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国气象局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及智能体:“软措施”+“硬科技”,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

a5e9e076d84c82a6c1909f0a82c10e35

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

“妈祖(MAZU)”中国方案介绍

“妈祖(MAZU)”中国方案理念解读

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能力差距、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中国气象局发布“妈祖(MAZU)”,与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经验和技术成果,提供早期预警技术、联合开展能力建设、共建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创新合作机制与模式等。

5dc6689c27f2bb06a672537b5884f734

  • 在经验方面,我国分享递进式气象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早期预警实践;
  • 在技术方面,与各国共建城市工具箱、风云地球工具箱、海外设备等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以其高效的计算和多源数据融合能力,正成为连接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关键纽带,成为突破传统预报局限的“金钥匙”。“妈祖(MAZU)”以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为核心,根据不同国家需求提供可定制、易部署、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

中国气象局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所罗门群岛等国气象部门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已在蒙古实践应用。2025年7月,巴基斯坦气象专家齐码利用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提升了近期季风降雨的预报水平。埃塞俄比亚气象局副局长贝椰内表示,通过埃中两国开展的早期预警合作,有助于埃塞俄比亚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妈祖(MAZU)”通过国际培训课程、奖学金计划和访问学者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专业人才,促进经验交流。

气象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展同时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系统展示人工智能中国气象领域的最新应用与早期预警中国实践。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中国气象展区以“气象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为主题精彩亮相,系统呈现我国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与早期预警实践经验,彰显中国气象在智能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创新作为。展区通过多屏互动与图文展板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传播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的理念,集中展示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风云地球”工具箱AI天气预报模型等核心成果,充分体现我国在技术研发、业务落地、治理理念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全链条布局,全面展现中国气象以科技守护生命的智慧和担当。展区营造出科技感与沉浸感并存的观展氛围,吸引了来自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参会的全球相关行业、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W020250726638410276380

 

W020250726638410211175

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

640-25

在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和与会嘉宾的见证下,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将象征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的“AI气象预警钥匙”交给吉布提、蒙古两国代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开启跨国气象防灾减灾使命。

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介绍

在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下,由上海市气象局牵头,联合国家气象中心、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共同研发的MAZU-Urban在大会现场备受瞩目。MAZU-Urban定位为中国气象局早期预警业务系统的城市用户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深度融合先进算法与多源数据,搭载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产品、气象开源模型及上海研发的非洲区域模型。

MAZU-Urban创新构建一体机端、平板端和手机端“三端一体”的智能架构:一体机端服务气象与应急管理部门,融合国际标准与本地准则,强化风险认知与监测预报能力,支持分钟级灾情收集和本地化防御指引生成;平板端聚焦港航等行业用户需求,结合多源观测和用户阈值,提供定制化气象风险评估;手机端面向公众,基于定位提醒其周边灾害,提供避险指引、应急场所导航及应急联系方式等。自今年1月以来,该智能体已在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试用,广受好评。

MAZU-Urban技术内核贯通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四大支柱:在风险知识方面,支持在线查阅多灾种早期预警风险普查技术方案和相关语料库;在监测预警方面,提供灵活的多灾种监测工具和预报应用分析工具;在预警发布方面,可智能化生成灾情快报;在应急响应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能生成分角色、分灾种的防御指引和应急方案,并支持互动问答,显著提升应对效率。

在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支持下,MAZU-Urban是上海市气象局牵头研发推广的第一款全球共享产品。未来,上海市气象局还将继续致力于凝聚全球智慧与力量,共同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能力,加速建设基于城市的气象早期预警业务系统,为全球气象防灾减灾贡献更多上海经验和中国方案。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论坛要点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同步进行,此次专会由中国气象局与WMO联合主办。中国、印度尼西亚、蒙古、吉布提等26个国家(地区)以及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国际电信联盟、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8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分享技术经验,提升预警效能。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以其高效的计算和多源数据融合能力,正成为连接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关键纽带,成为突破传统预报局限的“金钥匙”。中国气象局提出“气象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以技术革新驱动预警能力跃升,以开放合作践行全球责任担当,以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分享中国经验与技术,助力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目标早日实现。

ba7f-c8f73af63cb109e56eb70fc5b984f593图为陈振林在会上致辞

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本次论坛探讨“气象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早期预警工作是全球典范,形成“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展现了精准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妈祖方案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让我们确保人工智能成为桥梁,而不是障碍;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所有人的生命线。

4b22-c0b73287e18451eeb5aeda6dda274a9b图为席列斯特•绍罗在会上致辞 

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指出,气象事业深度融入上海生产、生活、生态和城市治理等各个方面,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和全球协作,加快培育气象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以“AI+”为引擎,激发气象科技新活力;以“气象+”为支撑,开创城市治理新局面;以“倡议+”为纽带,打造国际合作新范式。

0c34-6653c8f5e91a317b08a345131bd12d76图为张小宏在会上致辞 

会上,详细解读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发布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链式人工智能预报模型“风宇”。

f1e6-c66215fb4e5006ac706dc55c07a18fef图为中国气象局发布空间天气链式人工智能预报模型“风宇” 

 

在特邀主旨报告阶段,WMO、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国家气象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作报告。在圆桌环节,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国际电信联盟、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斯里兰卡国家气象局、乌干达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局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展开研讨。

c2d8-12ad2d3abc8133d5af908ba3bb6cad0c
a3c7-aac32776e3ad8aa46fcdfbc3ea3b39ea
2c8d-19dd8ff5866011291e1da0b6cc3c8da7

7月27日,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监测预报、人工智能赋能灾害应急响应、全民早期预警及公共私营参与的实践作报告交流。

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曾沁解读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灾害频发背景下,联合国发起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旨在确保到2027年,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受到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

  中国作为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区,在长期防灾减灾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实践,并积极响应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这一方案有何深刻内涵?具体内容有哪些?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曾沁进行深入解读,阐述了该方案的核心内涵和全球意义。

  问: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加剧的背景下,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提出的背景和深层考量是什么?

  答:“妈祖(MAZU)”的提出,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响应全球倡议、践行大国担当的具体实践。“妈祖(MAZU)”系统梳理了中国应对气候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经验实践,是中国积极响应和落实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生动注脚。

  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广受敬仰的海洋守护者、气象守护者,其“亲民、智慧、救助”的内涵,与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等理念跨越时空、高度契合。

  此外,“妈祖(MAZU)”彰显了中国用务实行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成功经验与技术成果,共同弥合全球早期预警能力鸿沟,携手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问:从经验分享和技术分享角度,“妈祖(MAZU)”如何为其他国家提供方案并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进展成效?

  答:“妈祖(MAZU)”包含“软措施”与“硬科技”两个层面,形成了一套从顶层设计到技术赋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在经验分享的“软措施”方面,中国作为早期预警领域的先行者,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为提升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提供了坚实保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实现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御的转变,大量生动案例展现了这套机制的有效运作。

  今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为全球在人工智能气象治理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彰显出中国在新兴技术治理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妈祖(MAZU)”通过国际培训课程、奖学金计划和访问学者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专业人才,促进经验交流。

  在技术分享的“硬技术”层面,中国研发了从分钟、小时到季节尺度的“风雷”“风清”“风顺”系列人工智能预报模型体系,为全球预警技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向合作伙伴开源气象模型,构建共同建设、共同完善的开放共享社区。

  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作为技术合作的核心载体,基于现代云计算架构,将强大的计算能力与本地化应用需求相结合,具有可配置、可定制、合作开发的特点。同时,提供模块化功能,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即插即用”选择和组合服务组件。比如这次捐赠给吉布提、蒙古两国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就是城市场景的定制化版本。

  中国气象局已与33个国家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不断织密早期预警合作网络。中国气象局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所罗门群岛等国气象部门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已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广西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为东盟国家提供早期预警业务数据服务……

  问:下一步“妈祖(MAZU)”将重点在哪些区域进行推广应用?如何助力解决欠发达国家早期预警和气象基础设施薄弱等难点痛点?

  答:未来,“妈祖(MAZU)”将聚焦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全球早期预警合作网络,重点面向并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助力其解决气候适应领域的难点、堵点、痛点。

  “妈祖(MAZU)”的核心策略是以云技术打破气象基础设施壁垒。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作为核心,旨在最大化提升先进技术的可及性,让气象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能够“跨越式”具备高分辨率预报等现代化预警能力,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与“智能鸿沟”。基于云计算的强大算力和存储能力,发展中国家无需大量投资建设本地超算中心和数据存储设施,享受到中国最新的技术成果和气象服务产品。

  此外,中国气象局将通过举办国际培训班、设立奖学金、开展访问学者项目等,与伙伴国家共同培养早期预警领域的专业人才,让相关国家真正掌握和提升相关技术能力。

  坚持“共同开发”和“量身定制”原则,“妈祖(MAZU)”提供了可灵活配置的“工具箱”,与合作伙伴专家共同开展工作,针对当地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开发适用的预警模块,助力形成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确保其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MAZU-Urban是一体机,工具箱按需组装,即开即用。

  问:从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到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妈祖(MAZU)”,对中国气象局推动全球气象治理有哪些重大意义?如何通过从预警到行动的联动,为推动全球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提供中国气象方案?

  答: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中国气象局在全球气象治理中的角色正发生深刻转变。首先,中国正从全球气象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重要议程的贡献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另外,中国不仅要做好本国气象工作,还主动为全球性气候难题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种角色的转变还对全球气象治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妈祖(MAZU)”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强调从“预警”到“行动”的全链条贯通,这为各国提升预警效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为全球气象预警体系提供了借鉴,并与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追求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

  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技术援助,“妈祖(MAZU)”强调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将推动全球气象科技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气象治理体系。

  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气象领域的生动实践。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通过“妈祖(MAZU)”这一具体而务实的行动方案,中国将为全球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可见、可感、可及的具体实践。

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综述

珊瑚白化加剧、机场跑道“融化”、沙漠地区遭遇罕见洪灾、高温热浪席卷全球多地……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背后,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深。

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在灾害来临前发出警报,是拯救群众生命、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自联合国发起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以来,中国积极响应,以机制建设和技术创新推动气象预警效能不断提升,有效防御多轮高温热浪、暴雨洪涝等灾害,形成全民早期预警的“中国方案”。

AI驱动气象早期预警技术革新

首次将临近预报时效延长至3小时;3分钟内生成未来15天、25公里分辨率逐6小时,包括降水、风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全球预报;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可预报天数达32天……自去年6月中国气象局面向社会发布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风”系列模型(风雷、风清、风顺)以来,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短、中、长期预报预警难题攻关和精准度提升,各模型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促进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的规范应用和有序发展,中国气象局成立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集智开展气象模型研发、智慧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推出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示范计划,吸引国内外35家高校、企业和事业单位报名,经测试遴选,盘古、风乌、伏羲等14个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参加实时预报示范,在今年汛期逐步接受应用检验。

自6月1日起,中国首部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应用的部门规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施行,围绕数据开放、算法研发和应用场景赋能等提出具体政策及措施,让人工智能与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有规可循”,也为世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作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风云气象卫星持续对全球天气气候、生态环境、重大灾害事件开展监测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国气象局不断强化全球灾害信息采集、应急响应及天气气候定量监测,推动“风云地球”工具箱迭代升级,加速“风云地球”国际专业版建设,逐步形成全球监测与服务能力。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向133个国家和地区共享数据和产品,“风云地球”国际版覆盖90个国家和地区,为第17届太平洋运动会、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提供支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用户达36个。

W020250725513286974814

“风云地球”国际版平台

“贵方建立的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令我印象深刻。”5月底,塞舌尔共和国维多利亚市代理市长莉迪亚·查理在上海市气象局交流时表示。自2023年起,在中国气象局指导下,上海市气象局牵头建设“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上海市气象部门持续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工具箱”迭代升级建设,实现智能压缩海量气象数据,确保关键信息在窄带环境下实时稳定传输,内嵌的预报智能分析工具可快速识别灾情和异常天气,自动生成预警结论;针对多场景预警需求,系统自动制作预警模板,提供决策服务支持;灾害发生后,还可以迅速采集分析当地受灾情况,智能识别城市运行薄弱环节,帮助快速部署救援措施。

气象早期预警的“中国实践”

7月20日17时50分,台风“韦帕”在广东省台山市沿海登陆。截至当日12时,台山市9家港口企业及3个渡口均停止作业,125个在建工地停止所有户外作业,居住在19处危房的49人全部提前转移。

2024年7月,台风“格美”影响福建期间,当地气象部门以“1262”递进式服务模式(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滚动发布精细到乡镇的降水及大风预报)积极防御,政府组织全省下沉干部20.84万人次,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0.42万人。

在重庆,沙坪坝区气象局依托“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在洪峰过境时,提前生成洪峰过境时淹没范围和受影响情况模拟动画,同步智能生成应急处置方案,据此,当地商户及物资得以快速提前转移。

……

在高效避险转移的背后,是机制建设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支撑。多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气象早期预警实践,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气象预警效能不断提升——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精确至全国5公里,可提前3天较准确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可提前43分钟;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为62公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建成汇聚16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1分钟内可送达政府,相关部门、行业责任人。

W020250725513287121323

2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副秘书长柯·巴雷特(Ko Barrett)到重庆调研数智气象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工作情况。 来源:华龙网

数据显示,及时有效的气象预警信息可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亿元。聚焦人工智能气象服务能源、农业、交通运输等高敏感行业,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国省一体化风光发电功率预报支撑平台,为风光发电功率预报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浙江省气象局研发“百米级、逐小时”格点化温度预报产品和基于茶园田块的降尺度小时温度订正技术,实现山地茶叶霜冻害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国家气象中心联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武汉理工大学,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气象导航核心技术体系,全面增强国际航运气象保障能力。

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中的“大国担当”

当前,诸多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仍未实现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全覆盖。中国气象局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是全球气象数据、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及贡献者,也在响应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实践里,以有力行动展现“大国担当”——

共建业务平台,携手缩小差距。打造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早期预警平台,集成风云气象卫星、人工智能气象模型、大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等中国先进气象技术产品,具备全球灾害及高影响天气监测分析、预报预警、气象服务和信息发布全链条能力,并根据重点国家和地区需求具备定制化气象灾害综合预警服务能力。目前,平台已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定制化应用。“通过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我们能够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更多的模型来开展天气预报工作。”巴基斯坦气象局专家巴扎尔·奇玛表示。

W020250725513288658596

     6月9日至13日,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培训班在上海举办。约旦气象局局长拉伊德·艾哈迈德·苏希·拉菲德正在和同桌研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应用。图/杨阳

“这是一个很好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将帮助老挝社会、经济部门更好地应对洪水、干旱等灾害。”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说。2024年8月,中方为老挝定制了一揽子多语种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解决方案——助力开展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整体规划,帮助搭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多渠道一键式发布,提升预警信息覆盖度。

分享知识工具,保障可持续发展。6月9日,上海市气象局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培训班”开班,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学员齐聚上海,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预警领域的应用。“这是我第一次在气象预报中使用人工智能。”来自埃及的“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阿瓦蒂夫·易卜拉欣·穆斯塔法·阿卜杜勒·哈迪体验工具箱后激动地说,“希望以后能够在埃及使用工具箱,探索更多中国人工智能气象应用。”

W020250725513288717875

图为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界面,上海市气象局供图

多年来,中国积极助力发展中国家加强早期预警能力建设,构建早期预警国际培训体系。累计举办116期国际培训班,共有17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余名学员参训。自2020年以来,连续4年位列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远程培训规模最大的中心,被WMO评价为“WMO全球43个区域培训中心最为活跃的3个区域培训中心之一”。

自2023年起,中国气象局逐步构建早期预警培训课程体系,并于2024年开办首个早期预警主题定制培训班,帮助云端早期预警系统落地巴基斯坦。通过搭建业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早期预警中国方案陆续在多个国家落地。

预计2025年至2027年,中国气象局将在早期预警、风险评估、气候变化等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2000人次以上的短期培训,100个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奖学金,资助50名长期访问学者,促进跨国经验交流与技术创新,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本土人才,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的能力。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力支持。

距离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中“旨在确保到2027年全球每个人都能受到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目标还有两年,中国气象部门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W020250726377119510808

W020250726377336196074

W020250726376075631753

W020250726375757032716

来源:综合中国气象局信息

www.smartcity.team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