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王坚院士:城市大脑五年的探索和创新

王坚城市大脑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请在电脑端登录观看)

2021年5月20日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对城市大脑的探索与创新作出了精彩演讲。

“几乎没有人记得起来,是柯达研制的第一台数码相机,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王坚谈到了他对于如今技术创新的看法,“大家看到的是现在哪家企业在市场上占了多少份额,但那不是技术创新,这是每个技术创新人都要反思的事情。”

谈到技术创新,王坚讲到了波音727研制的故事:那时没有电脑,没有便捷的电子化办公。当时所有的设计图纸都是纸质的,图纸之间的交换,都需要有人开车在办公楼间传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波音747从1964年开始研制、1969年完成首飞、1970年投入商用,只花了5年时间。

人类第一次提出登月是1961年,真正踏上月球只用了8年。王坚在2017年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曾经说过,城市大脑可能是下一个十年的“登月计划”,除了技术挑战、应用难度以外,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在王坚看来,如今,企业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是市占率并不能说明一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成就。

“城市大脑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志愿者,通过非企业行为做技术创新,城市大脑技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改变我们对城市的认识。”王坚指出。大家普遍对城市的认识是按行业、按部门进行的。但是城市是极其碎片化的,城市大脑对城市最基本的理解是,城市需要有一个整体,如果城市不是一个整体,是不会高效运行的。当一辆高铁驶入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运营者是没有机会及时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进入这个城市的。“设想一下,一个城市怎么能够更好地配备公共交通资源来为城市服务?城市大脑做的是怎么用城市在数字化时代的最宝贵的资源——数据资源,来优化整个公共资源的使用,这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一座城。”

caef76094b36acaf697a199592840a1800e99ca3

王坚分别讲述了天津、杭州、南昌、长春、普洱这五个城市是如何建设城市大脑,及其探索出的以中枢系统为基础的城市数字化架构,到底改变了什么。

王坚表示,城市大脑的的范围、意义在不同城市是不一样的,每个城市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和帮助之处。杭州城市大脑从交通出发,持续升级交通智慧治理;天津的城市大脑接入“疫苗接种”“民生直达”等场景,创造出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治理场景;不仅是大城市,城市大脑在小城市也一样有的放矢,比如在云南省普洱市,城市大脑推出了便捷就医、便捷泊车、智慧监管、智慧林业等契合普洱市城市管理功能的场景。

城市大脑为每一座不同的城市,打造个性化的治理体系,这是城市大脑的技术创新,也是王坚想要做到的技术创新。

城市的数字化已经开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城市真正完成数字化,中国是最有机会在这个时代完成城市数字化的,这也是做城市大脑的意义。天津是一个制造业强市,我们希望与天津一起走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来完成这次城市的数字化。


另附一篇

在“第二届未来技术与颠覆性创新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结合城市大脑的建设,谈及自己对颠覆性技术的看法与见解。

王坚院士:谈对颠覆性创新的一点理解

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理科生进入大家认为的“文科系”——拿了一个工学博士,所以这辈子的纠结可以想象。后来我离开学校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又去了阿里巴巴,我以自身经历来谈一谈对颠覆性创新的一点理解。

  创新:从无到0

现在大家都在讲“0 到1”的创新,这至少找到了起点。很多时候,其实连起点都找不到, 这是很痛苦的。人工智能现在很热,它首次被提出是在1956 年。10 个人花了7000 多美金开了一个历时8 周的会议。50 年后,就是在2006 年, 10 个人中仍在世的5 个人牵头组织召集很多人又开了一次会。我在微软的一个同事也参与了这次会议,他在会上捐了一笔钱,希望在未来的100 年,斯坦福大学每五年出一本关于人工智能进展的书。

1956 年会议真正的组织者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助理教授,他个人的一篇论文交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人去评审,当时评审里面有一句话, 我印象很深,“如果这篇文章今天不是数学,在未来会变成数学”。我觉得这反映了“从无到0” 的过程。

“从无到0”其实就是一个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做,慢慢开始做的事情,今天我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我在学习时,也有这样一个“从无到0” 的过程,当时的心情很纠结。我是第一届学生, 没有教学大纲,普通物理学是跟物理系学的、普通化学是跟化学系学的、生物学是跟生物系学习的。我还在正规的课程上学过材料力学,这也是一个“从无到0”的探索过程。

如果从创新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深奥的问题没搞清楚,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没搞清楚,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我在微软研究院经历过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再聪明、再厉害的人,常识没搞清楚就会变成一个灾难。

苹果是个创新企业, 很多人都会用它的iPad,也就是平板电脑。其实我加入微软时,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平板电脑。为什么苹果把平板电脑变成了今天成功的产品iPad,而微软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却没成功?

我觉得有两个常识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一, iPad 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手触摸,可微软当年定义的平板电脑,是用电池感应笔在屏幕上写, 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和微软有过争论。有时候, 过去的经历会变成创新的障碍。

第二,微软做平板电脑时,主导部门是研发office 办公软件的部门,他们把平板电脑当成了一个生产力的工具,但苹果只把平板电脑当成消费产品,双方定义的产品存在技术上的差别。我家还珍藏着20 多年前微软做出来的第一台平板电脑样机,尺寸和iPad 是一样大的,厚度只有iPad 的两倍,但它不能用手触摸屏,它是为了办公用的。因为常识性的错误,耽误了一家公司的一个时代。

  城市大脑 :新的创新载体很重要

2016 年,我第一次说要做城市大脑时,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导致这5年来一直很辛苦。

第一个错误是,做城市大脑的所有人都以为, 这是智慧城市的延续。但其实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不一样,它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性。第二个错误是,提到城市大脑,大家都觉得是人工智能的问题。但城市大脑不是智慧城市,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城市本身发展到今天,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技术体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基础设施的问题, 尽管这会涉及技术智能的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对城市理解的常识性错误,也是让智慧城市推动不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何发现一个新的创新载体也很重要,但如今却被大家忽视了,比如在IT 行业,大家忽视了个人电脑这个载体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它已经存在了,所以大家可能对CPU 的发展更关心,可如果没有个人电脑这个载体,计算技术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同样,城市作为一个创新载体的重要性也被忽视了,这是我在做城市大脑时的体会。城市其实是工程技术非常重要的载体, 美国工程院评选出20 世纪人类最大的工程技术创新时,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单项技术,而是电气化,排在后面的才是计算机等单项技术,所以载体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创新:从一个新的技术体系发展而来

我们有时候会忽略工具跟手段的重要性。其实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创造出新的工具跟手段。

城市大脑为什么跟智慧城市不一样?智慧城市没有找到新的资源来支撑这个城市的发展,它只是为找到一个新的技术来支撑这个城市的发展。大家设想一下,其实蒸汽机是把新的资源带到城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技术。因此城市大脑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它把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带到城市里。在杭州做城市大脑的时候,我们很少用大数据这个词,我们只用数据资源。数据会作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甚至是最重要的资源,城市大脑的本质会带来一个新的工具以及新的手段。

一个城市发展至今,会出现很多新技术,但其实城市是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些技术的。我做城市大脑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做技术的人想把技术塞到这个城市里,就要构建一个新的技术体系, 也叫“中枢系统”。

今天谈到互联网,大家在纠结两件事情,一个叫中心化,一个叫去中心化,在很多技术架构里都存在这个问题。但城市大脑其实还有另一化,我称为“ 中枢化”,意味着它既不是中心化,也不是去 中心化,它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协同机制来完成。

在城市大脑的中枢系统里,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城市大脑是跑在云计算上的,数据是流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的价值是靠人工智能和智能技术产生的,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更好地融合吸纳新的技术,同时产生今天想象不到的新技术。我的体会是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技术出现,如果是颠覆性创新,必然是在原来的技术体系里,改进了技术, 当然这个技术的改进可能会带来一次比较大的变化,但如果能有新的技术体系,创新会有更大的作用。

  颠覆性创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我对颠覆性创新的理解是: 任何颠覆性创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我自己不从事“电”这个专业,但是一名电学专业发烧友。电的出现不是结束了一个时代, 电技术的颠覆不是让别人没事情做。当电出现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一种家用电器叫灯泡,所以电的出现不是因为电冰箱需要电,也不是因为电视机需要电,更不是因为洗衣机需要电。而是当电这一基础设施出现时,它促进了大家对与电相关性创新的发展。

实际上任何一个颠覆性创新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创新,电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有时候在颠覆性创新里,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用户导向和需求导向都是要加引号的。在这点上,微软也是犯过错误的, 如果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去问用户,什么是最好的交互方式?用户一定会说是语音,最方便、最自然。但实际上,个人电脑的成就不是语音这些被认为最自然方式的诞生,而是鼠标的诞生。而当时如果去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鼠标。

所以,我认为颠覆性创新其实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它一定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做城市大脑也是,目的不是解决城市的问题,而是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技术去解决城市中发生的问题。

最后我想引用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本来是不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直到贝多芬把它创作出来。”我想所有的技术后面都孕育着这么一个过程,这就是我做城市大脑的一点体会。

作者:王坚,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王坚院士是云计算技术专家。他199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是阿里云创始人,首创“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率先提出采用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主持研发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阿里云计算平台。通过创办“云栖大会”和创立“云栖小镇”, 构建了完整云计算生态,实现了从“飞天”技术平台到云计算产业的突破。提出“城市大脑”作为未来城市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提高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他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END】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