范风险,筑牢数字安全新屏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要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挑战,全面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以及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

着力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机制,构建贯穿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应用等一体协同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对海量数据汇聚融合的风险防护,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加强重点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完善重要数据目录,强化政务数据安全。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防范应对数字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密切跟踪发展动态,提升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压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加大关键系统、设备、平台等网络安全检查力度,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加快形成多方参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网络安全良性生态。

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建立完善长效保护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采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加强对生物特征等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深化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坚决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侵犯公民隐私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举报受理渠道,切实维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意识。

坚持开放共享,构建数字生态合作新格局

数字生态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网络空间数字生态合作,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推动完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坚持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推动研究制定更加平衡地反映各方利益关切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加强国家间数字生态领域政策协调,积极参与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分配机制,实现网络空间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治。

打造数字生态合作平台。积极搭建双边、区域和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主场平台作用,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化数字贸易、数字技术、数字服务等各领域合作。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推动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网上文化交流互鉴。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深入拓展“丝路电商”合作,持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开放、互利、共赢的数字生态。

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网络治理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打破信息壁垒,消除数字鸿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全球减贫、医疗教育等领域创新应用,推动数字科技协同创新,努力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5日 09 版)

以上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